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一练:是谁的尴尬

2015-04-12武捷宇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32期

一课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到梁启超纪念馆参观,一对青年夫妇饶有兴致地在门前张望,但面对10元一张的门票,脚步踯躅:“不就几间旧房子吗,还要掏钱,不看了。”

见此情形,纪念馆工作人员立即热情地介绍:“这儿是清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他就在这儿的‘饮冰室’,写出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青年夫妇有些尴尬地回答:“对不起,我们不知道梁启超,只是看到有这么大一家纪念馆,有些好奇,所以……”

工作人员赶紧改口:“林徽因你们知道吗?著名的才女、诗人,就是梁启超先生的儿媳妇。”青年夫妇还是摇头。

见工作人员一脸失望的模样,我赶紧上前:“周迅你们知道吧?”青年夫妇眼睛一亮:“知道呀,她是著名演员。”“她和黄磊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你们看过吧?”“看过,周迅主演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都喜欢看。”“林徽因就是《人间四月天》里周迅演的那个主角啊。”听我这么一介绍,青年夫妇恍然大悟,当即爽快地买票进去参观了。

以上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尴尬的纪念馆》。那么,你读过后会怎么认为吗?你又会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是谁的尴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定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是谁的尴尬?

广东深圳红岭中学 武捷宇

曾几何时,夏商舜禹,功过封侯,开天辟地话九囿;曾几何时,楚汉相争,沛公封禅,霸王自刎乌江畔;曾几何时,秦皇汉武,金戈铁马,千秋霸业终气尽;曾几何时,元祖唐宗,鸟尽弓藏,大浪淘沙说还休。

只是,这些都是“曾几何时”罢了。

盛世中夏,物质文明异常繁华,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有着日渐凋零衰败的趋势。

是谁的尴尬?

五千年中华,泱泱大国,吞吐无量度的人文内涵和才情渴念,却抓持不牢植于国人心中的文化地基。

钱钟书先生曾在《围城》里有过一段精彩的描写——“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的。”这本是反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人面貌,却也可以看作对当今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现状生动揶揄的诠释。

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西方文化侵袭的浪潮依然是一波接着一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本不是坏事,但随着国人中华传统文化缺失的实例越来越频繁的披露,文化决口之虞再不能视而不见。

2014年底,上海一家统计机构在某街道随机进行了一次“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据悉,约有75%的初中学历以上民众提笔忘字,甚至输给小学生;41%的人则字迹潦草,无法规范书写。

篆隶行楷草,有道力透万年尽国魂,竟在信息高速路上生生抛锚?

是谁的尴尬?

2004年6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成立。对外,中华文化从未停下向外辐射、传播交流的足步;对内,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植和传承,对于国人的熏育和培养,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步履缓慢。

君不见,隔着东海的日本至今仍存有汉文化的泱泱痕迹,“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汉语学府仍在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国内席卷的却是一股股的“哈韩”“哈日”之风;君不见,多少华人学生如何在外国人面前搬弄早已不是文化的“文化”——把旗袍当做中国传统服装,把火星文和粤语当做中国传统汉字和语言,徒添笑料,唏嘘不已。

是谁的尴尬?

有人指出,根源出于教育。

于是,2013年《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指出,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增为180分,英语则将退出高考历史舞台,转为社会化考试。

又有人指出,根源在于羊群效应。

学习西方文化的浪潮,早一些大概可以追溯到实业救国、西学东渐之时,晚一些大概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新东方初具雏形,在城郊的废楼空地带着数千学子冒着酷暑疯狂学英语,从此英语字母“ABC”替掉了拼音“bpmf”的位置,裹挟着中国的文化步履向前踉跄行走至今。

叹我中华文化还未消弭,中华文化的传承就已呈危机!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13年伊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着实是拯救中华文化传承的漂亮一笔。一时间,每到节目播映阶段,全民重新铺开纸笔,检验自己身为中国人的合格与否。

中华文化需要这样的人文关怀去建树文化根基,方能深深抓住国魂。

若说生产力是气,则外交手腕是神,而文化是精。精为气之母,气为精之用,神为气之形。精若不在,气神焉存?如何巧妙平衡好这三者关系,才是解决“是谁的尴尬”的尴尬之问,弥补文化决口之痛的答案。

【教师评点】

以小见大,目光犀利。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既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也没有止步于批评游客的浅薄,而是透过“只知周迅而不知林徽因,只知道林徽因而不知道梁启超”的现象,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旁征博引,视野开阔。作者将文化传承的问题,放在古今中外的宏达背景中,既有中国和日本、韩国等地对汉文化的传承对比;又有泱泱中华疯狂学英语与提笔忘字等尴尬的对比。尤为难得的是,文章没有停留在怨天尤人的哀怨中,而是在危机中看到转机,提出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颇有拨云见日的功效。(刘京平)

编辑/华放 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