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热点素材,成就高分佳作

2015-04-12王学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3期

高考作文素材的选用,要力求典型、新颖、鲜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社会热点类素材便是“新颖、鲜活”的主要来源。社会热点类素材一般是指新近发生的并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人物、事件或现象。这类素材属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同时也是时事政治中的新闻或社会热点。运用这些素材写作高考作文,往往因贴近生活、时代感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人生而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浏览2014年高考各地的满分或高分作文,许多考生在社会热点类素材的运用上,显示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篇文章荟萃社会热点类素材,散发强烈的时代气息

作者往往运用多则社会热点类素材,作为文章事实的依据,或者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从中引出启发性的观点,素材中的人、事、物、象,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时代色彩,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读来觉得非常真切。请看下面的一篇高考佳作:

世上本无所谓“极”与“最”,也无所谓“有”与“无”,因为万物之所在,存于比较,存于内心,你永远不会知道大海有多宽广,直到你亲身感受到海风在耳边呼啸,海浪在腿上拍打,却无论如何也看不见天与海的分界线的那种浩瀚之感。人,同样也是这样,拥有一片心海。我们或许在别人的话语中徘徊惆怅,或许被自己的内心所困,不敢迈出求索的步伐,但只要沉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会清晰地看见人生的又一个出口——通向更高处。

静下心来,摆脱他人的评价,跟随内心,勇敢迈出人生的步伐,我们便足以点亮人生之灯。父母吸毒的阴影笼罩不了她光明的内心,家庭穷苦的现实也摧毁不了她怀里萌动的梦想,这个出生于美国贫民窟的小女孩没有被淹没在人生的苦海里,却是紧跟心灵求知的渴望一路走来,最终以坚毅的内心与顽强的拼搏成为哈佛女研究员。她叫莉兹·默涅,是用心追求人生高度的前行者。

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个体的能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潜于内心,我们就可以挖掘出最好的自己。

忠于内心的声音,有自己的追求,在他人眼中也许荒诞可笑,自己只要奋力前行,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也能收获心灵的成长与内心的满足。风烛残年,他伸出瘦弱的双手托起数百名贫困生求学的希望,那几十年不变的着装和一日三餐的馒头更是在敲打着我们所有人的心灵。他叫刘盛兰,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却用捡垃圾的手绘出孩子的美好的明天。

也许他人在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刘盛兰老人却看到了社会的关爱之山和人性的大爱之山。立于山顶,刘盛兰老人全览世间最美好的风景。

心能想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有时,聆听内心,步随心转,更是一种高尚的爱,一种心灵的崇高感,一种无私的使命与担当。离家多年,黄旭华响应国家号召,投入核潜艇研究事业中,舍小家,顾大家,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挺起腰杆,就成了国家的一根支柱,任凭风雨雷电循环,始终背负着国家的重担,山上草绿了又荒了,他却早已青丝成雪,令人敬仰。

人生如山,山上的风景美丑与否,均在个人。有的人在意自己,当抵达个人之顶时,便笑声放浪;有的人在意集体,不达仁义之山誓不罢休;还有的人一生仰望国家之山,用大义大爱一次次感动着平凡的人们。传递正能量,关键在于个人之心。

心是登上人生之山的动力,我们唯有把握内心,沉心于己,用智慧的头脑与一颗博爱之心去一次次叩打心灵之门,才能忘却外界的纷扰,一览个人的人生之顶,收获山上幽静之风景。

可以说,这篇文章的事实论据全部是热点类素材,通过作者的有机叠加组合成篇,为文章增光添彩。在文中,刘盛兰、黄旭华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哈佛女孩莉兹·默涅也是热点人物,她的事迹影响深广,为人称道。这些素材,中外结合,跳动着时代脉搏,闪烁着时尚元素,非常抢眼,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水乳交融,使文章拥有“热点”特色,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对某一社会热点类素材所折射的普遍现象进行评说

考生作文时,所选用的社会热点类素材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普遍性,而具体运用又往往具有概括性,大多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先摆出某个客观事实,然后针对这个事实所折射的普遍现象进行评析,从而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观点。请看下面的片段:

今晨坐校车经过商厦时,一幅超大的化妆品广告牌吸引了我的注意。女明星光洁的脸蛋,真担得上《洛神赋》中那句“肌若白雪,齿若含贝”。广告牌上赫然大书“不朽的容颜”,更是让我唏嘘不已。

随着科技的发展,女人的青春靓丽似可永驻了。各种化妆品日益塞满了女人的口袋。为了追求不朽的容颜、不朽的青春,她们愿意打针,每天花许多时间保养、拍脸。

但,何为不朽?真正的青春是否只停留在皮相之上?

窃以为青春是一种情怀,一种状态。女人的青春,不是一场流水逐落红般转瞬即逝的游戏,应是清照未嫁时提鞋疾走的娇憨而腼腆的笑容,是卓文君当垆美酒半截藕臂轻露的勇气和坚持,是昭君出塞面对未知的茫茫大漠的无畏与坚毅。青春,并非肤白貌美时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是每个女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拥有的不朽。

……

每个女人都是渴望爱与美好的天使。青春,是她们心中永恒不变的神话。她们追求着,从古时的胭脂水粉,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欧莱雅”们,更有甚者竟去整容削骨。她们读错了“青春”。

青春不是只开一季的繁花,而是永久的由内而外的美丽。三毛说过:“读一本书,你自己尚无知觉,字字行行却已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你的容颜。”

女人,多读书,多思考,随着日影飞去,诗入心田,你必能“青春作伴好还乡”!

——2014年高考江苏一考生《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文中,作者先摆出一则当下颇为时尚的化妆品广告的热点素材,然后针对这个素材所折射的“女性美容养颜”这一社会热点现象进行评析,通过古今女性的对比论证,阐明中心论点。作者认为,女性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心灵,而读书则是涵养心灵的有效途径。作者就热点素材本身进行评说,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评价判断,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三、把某一社会热点类素材作为话题进行观照反思

也有一些考生在写作时,把某一社会热点类素材作为话题进行观照反思,分析利弊得失,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这些社会热点类素材往往具有多维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或思考,作者进行观照反思,条分缕析,有助于对话题的深度解剖和对是非曲直的辨别,从而达到消除误解、统一思想的目的。请看下面的文段:

一个成功的人,不为辉煌成绩所羁绊,他才能更上层楼,高人一筹。李娜,第一位获得大满贯冠军的亚洲人,用她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网球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发展。2011年荣获法网冠军后并不沉溺于当时的辉煌之中,认为一个大满贯足以使之名垂青史,相反,她更加努力更加执着。虽贵为大满贯冠军,但她的训练量却同比她年轻十岁的选手差不多,烈日当空,她仍然在训练,最终换取了新科澳网冠军的美誉。诚然李娜是不为辉煌羁绊的,她跳出牢笼,追求更伟大的自我,才得以成就一世美名。倘若2011年后功成身退,或许她的人生会黯淡不少吧!

不为羁绊,向上攀登,这是天才的所为,也是智者的所为。

科技天才扎克伯格,是最年轻的亿万富翁。16岁时编写出计算机程序获得价值300万的专利,他没有停歇;哈佛就读时他放弃雅虎十亿美元的收购,他没有停歇;大学毕业拒绝比尔·盖茨的邀请,他没有停歇,他用智慧一举打造了风靡全球的脸谱网!科技如此,文化亦然。村上春树,享誉全球的知名作家,在获得日本文学最高奖“直木奖”后笔耕不辍,剖析灵魂世界,开拓了创作的新天地,多次被诺贝尔奖提名。试想,扎克伯格沉溺于300万的专利,哪有涉及全球的脸谱网?村上春树停留于写作,哪有百年经典《挪威的森林》的横空出世?可见,正是他们的向上攀登,才成就了他们新的高度。

——2014年高考湖北一考生《不为羁绊,向上攀登》

李娜夺得新科澳网冠军,扎克伯格打造风靡全球的脸谱网,村上春树提名诺贝尔奖,所有这些都是社会热点素材,作者以此为话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观照与探讨。作者认为只有“不为羁绊,向上攀登”,才能成就高度,站在高处,从而取得人生的辉煌。作者运用这些素材,目的是把它作为话题进行议论分析,从而揭示文章的主旨,充分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四、把社会热点类素材作为文章“由头”加以推演,借题发挥

“由头”是文章话题或事例的来由或依据。采用“由头推演”,就是以社会热点类素材为“由头”,引起所说之事,继而进行推演生发,充分展开议论和分析,从而阐明话题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由头”和文章话题或中心要有密切的关联,“由头”只是一个引子,文章的内容由这个“由头”引出,整篇文章必须“借题发挥”。“题”就是文章开篇的那个“由头”,“发挥”就是对这个“由头”进行解剖和生发,而“解剖”则须揭示出“由头”所蕴含的议题的最核心的内涵,“生发”则必须由议题的最核心内涵展开联想和观照。如2014年高考广东一考生《透过泛黄的老照片》中的片段:

当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然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娇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火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让人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这篇文章开篇就运用“胶片业巨头柯达破产”这一社会热点素材,以此为“由头”,就有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但文章并不是评析柯达公司的破产,而仅仅是把它作为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由头”,先抛出这个热点话题,然后引到主体内容上去,条分缕析,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从而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与珍视。

五、用社会热点类素材点缀于有关文段之后,打造亮点

且看下面的两段文字:

不为羁绊,勇敢地大步向前,何必停留于这一孤芳自赏的小天地而无更大作为?朱华以北大研究生第一名的成绩入美深造,成为哈佛二十个院系的主席;杨澜以知名主持人的身份,前往哥本哈根深造,打造高端访谈。若没有再向上攀登的勇气,人生的境界或许多少含些瑕疵吧!

——2014年高考湖北一考生《不为羁绊,向上攀登》

在打开这扇门之前,我忘不掉的是自己立下雄心壮志时慷慨激昂的心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仿佛自己是一位即将走上战场的战士,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我更忘不掉的是,当目标逐渐清晰,梦想触手可及之时,我最崇敬的素描老师站在台上对着话筒嘶吼:“中国梦,你们的梦!上吧,为艺术而战!”那种激情燃烧的熊熊烈火在我心中久久不熄。

——2014年高考浙江一考生《门与路》

上面两段文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具体的论述之后,都有融合社会热点类素材的语句,成为自己论述的一部分。一般这类素材的运用,不需要具体展开,而是高度概括,凝练压缩,聚焦一点,实现无缝对接。如在上面的文段中,朱华与杨澜的事实,不追求具体细节,因此不需要具体展开。“中国梦”也是一样,只是聚焦一点,不及其余,成为论证的重要环节,这是社会热点类素材与论证片段的无缝对接,增强了论证效果。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