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类作文精巧构思探奥(上)
2015-04-12姜有荣
高考记叙类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在构思上就一定要有过人之处,“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语)。下面笔者谨以2015年高考各省涌现出来的拔尖之作为例,探究八种记叙类作文精巧构思技法,以期为广大高中生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一、一线串珠法
“流水账”是记叙类作文写作的大忌,究其因,主要是作者缺少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如果作者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开文章丰厚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天津考生的《范儿》通过对王小凯、范小帅这一正一反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表明了作者对“什么是真正的‘范儿’”的看法。作者在“范儿”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了范小帅三颗畸形“范儿”事件的“珍珠”:一是涂画校服,二是聚众抽烟,三是街道游荡。请看第一颗“珍珠”:
新学期伊始,学校将校服分发到学生手中,范小帅看着将校服套到身上的邻居兼同学王小凯,不屑地撇了撇嘴角。
“土包子!”范小帅心想,“这么普通的校服也愿意穿,真是没格调!”
次日,王小凯在上学路上偶遇范小帅,震惊地瞪大了双眼:“你……你怎么把校服涂成这样!会被批评的!我……我这里还有一件校服,要不你先换——”
“用不着!”范小帅暗骂王小凯扫兴,“这叫‘范儿’,你懂吗?”
一路上,范小帅收获了无数惊奇的目光。进入学校后,更是成为焦点,一声声“画得真漂亮”使他沉浸于满足感中,众人的称赞也使他从被班主任责令整改的愤怒中走了出来。
三颗事件的“珍珠”恰似小品中的三个包袱,不仅摇曳着“事趣”,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而且不断地发出“青春期叛逆少年如何走出‘范儿’的误区”这一揪心的叩问,让读者笑中含泪。
二、设计悬念法
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
上海考生的《讲和》正是采用了设计悬念法,一下子抓住了阅卷老师的眼球。文章开篇交代了“我们”家两头犟“牛”:
老张是我爸,但我从来不喊他“爸”。他自命为一家之主,强硬地要求我服从他所有的命令;如果不从,他就来硬的——打骂。而我也很倔犟。我妈说我们家有两头“牛”:一头“老牛”,一头“小牛”。于是,家里常常上演“斗牛”的场景。不是人跟牛斗,而是“牛”跟“牛”斗。
悬念由此而生,“两头犟‘牛’能否讲和”成了压在读者心头的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我一直盼望着快点长大,好能养活自己,不需要老张的“救济”,不想听他说“我赚钱多不容易”。我不止一次问我妈,我是老张的亲儿子吗?随着我叛逆期的到来,我跟老张更像两头裹着“软猬甲”的牛,互相用坚硬的刺伤害着对方。
时间在一天天地推移,读者的心也在一天天地收紧。
学校要求在父亲节那一天,每个学生都要给自己的父亲洗脚,要录成视频传给班主任。这是什么奇葩规定!为什么要给父亲洗脚?如果是给我妈洗脚,我一定很愿意!
“小牛”肯服软低头吗?“老牛”肯吃软接受吗?至此,悬念已推向极点,读者的心弦也绷紧到了极点。
父亲节终究还是到了……我忍住心里的不满,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指着水盆说:“我给你倒了洗脚水。”他一愣,似乎想说什么,但还是默默地坐下了。他脱了鞋,我又主动帮他脱了袜子,帮他把脚放了进去……我低头帮他洗脚,他似乎很不习惯,但还是任由我摆弄。他的脚有些浮肿,开了一天的出租车难免这样。我不敢抬头看他,因为我已经泪流满面。我能感觉到他也很激动,应该也哭了。
我帮他擦好脚,准备去倒水的时候,他拉住了我:“儿子,对不起,爸爸平时对你太严厉了。”我抱着他,眼里已蓄满泪水。那一刻,我们都除掉了所有坚硬的刺,露出了彼此内心柔软的一面。我跟老张终于讲和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至此,长久以来压在读者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使读者的心与作品人物的心一起跳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悬念设计神奇的构思效果。
三、情节突变法
记叙类作文叙事的常规模式是“起因——经过——结果”,受其负面影响,许多学生作文的构思常常会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使读者产生“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消极的阅读心理。如果作者在构思的过程中,能跳出程式化的框框,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就可以使文章显示出腾挪跌宕、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享受。
四川考生的《香,不香》以先闻其声的开端紧扣“老实”落笔,由“我”来“不香”店的后悔和对面“香”店老板的招呼,转入故事的发展,巧妙地扣住“聪明”做文章:“冲我笑,闪烁的眼睛”,一见“聪明”;“冲我招手”,二见“聪明”;送笔,三见“聪明”;讲述自己的故事,打动顾客,四见“聪明”。如果按照程式化的情节设计,“聪明”的文章已经做足,也该收尾了,但是作者却匠心独运,设计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突变式结尾: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香”店的米线依旧牢牢地抓住我的胃。暑假刚过,我又迫不及待地来到“香”店。怎么关门了?正在纳闷,地上的一张旧报纸映入我的眼帘:“黑心老板使用‘一滴香’,店铺被查封。”图片上正是这家“香”店啊。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一种翻江倒海的感觉,让我几乎要跌倒。
脑海像过电影胶片似的,晃过“香”影子和金镶牙狡黠的微笑,记起曾经上课时有过的晕乎乎的状况,原来,这都是“香”惹的祸。我内心的震惊无法用语言表达,握紧的拳头满是被人欺骗的不快与愤怒。
一阵凉风吹来,对面“不香”店的那位老实的爷爷,脸上打着皱却永远笑眯眯地冲着过往路人打招呼呢。
突变式情节设计昭示出“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的深邃内涵,峰回路转,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四、欲扬先抑法
虽说日常生活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记叙类作文写作的法则绝不是平淡,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澜,它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构思效果。
安徽考生的《真正的美》成功地演绎了欲扬先抑构思方法的独特效果。刚来城市打工的乡下妹子翠翠去理发店理发,因装扮不合时宜而遭理发师的冷遇;而长腿美女却因装扮时尚而受理发师热捧。一抑一扬,冷热分明。但在老人和孩子这面“镜子”的照射下,理发师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一会儿,一位脏兮兮的老奶奶牵着一个营养不良的小孩出现在了香樟树下,他们大概是来乘凉的。长腿美女从镜子中看见了,马上捂着鼻子,抱怨地说:“老板啊,这儿怎么这么臭啊?”……嚷着要把老奶奶赶走。刚凉下来的老奶奶听到了这些,对姑娘说道:“我小孩一天没吃东西了,再加上大热天他又中暑,你就让我们在这休息一会儿吧。”……
翠翠立马从沙发上站起来,从包里慢慢地抽出了一张十元人民币,快步走到树阴底下,把钱递给了老奶奶,说:“老人家,我钱不多,但我希望能帮到你们。”老奶奶一把抓住翠翠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啊,你真是个好姑娘。”
理发师怔了一下,大概被翠翠的精神给震住了,说:“人家乡下孩子多不容易啊,自己在城里拼死拼活,还热心地帮助别人。”美女红了脸,气愤地说:“你话怎么那么多啊,到底还剪不剪啊?”理发师不屑地放下了吹风机,说:“你还不乐意啊?那就不剪了。哎,对了。姑娘啊,头发快干了,快进来剪吧。”
从“外表之美”到“心地之美”,理发师终于发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欲扬先抑方法的成功运用,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对“美”的认识历程,更凸现出草根的悲悯情怀。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