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

2015-04-12宁赫刘久娥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31期

导语

这个题目的作家范本来自于我刊2013年30 期刊载的《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作者喻云。作者认为“认同感会给你带来一种积极的暗示”,谈论了标签效应,建议大家多使用正向的标签,把自己培养成想做的那种人。全文更多的侧重于谈论标签的正负效应。

而下面的学生作文,角度则不同。这两所学校都提供了很多篇过来,但这两篇都让人眼前一亮,不忍放弃。

比如彭烨的这篇,开头保罗·奥特斯的话的直接引用,很容易让人想起“演员”“小丑”“面具”等元素,但是却比这三个元素更有吸引力,更特殊,更脱俗。这就很容易让老师给一个比较高的印象分。再说说吴清源的用例,围棋大师吴清源因在2014年11月离世,当时引起了比较高的社会关注,而这篇作文完成于今年4月份,所以作者能够引用最时鲜的人物素材,也是很可贵的。接着又引用“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关于于谦,恐怕大多数同学想到的诗句是《石灰吟》,而作者用到的这句,又给评分者一个加分的理由。

王静雨的作文,刚开始读还蛮嘻哈的,语言简短,像在和人聊天,也像在接受访谈。谈着谈着,节奏变得慢了下来,还略带深沉——“我正在逐渐偏离正轨,抑或是,我正逐渐步入‘正轨’”。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成为想要成为的人?坚持守望,坚守自我,作者给出了以上的答案。没有大幅出现扶与不扶的事实论据,也没有用大量的言语抱怨世风日下——这样的角度是不是比直接写社会冷漠要清新得多?是不是比抱怨人们日益自私自我要有力得多?答案是肯定的。

参战学校:广东深圳高级中学 (指导教师:宁赫)

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指导教师:刘久娥)

例文一

成为“我想要”的人

□广东深圳高级中学 "彭烨

“人往往从一个自我跳到另一个自我,竟不知我们自己是谁。一天跳上去,一天又跌下来;早上闷闷不乐、缄默无言,晚上放声畅笑、大讲笑话”保罗·奥特斯的这句话揭露了人对不同角色的态度,何不成为“我想要”的人,昼夜都放声畅笑。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他就有奋斗的目标,他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围棋大师吴清源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他一生雄踞棋艺界“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被日本媒体盛赞为“昭和棋圣”。可以说吴清源一生曲折传奇,14岁东渡日本时,他就知道他想成为怎样的人,围棋就如他的伴侣,与他相伴了一生,至少在外人看来,他是成功的。

成为“我想要”的人,何必理会别人。“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这句诗写出了于谦的坚贞不屈、乐观豁达,于谦一生的两袖清风,不理会同僚的言行,更不喜欢攀求权贵。而岳飞、张煌言也都为国为民,坚持成为自己想要的人。

不要按别人的指示生活,成为“我想要”的人。马尔克斯曾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写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一个人的想法不应因另一人的三言两语就被取代,生活何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快乐地活着。就像从北大退学的周浩坚持自己对机械的喜爱,就算到技师学院也不后悔,而是感到很庆幸。而比尔·盖茨、乔布斯也曾因为自己的喜好,选择毅然离开学校去创业,尽管他们当初念的都是世界级名校。

一个人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生活、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包括成为“我想要”的人。

人生不只是单行道。既可以有像骆驼那样忍辱负重听任命运安排的时刻,也要有像狮子一样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的勇气,而从心,才能不悔来世上走了一遭。

例文二

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

□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 王静雨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八岁的我答:正直、善良、仁义……老师批语:有志气,可老师问的是职业哦。

自此,这个问题告一段落并再没有了下文。因为后来我发现这和儿时头疼上清华还是上北大是一样儿一样儿的。所以最后这个问题降级为“你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毕竟,我想正直,但我不能举报那些飙车的公子哥——怕事儿;我想善良,但我不能扶起老人——怕讹;我想仁义,可人不一定仁义待我;我想诚实,想自由,可……19岁的我,学了一身狡黠于世的本领,听尽了父母善意的教诲,却也长成了我曾经最讨厌的人:冷漠、虚伪、自私。

我正在逐渐偏离正轨,抑或是,我正逐渐步入“正轨”。

那么,为什么不能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

身不由己咯。我才发现这是个多么好的替罪羊,显得自己无奈又无辜。

那怎么会身不由己呢?又真的是身不由己吗?“己”做了什么来阻止“身”?推动“身”的力量又有多强大使“己”无法阻挡?是不是远远望见了那股来势汹汹的力量连拦也不拦任它夺了“身”去?还是真的拼搏过、挣扎过,最后归于无言?

父亲说人的底线是生存。

可我分明看到双目失明的弥尔顿在黑灯瞎火里写作,神情安详;分明听见湿冷的防空壕内传来木心与叔本华、尼采们,彻夜交谈;分明嗅及心上的淡淡幽香在无声的夜里。

王小波说那就叫自我。

忘却了身不由己的念头,自然看不见身不由己。

在这个实用主义横行霸道的年代里,自我空间不断压缩,而自我意识越是沉默,实用主义越是喧嚣。这似乎是不可逆转的恶循环。

出路何在?

依我看,只有不怕牺牲,不怕“淘汰”。

这并非仅一个精神理想,而是一种使命感。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它可能偏离善太多,但要一点一点救不是么?

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一个守望者,守望那些最美好的、最纯粹的,也即“我想要的”。也许是几代人,也许是几十代人以后,我们的民族精神素质会质变的。我看不到以后,但想到这一点,想到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坚守着自己的想要,而并非局限于“我能够”,我就感到很快乐。

我知道,浮木生了根,海水也奈它不得,我知道,我们可以搭成一座通往彼岸的桥在在汹涌的海上。

于是,面对跌倒的老人,我毫不犹豫地伸出手,即使无数次被阻挠,被忠告:千万千万不要扶。不是因为有钱任性,而是我想成为我要的那种人。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