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特·格拉斯:作家中的公民楷模
2015-04-12
哲学家阿多诺说:“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因为奥斯威辛所代表的纳粹罪恶是人类的伤口,再揭伤疤是一种残忍。但君特·格拉斯却说:“作家就其本义而言,总是迅速揭开被捂住的伤口!”——2015年4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逝世,享年87岁。
格拉斯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作为亲历过纳粹时代的人,格拉斯终其一生都在反思德国历史,他在1959年发表的处女作,也是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铁皮鼓》中,以一个侏儒人物的奇特视角,揭示了整个德国民族的历史和纳粹的丑恶。1980年,其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9年,君特·格拉斯因“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称,“经过几十年的语言和道德的破坏,《铁皮鼓》赋予了德国文学一个崭新的开始。”
格拉斯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但他首先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这样评价他:“格拉斯从来不是一个伟大的散文风格家或小说形式的开拓者。他的力量在于他对德国社会所有层面的敏感观察,在于他有能力探入民族心灵的深层激流,在于他的伦理稳固性。”格拉斯一直立场鲜明地让自己的笔紧贴现实,“不断撕开伤口”,“针对流逝的时间写作”。他质疑权威和胜利,关注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关注饥饿、环境污染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他始终坚信,个人的人权若得不到尊重,艺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格拉斯在政治舞台上也很活跃,他曾担任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演讲稿撰写人,并借用这个名声呼吁和平,反对北约在德国的土地上部署核武器;反对逐渐滋生的仇外主义和新纳粹黑暗势力;支持当年被纳粹强迫充当劳工的受害者。德国人为他们曾拥有这样一位“不仅在屋内写作,还望出窗外”的作家而感到骄傲;英国《独立报》则称颂他是德意志民族的“政治良心”。
2006年,78岁的格拉斯在自传体小说《剥洋葱》中,坦承了自己17岁时作为纳粹党卫军一名炮手的经历。该书出版后,德国社会一片哗然,媒体纷纷刊登文章对格拉斯这份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忏悔进行谴责和评论。《法兰克福汇报》说道:“您本来不必写的,没人能强迫您写。”格拉斯回答:“我这么做,是我自己的强迫。”“我知道那是耻辱,我也把它视为耻辱,60年来一直如此,并力图修得善果。它定义了我后来作为作家和公民的行为方式。”
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捍卫格拉斯。在他收到的读者来信中,同龄人感谢他终于说出了他们从不敢提起的话,而年轻人则感谢他提供了另一种视野去理解自己的祖辈。美国作家约翰·欧文在信中写道:“对我来说,你仍然是一个英雄,既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道德指南针。你作为一个作家和国家公民的勇气都是可效仿的。”
德国媒体悼念格拉斯的文章称:“君特·格拉斯的逝世令德国失去了一位斗士和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他的积极参与、反抗精神以及自身的争议都对当今德国产生了影响。”
热议锐评:即使看见的是时代的不幸,即使知道自己的努力很多时候并不会让现实世界改变太多,但君特·格拉斯依然抗争着,他的发声与他的争议人生,无不在试图让这个世界能变得好一些。这不禁让人想起博尔赫斯所写的《沙漠》:“我在离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弯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地松手,让它撒落在稍远处,我低声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这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那句并不巧妙的话十分确切,我想我积一生的经验才能说出那句话。”
这种“改变”可能微不足道,但“改变”本身,却已足够伟大。
素材运用:作家中的公民楷模;不屈的斗士;英雄;直面历史;勇气;良心;争议人生;反思;影响;改变……
(资料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澎湃新闻、新浪读书等)
编辑/高明燕 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