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不断绿水幽幽
2015-04-12傅雨桐
“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幽幽”,望尽千帆,皆不是,儿的归舟。
这样的思儿之愁流淌在中国的千家万户。中国不仅有留守儿童,还有不计其数的留守老人。
这并不合理,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民族本不该让给予身体发肤之人凭窗守望甚至成为社会性的难题。可这又合理,翻开故纸堆随处可见的是想横刀立马却报国无门、想情人的肝肠寸断——少见想爷娘的脉脉亲情。传统文化以忠君爱国的赤诚褒奖前者,以“英雄难过美人关”为后者开脱,却将软弱之名扣在心系双亲之人的头上,逼得儿想娘不敢长过一根扁担。
近代这样理解孝心:卧冰求鲤、老莱娱亲,愚昧迂腐,不如连根拔除。所以有了冰心《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一文,有了儿女为了“新风尚”而丢弃老人不顾的“壮烈牺牲”。诚然独立自主是时代的主旋律,难道不闻不问任其孤寂留守就是“智孝”了?如此“智孝”之下,再虔诚的娘也盼不到儿女的归来啊!
我们总会关注伟人的儿时经历,希求汲取成功经验,总会忘记这一切促成其伟大的有利因素都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伟人的母亲,予其生命、育其成长的母亲,多半被冷落在空巢里的老母亲。孟郊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说“谁见扁担宽,宽过流水长”。尽孝报恩太多流于形式。小时候老师布置任务才想起端盆洗脚水,长大了缺生活费才想起写封慰问信,这水、这信真长不过一根扁担。而怠于形式的时日,一个电话击碎留守人的漫长等待,一句“妈,今年不回来了”摧毁一桌菜和老人的真心,不仅仅是广告才有的情节。每当看到那位母亲搁下话筒黯然伤神,正对着的电视机呈现着无信号的画面,我仿佛能听见幽怨的流水在空荡荡的房里穿过,绵延。
外国人常吐槽中国家庭里“电视机不看也开着”,我想他们不能理解留守老人对“人声”的渴望。试想,如果侯菊多伴伴侯银匠,他何以需要二两慢酒细品“夜半钟声到客船”呢?如果儿女们多陪陪老人们,他们何以需要整日开着电视在虚假的热闹里寻求安慰呢?老人的平均寿命长了,老龄化的柱形长了,对孩子们的思念也长了。
奔波在大江南北的中华儿女们,可否收起“一根扁担”的吝啬,常回家看看?
(编辑:于智博)
评点:王守明
文章洒脱干净形象的语言值得读者关注:开头即是诗化语言,骈散结合、长短结合的句式都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老到;下文论证过程中,丰富的关联词语显示了逻辑的严密性,多处用典凸显了行文的洒脱,排比反问等修辞强化了论证的力量,虚实结合使文章言近意远。总之,锤炼语言能力是作文提高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