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浪屿的“迷失”,凸显“风情街之忧”

2015-04-12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32期

错综复杂的小巷、老旧的别墅,阳光透过树阴层层播撒下来,空气中带着涩涩的海水气味,隐约还有叮咚的钢琴声……这是我们想象中最原味的鼓浪屿。然而,如今各式各样的商业装饰和广告纷至沓来,遮掩了原本充满质感、故事的建筑细节。在不断地加建改建中,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的鼓浪屿似乎在逐渐“迷失”。

其实,鼓浪屿的“迷失”,仅是各地风情街“千街一面”忧思的典型一例。《中国青年报》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8.5%的受访者会把当地风情街当做旅游时必游的一站,然而58.3%的受访者则直言,游完归来都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各地的风情街不但像一副模具“定制”而成,店铺所售商品也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而本该集中展示的当地民俗风味特色小吃,也如同一锅大杂烩:江南的风情街有新疆羊肉串,北方的风情街有南方的臭豆腐……

诚然,风情街并不排斥商业化,但过于专注和突出商业味,乃至令原本最珍贵的历史风貌被抹杀殆尽,却会让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失去重游的兴趣和欲望。换言之,一个城市或街区失去了特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总有一天,那些过往的旅客将不再停驻,远走他乡。

媒体评点:鼓浪屿的“迷失”,凸显“风情街之忧”。商业化固然是大势所趋,但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中的存在者,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之中必须要有文化的纽带与习俗的羁绊,方才能真正形成坚实、可靠的共同体。因此,“风情街”作为促进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项目,需要开发,也需要保护和传承。过度消费甚至充斥拜金,只会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而作为游客,更希望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千条街道万种风情。(司马童,红网;朱永华,中国青年网)

◎话题拓展:迷失在过度商业化里的“风情街”;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拒绝重复;迷失与反思……

(资料来源:《海西晨报》,红网,中国青年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