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道德
2015-04-12郑祥福
朋友转发了一条微博,内容为谴责某地举办狗肉节的不良行径。第二天晚上他却在朋友圈里更新了一条动态,大晒晚上吃的狗肉火锅。我倒抽了一口凉气,心情突然有点沉重。
古往今来,以卫道士自居者不可胜数。何为卫道士,顾名思义,即捍卫道德之勇士。现在的卫道士们出没于各大社交网络,唾沫横飞,大肆鞭挞各种不道德现象,猛烈批判各类不道德行为,力图借各大新兴媒体、网络为平台,彰显自己至高至上之光辉形象。于是我们脸颊发烫,低下了头,在自惭形秽中钦佩其担负起捍卫道德之重任,感谢其于水深火热处挽救起我们的人性与道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这样一条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实际为基础,使主观符合客观。诚如此言,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应于力所能及处。因为道德本身有大小之分:忠孝仁义之德为大,言谈举止之德为小。大道德为人之根本,固然不可抛。然倘若在生活中处处小心,时时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之不逾越小道德之框架,虽甚合遵守道德要从小事做起之论,然终非易事。
当赶时间时不慎撞到他人引来一句“什么素质”的谴责,梗在咽喉的道歉已难以说出口;当低头玩手机忽略了公交车上的弱势群体,抬头发现众目怪罪的眼神,起身让座显然已非美德而成义务;撞到你出于无意,一句“对不起”显然足以化干戈为玉帛,但却引来素质高低的怀疑。生活需要宽容,道德无需刻意。
当郊游野外不再敢翻滚于茵茵草地,当漫步河岸不再敢投石入水以泛起层层涟漪,那是因为我怕压坏了小草,我怕砸伤了小鱼,我怕自己被硬扣上“没道德”的帽子。生活需要诗意,道德无需严厉。
我心情郁闷至极却把一句发泄的粗话干咽回肚;我劳作一天筋疲力尽却硬着头皮让座站了半个多小时;我擦完鼻涕等了一分多钟红绿灯只为到对面扔垃圾;我饥肠辘辘却把手中唯一的汉堡对乞丐拱手施与;我变得越来越不真实,越来越不像我自己,我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只图不落下“没有道德”的骂名。
道德诚然重要,遵守道德也实需从小事做起,然若过分刻意追求道德,吹毛求疵,于道德制高点俯察人生百态,不但会发现事事不道德,人人没素质,而且大有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之味。
其实,当我们评价别人的言行时,倘若能多些许忍让、理解和宽容,社会也将在不知不觉中多几分礼让、友善与和谐……
我们最缺乏什么,就最反对什么,最不能容忍什么。一如马克·吐温所言,“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也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由此观之,卫道士实是最与道德本意背道而驰之人。何为道德本意?无非四字:力所能及。
(编辑:于智博)
lt;D:\作文与考试\15\内页\11a\评点标.tifgt; 评点:王冠婷
作者由身边琐事引发感想,以形象的笔触描绘出“卫道士”古板而冰冷的形象。文章用了大篇幅来论述道德也应持有适当的尺度:打着维护道德的旗号,“于道德制高点俯察人生百态”,将日常行为全部限定在遵守道德的框架内,有时太过于严苛,不近人情,有些“存天理,灭人欲”的意味。结尾处,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题目相互呼应,“何为道德本意?无非四字:力所能及”。文章的论点极具思辨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线索不够清晰,逻辑性稍弱,如果能在这方面加强,能够提升论述的说服力和读者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