材料作文“看一束光和沿一束光看”素材运用指导
2015-04-12赵福海
【2015年高考备考热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C·S·刘易斯在《工具间里的沉思》这篇文章里描写了看一束光和沿一束光看的不同。当他走进一个漆黑的工具间,除了看到门上端缝隙透进来的一束光,什么都看不见。开始,他看着那束其中有无数浮尘飘荡的光线,而后,他做了一件我们许多人不常做的事——走到阳光落在他眼睛的地方。就在那一刻,工具间和光全消失了。沿着那束光看,他看见了门外一棵树上摇曳的绿叶和金色的太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这是一则很具哲理思辨色彩的题目。工具间里的一束很平常的光,在黑暗中看,看到的是飘荡的浮尘,而走进那束光中看,看到的则是绿叶和太阳。面对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便会有不同的发现。以辩证统一的视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立意。
立意角度一:黑暗与光明。黑暗中的光明最灿烂。身处黑暗的工具间,却能够透过一束光看到摇曳的绿叶和金色的太阳,这一刻,应该是最让人兴奋的。黑暗与光明,总是相对的,如果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黑暗,就会看到生命的阳光。
选材小贴士:不要抱怨我们的身边缺少阳光,而是我们缺少发现阳光的眼睛。生活在黑暗中,很多人都在积极地寻找阳光。命运没有垂青于海伦·凯勒,但她的心却始终没有颓唐,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努力,最终,她发现了属于自己的阳光,并写出了一篇篇充满了阳光的文章。还有阿炳,还有星光大道上走出来的歌手阳光……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挖掘出一种精神的力量。本角度适宜从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中选材。
立意角度二:旁观与走进。不同角度,会有不同发现。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说的只是一种认识的角度;有时,旁观并不能领略真正的风光,而走进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在黑暗的工具间,如果从一旁看那束阳光,看到的只能是浮尘;而走进那束阳光里,才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
选材小贴士:赵括站在旁观的角度在表面上读兵法,而不能对每一种兵法进行深入理解,最终只能承受失败的结局。周汝昌先生一生致力于“红学”,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提升,逐渐走进了那个广阔的空间,最终发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阳光。历史与现实中,很多人物都体现着这两个方面。本角度适宜从具有对比性的人物中选材。
立意角度三:平常与超越。以平常的眼光看问题,往往使我们不能深入理解生活。在一间黑暗的工具间里,能够超越平常的思维,走进一束阳光中去,并发现不平常的景象,这让我们充分体会到:要想充分认识世界,必须有超越平常的心。
选材小贴士:超越平常思维,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关注生活,关注世界,就会获得灵感,就会在某一个瞬间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命中的不平凡。建筑师尼古拉·巴希奇对海浪拍打岩石的声响充满好奇,终于有一天,他按照海水拍打和潮汐涨落的规律,在克罗地亚海滨小城扎迭尔海岸边建成了一架经过精心设计的海浪管风琴。本角度适宜从生活中那些能够给人带来灵感的现象中选材。
【高分素材】
经典素材:曼德拉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度过了27年的时光。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因为是要犯,看守他的三个狱警总是寻找各种理由残酷地虐待他。但他没有在这种黑暗的生活中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获允通过函授攻读伦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的课程。
素材点拨:曼德拉,南非最伟大的人,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人。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的和平运动。经历了多年的牢狱生涯,他的意志没有磨灭,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地完善着自己,提升着自己。在他的世界里,没有黑暗,只有光明,最终,他也真正获得了光明。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最积极的理解。
个性素材:石家庄女孩王月在放假期间,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装点了石家庄市九中街,在一个个残破的树洞里,害羞的小浣熊、精灵般的小松鼠、趴在洞口向外窥探的小猫……这些惟妙惟肖的小动物与漂亮的风景画在九中街上塑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她把这项工程叫“美途”,她的这些画被网友评论为“好有爱”、“创意无限”、“灵动装扮城市”。
素材点拨:学习作画的人很多,街道上的树更是谁都能够看到,可是,一般人都是以平常的思维来看问题,而王月则带着一种细腻的情怀,对生活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实现了生命的超越。她的树洞画,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够让整个社会感受到一种爱的力量,一种精神的慰藉,而她自己,也从这一行动中体验到了最真实的快乐。
生活素材:内蒙古的一个农村,经常会有狼在村边出没。一个男孩在村边割草时被两只狼围困住了。男孩很害怕,他想求救,但他知道,此时求救是徒劳的,因为村里的青壮男女都下到田里干活去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都害怕狼。危急中,他大声喊道:“耍猴了,耍猴了。”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听到喊耍猴,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向村子边跑过来。两只狼一看这阵势,马上夹着尾巴落荒而逃。
素材点拨:让思维转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大智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与其耗费很大的力气去做徒劳的事,就不如转换一下思维,从惯常思维旁边绕过去,这样,就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热点素材:著名编剧宁财神去年6月24日因吸毒被警方控制。据悉,文艺界中名人吸毒者,不止张元、宁财神两人,还有很多。这些人往往以“寻找创作灵感”为由,认为沾上这个东西才显得另类、才能展示自己的颓废、才能找到艺术灵感,或以吸毒为时髦,或以身份特殊、减轻工作压力为借口,纷纷和瘟神为伴,甚至聚众吸毒,社会影响极坏。
素材点拨:明星丑闻一个接一个,在这些素材上面挖掘,一定能够获得最能体现时代感的论据。宁财神吸毒被捕,竟然认为这是为了找到“灵感”,真让人说笑不得。要知道,灵感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是长时间积累过程中的突然爆发,而不是借助外力就能够获得的。
【素材演练】
不在黑暗中,走进阳光里
赵一凡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如是说。只是,他超越了平常之心,却没有能够超越自己。
其实,身处黑暗之中,仅仅满足于寻找光明者,只是一个欣赏浮尘的过客;真正的追梦者,更要在欣赏之后走进光明,透过光源,发现更精彩的世界。就像曼德拉,27年的牢狱生活,整天受尽种种折磨,却始终以一颗积极的心去面对,始终在阳光普照的天空下完善自己。“当我走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清楚地知道倘若我无法将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将在狱中。”这是他出狱时的心情,表明他完全走出了黑暗,走进了光明。
苏子曾在庐山大发感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被公认为很有哲理意蕴的一句话。庐山是不变的,可是,人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却发现了不同的风景。然而,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表明他仍然没有跳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圈子。怎么可能呢?无论身在何处,都没有离开庐山,所看到的每一种风景,都那么美丽迷人,这难道不是庐山的真面目吗?相反,如果真的走出庐山,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林木遮蔽着的世界,都只是一种表象。庐山,还得走进去,才能看得真切啊。
“你想用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乔布斯这一问,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心头沉重。或许有人会说,怎么还不都是一生?或许还有人会说,平平淡淡不是真吗?我说,甘于平庸的人只能卖糖水,而要想改变世界,必须超越自我。与其站在人生的边上以旁观者的身份欣赏这个世界的众生相,不如走进生活用最细腻的心思去感受整个社会跳动的脉搏。马云这样做了,于是有了阿里巴巴的不断发展;李彦宏这样做了,于是有了百度的日益繁荣。生活需要超越,超越才能成就精彩。
有一个人,站在时代的潮头,说了一句话很时尚的话:“我是水瓶座,我从不按常规出牌。”说这话的人是陈欧,标准的“80后”,人们都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创一代”。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带来的压力时,脑海里思考得最多的,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他,却没有因此苦恼,而是想着如何走进充满阳光的空间,在那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没有丝毫的顾虑,一毕业便与自己的朋友联办了化妆品公司,仅用3年的时间里就做出了斐然的成绩。陈欧曾说过:变通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尽管困难重重,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但是,只要我们化阻碍为动力,借变通之路让自己的人生发光发热,就能屹立于人生的塔峰之头,望尽天涯路,一览众山小。
突然间,想到了曹孟德的《短歌行》,这位枭雄的认识很深刻:“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如何珍惜人生,如何让短暂的人生释放出灿烂的烟火,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够在黑暗中转变自己的思想,让心灵在超越中起舞,让思想在云端漫步,那么,我们的生命又怎能不生动?
【教师评点】引用名言,是本文最鲜亮的特点。每一个部分,都在名言的点缀下展开,不仅充实了内容,而且丰富了文采。开篇以顾城的诗引出写作内容,然后以曼德拉的事迹及名言实现了巧妙的引申。主体部分,先以对苏轼诗句的理解突出写作中心,表明“走进”的重要性。然后以乔布斯的名言引出对“超越”这一话题的认识,升华了主旨。接着以陈欧的名言引出他成功的经历,进一步深化了写作中心。结尾部分,作者则以曹操的名言引出人生的感悟,表明了转变自己、超越自己的作用,照应了全文。整篇文章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可称佳作。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