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人症候群

2015-04-12姬霄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30期

适用主题:生活在当下;向往别处;好高骛远……

有一位朋友,行业内小有名气,半年前辞职每天喝茶写字,摆弄各种爱好,日子过得很充实。我问他有没有工作的计划。他绕开我的问题说着行业的问题所在,最后说,没准换个城市心境会改变很多。

我追着问,即使换了环境,这些问题不是依然还存在吗?他答道,可是如果你的心态变了,看问题的方式也许就会有大不同。

原本这只是一次闲聊,巧的是,跟他告别两周后,相同的对白又一次发生。我公司里有位实习生试用期结束,对我说想要换一家公司。我问他是因为薪水的问题,还是在这里工作得不顺心?

他坦白说都不是,只是一成不变的日程令他觉得浪费时间,多经历些新鲜的环境,这样才能看到不同角度的世界,才称得上完整的人生。

如果我是他的年龄,大概想破头也讲不出这样角度刁钻的观点。在大部分人眼中,视界狭窄就代表着见识浅、能力低,沦为弱势群体的想法根深蒂固,而经历不同环境所带来的阅历上的“充电”,是正常且理所应当的。然而,在这个逻辑关系里,人们似乎都刻意在着重“经历”的获取,而忽略了阅历并非只要经历过就会拥有这件事。

前不久我去机场接一位从台北回来的朋友,她带着一脸倦容说,人太多,行程又紧张,很多景点都只是走马观花,照片都没拍几张。实在难以描述她语气中的失落,有不甘,有无奈,更多的是累。

在此之前,她何尝不是抱着摆脱都市生活躲到远方旅行,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想法,然而这种急匆匆的经历,除了满心的疲累,我实在想不出可以有什么收获。

事实上,我认识的许多人都是这样,在城市里一天天觉得毫无乐趣枯燥乏味犹如困兽,却以为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时就会神采焕发;相同的工作做上一年半载就开始怀疑是在蹉跎人生,却以为换间公司换个环境就可以寻找到青春的激情、丰富的见闻和源源不断的新鲜感。

“生活在别处”,诗人兰波的这句话自从被米兰·昆德拉弄得世人皆知,就变成了困顿都市人们心中的精神鸦片。在一成不变的生活夹缝中求生存,难免会幻想“在别处”的美好,那儿有清新空气恬静生活,有高薪待遇闲暇时光,更有簇新的梦想,志同道合的人群。

看完无数版本的励志电影和书籍传记,我们自以为掌握改变命运的咒语,学会不停地规劝自己和别人,换个工作,换个城市,换种人生,用改变带来的可能性来排解心中的压抑,却从未想过,此刻压抑着你的未必是当下的生活。

这种情况被我称为“在别处症候群”,在同一个环境待得越久,越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对别处生活的向往。但这种向往,只是你对现实的失望和逃避,即使去到别处,也未必能获得理想中的生活,你只是像个赌徒般沉溺在那无数种可能性之中而已。

我们习惯了时刻绷紧弦待命,哪怕是周末也像是在与时间赛跑,两点约了朋友喝茶,所以一点就要出发,因为怕堵,五点必须吃完晚饭否则就赶不上六点半的电影开场。我们也厌倦这种枯燥的三点一线,以为在别处就可以摆脱所有的烦恼。但别忘了,在同样的城市里,有人下班路上观察蚂蚁搬家都要半小时,也有人甭管在纽约巴黎东京还是公司大厦都一样,拼命赶时间,仿佛浪费一丁点儿就是罪过。

在上海向往北京的烤鸭,在北京惦记广州的早茶,在广州垂涎重庆的火锅,在重庆梦到西安的肉夹馍,我们在一次次向往和踟蹰中,浪费掉的绝不只是光阴。

编辑提点:王冠婷

迷失自我的人,通常迫切地想要摆脱当下的生活。换个新鲜的环境所能够给予的,只是逃避对于现实的失望,获得暂时的平静和更多的思考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

我们厌倦了一成不变的枯燥,以为到了别处就可以重获生活的激情。但即使去到别处,也未必能获得向往中的生活,辞职并不能拯救对于现实的失望,旅游也不能。我们从未想过,此刻压抑着我们的未必是当下的生活,而是浮躁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