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
2015-04-12蔡哲敏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种近乎悲剧的共存方式。
商业与文化。尽管人们说它们和谐共存着。
什么时候,无锡城中的那一片仅存的水弄堂里充斥着咖啡店和甜品店?南长街那故意做旧的青石板是想证明什么?那条贯穿古今的大运河,还在吗?
这种商业与文化的共存方式,在我看来,更像是商业的单方面侵蚀,留下的仅仅是文化的一个躯壳而已。
这几天,我走在南长街上。的确,也许对旅游观光客而言,这是个不错的古色古香的地方,有各色的店铺,有“文化气息”。但是对于在无锡生活了十几年的人们来说,这早已不是心中的那份带有江南湿润气息的记忆了。因为在我们的回忆中,小桥流水的一旁,是没有小资的书店,没有日系的点心屋,没有国际范的服装店的,现在那些失了血的矫饰,不属于文化。突然间看见记忆中的豆腐花,一个桶一口锅和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一家酒吧门前,我惊喜地跑去,突然又听到对面甜品店的嘈杂声,于是,连惊喜都显得欲振乏力。
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何有一天文化会带着商业的氧气瓶苟延残喘,为何文化会与商业开始共存?
纵观国内,文化古迹,历史名城,名人故居,几乎全被竭尽所能地打造成了旅游景区,被牢牢地贴上了商业的标签。而黄金周旅游期间,人们倾巢而出,乐此不疲地奔赴各个景区,结果呢?是把头脑交给了历史沉淀出的文化么?不过是把金钱交给了商业罢了。
九寨沟,凤凰,丽江,我们见证了一个个文化名城被打造成了小资之城,而这种共存不仅存在于城市中。在书本里,经典名著背景被放在现代;在荧幕上,文化名人遭遇现代商业;在整个世界,充斥着文化被商业改造,终成悲剧之事。
也许,这种共存,在景区人员眼中,是有巨大收益的,在经济学家眼中,是推动商业发展的,在历史眼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我始终肤浅,我还是忍不住为文化感到心疼,那种刺入心里,扎在心尖的疼,全因看见商业大口蚕食文化后,所剩下的残羹,看见明明是杀戮,却总有人叫嚣着这是共存。
(编辑:关晓星)
评点:陈瑾
什么是共存?共同存在。如何共存?双方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和平共处”。小作者以犀利的目光,敏锐地发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为了巨大的收益,不少地方打着文化的旗号,干着伤害文化的勾当;名义上,商业和文化共存着,实际上,文化被商业蚕食改造,变得面目全非。“明明是杀戮,却总有人叫嚣着这是共存。”当文化只剩下一个躯壳,还奢谈什么共存?文章敏感地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商业社会中所遭遇的尴尬,值得人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