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题演练

2015-04-12何文魁陈萍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2期

在这个充斥着成功价值学的物质社会里,文化好像一杯速溶咖啡,保留了原有的形式,却失去了咖啡应有的醇香和品味者应有的悠闲。快餐文化盛行的市场里,那些保留了所谓书的形式,却将书香丢失在流水线上的东西,被标榜为成功价值学的“必读佳作”,然后一群人、一个团体、整个社会便趋之若鹜,互相吹捧,竟成为炫耀的资本。在这样的浮华社会里,捧一本“不知名”的书独坐一隅,自娱自乐,恐怕会被认为是故作姿态吧?

潘天逸同学运用时鲜、典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论证文化的“公与私”,“显与隐”。段落间衔接自然,优美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将文化的复杂、多元、双重性特点向读者侃侃道来,将文化的“社会性”多方面进行论证,一正一反,角度、观点新颖,同时又推崇守住文化的私人性,立意深刻。

当代中学生的文化思考力和独立批判精神让人为之惊异!在蔡李钰同学看来,文化的羞耻感越来越淡,文化越来越脱离私人性,读书作曲都成了公众活动,人们极少拿出点时间去真正地享受文化带给自己的愉悦。巧借爷爷和我这两个人物,贯穿全篇,代表了文化的私人性和工具化,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担忧。选取了最能体现文化的私人性的符号,如连环画本、观音、佛像、雕花鸟笼、工笔画、靠着藤椅哼曲儿喂鸟、《红楼梦》;代表文化公众性的研讨会、名人讲座、博客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结尾“她默默关掉了博客的页面”,言有尽而意无穷,多少无奈在其中。

演练题目: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参战学校:浙江新昌中学 (指导教师:何文魁)

广东深圳红岭中学(指导教师:陈萍)

文化的公与私

□浙江新昌中学 潘天逸

谈起文化,总觉得是一个抽象的大概念。从古至今,多元丰富的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它们或因内敛而脉脉相传,或因外向而熊熊扩张。文化,它,是底蕴。人们赞叹一个人“有文化”,往往意在指这个人肚子里有“墨水”。

在我眼里,文化是复杂的,双重的,是无骨的,它可以在任何一个容器,任何一处缝隙融合。哪怕是再小的范围里,它也有着它的显与隐,公与私。

时代如同永不停止鼓动的鼓风机,总是在进步。随着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们乘上信息化的快车。人们依靠一张名叫“互联”的网,来获取对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认知。网友的力量,渐渐成为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

羊年春节,一场铺天盖地的“抢红包”席卷了整个网络。年夜饭的餐桌上,春晚的电视机前,午夜的烟花下,随处可见低头“争抢红包”的人。朋友圈里叽叽喳喳,嬉笑打闹,竟然打开了许多人平日紧闭的话匣子,别有一番乐趣。我突然觉得,这个年变得热闹了,我们感受着新科技与旧风俗的完美碰撞。近些年年味渐渐变淡,没想到这一场创意活动,让炎黄子孙们在一个虚拟世界中欢度“大年”,这么热闹。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这个时候的文化,是社会性,公众性的。

随着文化的不断共享,社会渐渐形成了统一的文化标准,文化的私人性,默默地被分割。有人照着出版社或是某位专家开列的书单读书,以为走了提升文化底蕴的捷径;有人偏爱一些他人对经典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以为走进了原作家的内心。殊不知,书中的文化他们从未真正领略到,别说是思想的脊梁,就是肉体的皮毛也触碰不到。想起有些人为了能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博才多识”,面对大量的鸿篇巨制,竟只看那寥寥几行目录,更有名人甚者,在公众平台上卖弄作家和作品的名字,不禁使人哑然失笑。这样精致的急功近利者,终会有一天,在真正才高八斗的人面前露了马脚吧。

文化,有时更是一种隐私。它是午后捧书躺躺椅上的宁静,是喧嚣浮华的城市里,一隅清丽的喷泉,是夏夜荷塘边涤荡的芦苇和潺潺的水声,清脆的蛙叫虫鸣声。偶然发现学校一位历史老师在学生四处走动的乱哄哄中,独自点了一盏泛着昏黄色灯光的小台灯,埋头品读一本大部头书,神情淡然宁静,丝毫不受干扰。后来当他走进教室,放下教科书就随口天南地北起来,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让坐在台下的我听得半梦半醒,半迷半醉。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知识分子的儒雅风范,什么叫文化的纯粹。他博览群书,却甚少发表论文,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思想文化的私人性,那一方净土。

既复杂,又纯粹;既公众,又私人。我想,这就是无数文人追求的文化平衡,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广东深圳红岭中学 蔡李钰

清明将至。

案上铺开的白纸瞧着刺眼,一篇有重要用处的文章却始终无处下笔。她趴在一大摞课本上,抬眼看了看窗外云絮纷杂,心想这个清明又无法回家乡祭祖了。

像是一捧乌墨摔在白宣上,刹那间晕开大片深深浅浅的浊雾,不知怎的,她的脑海里突然全是小时候和爷爷相处的画面。

爷爷是个读书人,几十年浸在书墨里,即便假牙都已换了两副,满头银丝比他的老花镜框还亮,看着也依旧是一身的文人气。她印象很深,那间院子中搭了鸳鸯藤架的老房子里,几乎每个房间都摆了有爷爷从各处淘来的小玩意儿:据说是大有来头的连环画本、泛黄的观音和佛像。哦,当然还有那些高高低低挂了半个窗台的各式雕花鸟笼。爷爷似是把这些琳琅器物当成了知己老友般看待,不出门的时候,不是自个儿边擦拭边欣赏他的得意收藏,就是铺纸磨墨,细细临摹一幅工笔,又或是靠着藤椅哼曲儿喂鸟,可谓自娱自乐。太奶奶常抱怨他成日捣鼓这些却没见弄出什么名堂来,叔公亦打趣爷爷,要他办个展览炫耀炫耀,可爷爷却每次都连连摆手,一个劲儿的说别让人家看笑话了。

回过神来,她终于又将目光放在了桌上的作文纸,这时总算生出些微灵感。她边查找资料边打开了博客,计划着待会儿要将写好的文章放到上面去。查到一代言官司马光的资料时,她记起爷爷以前给她信口念的“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那是司马光年轻时填的一阕《西江月》,爷爷还颇为打趣地说司马光后悔的不得了,但凡有人提起他这首词便会羞的老脸通红,恨不得躲起来。她当初不懂这是为什么,可如今回想起爷爷那时的神色,笑中带一点儿赞叹,她似乎明白过来:爷爷应是认同司马光这样的人的吧。那一类的文人,他们兴来填词作诗,兴去束之高阁,图的是抒怀解闷,并不想向谁夸耀自己的文采,甚至还有极重的文化羞耻心,对私人感情、生活被他人谈论更是避之不及,那像现在的人呢?追名逐利不说,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腹中有几两墨水、几点文化星子的也不在少数。想到这儿,她不禁有些脸热。

写完了文章,她边休息边随手翻了翻搁在书架上的一本《红楼梦》,正翻到林黛玉在几方帕子上用蝇头小楷记下几阕小词后双颊滚烫,连忙将帕子收入妆奁里藏好。她记得黛玉曾告诫宝玉千万不可将园子里姑娘们作的诗词传了出去,看来古时的人们真是很看重文化的私人性,即便是遣词造句的功底厉害如林黛玉,也不愿蕴含了自己情感的字句被他人看了去。她感觉时代变了,现代人心中的文化羞耻感淡了不少,读书作曲都成了公众活动,好像不拿出来让众人品评一番,便是白作为了。研讨会、名人讲座更是愈来愈多。她有点儿怀疑,那些曾跟她一起对名家的讲述频频点头的人,是否如她一般对苦口婆心的教导转头便忘?是不是跟她一样,忙于展示自己,却极少拿出点时间去真正的享受文化带给自己的愉悦?

她默默关掉了博客的页面。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