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中国大阅兵
2015-04-12
岁月的指针,指向2015年9月3日。全世界都在注视着北京三种炫目的主色调:天空中醉人的“阅兵蓝”,祥和而透明,极目远山舒;天安门、五星红旗炫目的“中国红”,把胜利的喜悦,渲染得庄重而浓烈;十里长街,三军列阵,那蔓延的“将士绿”,张扬着巍然屹立、昂扬奋进的军魂军威……胜利日大阅兵,这是中华民族对于抗战胜利的宏大纪念,这是以史为鉴、守护和平、面向未来的国家庆典。沉积了70年的情感,呈现于欢呼与沉思、追思与展望、自豪与警醒、缅怀与铭记之间。
抗战老兵方队和抗战支前模范方队,以“45辆礼宾摩托车护卫”的“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国宾礼遇,乘车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这是国共抗战老兵首次共同接受检阅,他们平均年龄90岁。坐在老兵方阵第1车第1排第1座的,是102岁的江苏老英雄陈廷儒。“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当这些苍髯白首的老人行过天安门广场,老兵举起布满皱纹的右手那微微颤抖的军礼,使人动容!这一刻, 习近平主席特意站起身来,向这些老兵挥手致意;这一刻,天安门广场上的掌声,潮水般汹涌……
这一刻, 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的史保东,这位1940年8月参加新四军,曾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看着阅兵方队走过来,我腾地站起来,敬起军礼”。“我想到了我那些死去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祖国强盛的这一天。我这敬礼,是要向他们报告,祖国强大了!”史保东说,“这也是向受阅部队,表达一名老兵的敬意!”
从阅兵开始,一直到结束,90岁的老人就这样一直保持着敬礼的姿态。
是啊!历史,并非都是宏大叙事,也充满了个体的温度。
就在9月3日阅兵这个时间点,网络上一条微博意外走红。它只有一句话和一张图,“这盛世,如你所愿”的文字配着周恩来总理满是期望眼神的黑白照片,瞬间戳中众多网友的泪点,和引发了网友对周总理的回忆:“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让飞机循环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要多少有多少。这盛世,如你所愿吧,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当年送你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
而国人都会记得,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隆重举行。这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第一次公开展示人民武装力量,特别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参加阅兵,更让同胞振奋,也令世界震撼。也就是在那一天,北大学生在群众游行队伍中自发打出“小平你好”的标语,兴奋地表达对带领中国人民挣脱文革阴影、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邓小平这位老人的敬仰与拥戴。
今天,有“陆战之王”美誉的18辆99A坦克组成的坦克方队率先以“箭”式编队驶过天安门,机动性最强的04A履带步兵战车,口径最大的05A式155毫米加榴炮,铁甲奔流,动若风发……全部国产化装备中,84%为首次亮相。特别是当东风-21D、东风-31A、东风-5B等型导弹组成的战略打击模块现身,观礼台上一片欢呼。8架战鹰拉出8道彩烟,为后续梯队铺出了一条绚丽的“空中走廊”;压轴出场的70架武装直升机编成8个楔队,铺天盖地般飞抵天安门上空……气势恢弘的空中梯队,以搏击云天的凌云壮志,诠释着新一代革命军人面向未来的使命与担当!
“看到如今国家军力如此强大,每每都是心潮澎湃,但我希望祖国这些先进的武器只出现在阅兵式上,永远用不到战争之中。”96岁的河北抗战老兵邢林碧这段话,道出了几代中国人的心声。
而在卢沟桥,年过八旬的陈志达不住地向记者重复这句话:“如果你没有体会过不安宁,你不会明白安宁多可贵。”这位经历过战乱年代的老人说,落后的时候去谈和平,很无力。中国必须强大,因为“和平是保卫来的,而不是乞求来的”。
因此,当最后一丝彩烟淡去、最后一只鸽子飞远、最后一个气球逸出人们的视线,在天安门广场,数万人仍热切地凝视着天空,激动兴奋难以自抑。万里碧空,写满了胜利的荣耀。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习近平主席的坚定话语,是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更是迈向未来的豪迈宣示。
◎话题拓展:以史为鉴、守护和平、面向未来;大国自信;使命与担当;抗战老兵,民族的珍宝;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民必胜;为祖国骄傲和自豪……
(资料来源:《新京报》《重庆晨报》《新文化报》、中国青年网、新华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