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一首唐诗的幸运

2015-04-12六神磊磊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30期

适用主题:守护唐诗的人;呵护传统;柔弱与坚强……

400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官袍,整齐叠好。这是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老先生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

“编一部最全的唐诗,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

让我们记住这个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现在人可能很难理解,不就编本唐诗么,很难吗?

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你要找一首诗,说不定就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还不一定能抄到。

那么,如果老胡偷懒,不编这本唐诗,会怎么样?

答案是:后果很严重。

那时候,唐诗正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春江花月夜》,所谓“孤篇压全唐”,那么作者是谁?不少读者也能答上:张若虚。然而,这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只有两首。

《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王之涣。他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六首。

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

那些湮灭掉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低吗?不是的。比如唐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让上一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汗颜。

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不光是诗歌在消失,前人编的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

1625年,老胡挽起袖子,干了起来。

无数个昼夜过去了,终于有一日,胡震亨放下笔,完成了著作。时间已经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这部巨著,被取名为《唐音统签》。

老胡还不过瘾,又用了七年时间,吭哧吭哧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

这时,已经七十四岁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终于完成了一生的梦想。

至此,全唐诗的编纂伟业算是完成了?还没呢。

第二位猛人登场了,他的名字叫作钱谦益。

钱谦益是研究唐诗的大咖。老钱下决心要编一本全唐诗,轰轰烈烈地搞了很多年,编到了数百卷的规模,却天不假年,去世了,没能完成。

他的遗稿遭际很惨。要知道,那可是金庸《碧血剑》故事发生的年代,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他的书稿也七零八落,眼看就要丢光了。

幸亏一个叫季振宜的人出现了。他发现了老钱的残稿,重新开始全唐诗的编辑工作。又十年过去了,他终于又编出了一部宏伟的唐诗集,共七百十七卷,每年仅诗人的小传就要写两百篇。

在书稿编成的第二年,季振宜就病倒了,很快撒手人寰。

现在,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三位猛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庞大的书稿,只差最后一项工作——把它们合并起来,修补完善,成为理想中的《全唐诗》。

第四个猛人于是出场了。

他是大家的老熟人康熙皇帝。他撂出狠话:“朕,爱新觉罗·玄烨,要把我家里所有的全唐诗拿出来,加上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搞出一本《全唐诗》,让子孙万世都可以读到!”

究竟选谁去修书印书呢?康熙皇帝选定了一个人——江宁织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

公元1705年,曹寅督率十位翰林官,在扬州开局修书,编纂《全唐诗》。这是集全功于一役的最后一战,可谓势如破竹、水到渠成。仅仅一年后,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工作,把《全唐诗》放在康熙皇帝的面前。

今天,每读到一首唐诗,我都觉得很庆幸。

守护着我们的唐诗的,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他们与摧残文化的力量对抗,呵护着脆弱的纸张和卷册,他们的藏书楼建了烧、烧了建,编的书印了毁、毁了印,仍然让四万多首唐诗穿越兵火燹灾,渡过重重浩劫,一直传到了今天。

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看诗人们记录下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看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