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黄庭坚创新”导写
2015-04-12陆平郑子龙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黄庭坚在书法上深受苏轼的影响,就连拿笔的姿势也学苏轼的“单勾”,可怎么也写得不如苏轼,还反被苏轼嘲笑。心中郁闷的黄庭坚来到长江之滨,巧遇船工们健臂撑篙、橹桨搏浪,这种力与美的场面,让他深为震撼,在长篙大橹间,他创造出“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南京市金陵中学2015年5月高二期中考试)
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1.把握关键点(意蕴生发点)
就本材料而言,创新只是最终的结果,促成创新的,是黄庭坚的那次巧遇:巧遇船工们健臂撑篙、橹桨搏浪,这种力与美的场面,让他深为震撼,在长篙大橹间,他创造出“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
这次作文,很多同学只把握了材料的前半部分,即模仿则失败这一段因果,或者只抓住最后创新而有成这一笔带过的一段因果,文章俗套、浅薄。他们舍弃了最关键的巧遇撑篙而感动的情节。这种舍弃,并不一定是由于没有感受这段情节是故事的高潮。也许是因为模仿会失败、创新会成功的观点太过熟悉。易于成文是一个极大的诱惑,让很多同学放弃了将“巧遇”作为思考起点和写作重点的尝试。至于单纯为了求异而放弃关键情节,去抓细枝末节,则是愚昧的做法。
2.探索因果链(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联)
就以“不模仿”为主题而论,这次考试中的文章也表现出论证上的单薄。同学们往往习惯于举例论证,且仅限于举出某人模仿,紧接着指出其最终失败。这样仅仅给出因果链的首尾,没有辨析出模仿与失败间的必然联系。
另外,这种用结果成败来论证手段正误的思路,是以成败论英雄的结果论,是缺乏思辨的。我们在讨论“不模仿”的话题时,需要讲清模仿为什么必然导致失败,模仿到失败之间,有哪些逻辑环节。举例时,需要用几句话点出例子中包含的逻辑要点,这才能从个例的堆砌上升到规律的阐释。
本次写作,部分写“不模仿”主题的同学做了补足因果逻辑链的尝试:
(1)适合说:模仿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适合别人→适合别人的就不适合模仿者→模仿者会失败。
(2)束缚说:模仿别人的东西→亦步亦趋,束缚住了手脚甚至思想→无法创新→模仿者会失败。
(3)超越说:模仿别人的东西→模仿者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者无法超越本体→模仿者会失败。
相比之下,以“要创新”为主题的文章都论证比较单薄,基本缺失因果逻辑。
3.关注特殊性(本则材料有别于以往所见材料的独特意蕴)
模仿和创新是个大话题,在文章中需要具体化成为一个中心论点。论点的最佳落脚处,如前所述,就是材料的意蕴生发点。精读材料的关键情节,我们能找到几个促成黄庭坚书法创新的要点,可以由此创设论点并进一步阐释:
(1)“巧遇船工们健臂撑篙、橹桨搏浪”——创新源于劳动、源于劳动者、源于生活;
(2)“这种力与美的场面”——创新需要直接接触、真切地感受力与美;
(3)“让他深为震撼”——创新需要获得心灵的感动甚至震撼;
(4)“在长篙大橹间”——创新不拒绝模仿,但要模仿生活,模仿自然。
4.利用呼应性(材料自身蕴含的对比、递进等)
本材料在故事情节上是一个前后对比的结构。所以,材料后半成功创新的原因,和材料前半模仿失败的原因构成对比。在考场构思时,关注材料的前后对比呼应,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时使用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结构严密。比如应对以上四个有关创新的论点,我们可以根据材料前半情节,得出关于模仿失败的四个论点:模仿已经成形的艺术品,不可能成功;在书斋里模仿,不接地气,不可能成功;怀着崇拜的态度亦步亦趋地模仿,不可能成功;只模仿成功者,不可能成功。
5.例证的典型性
举例论证是我们常用的证明方法,但同学们举例有两个问题。一是举例滥俗,基本停留在初中生的积累水平或局限于历史政治课所学,如本次常见的例证有东施效颦、中国模仿日本维新变法失败等。二是对例子不加剪裁,大段照搬,使文章如同资料汇编,叙事遮蔽了议论。
我们应该贴合论点去选择事例,根据论点的关键点去对事例进行剪裁,舍去枝节,突出重点。下面给几个联想事例的方式供大家参考:
(1)老例新说。如东施效颦的故事,如果要证明上述“创新需要获得心灵的感动甚至震撼”的观点,就不能再突出相貌的因素,而要突出东施是在没有心痛的感觉之下模仿西施捂心口的动作,所以矫揉造作,成为笑柄。
(2)同类联想。材料是谈艺术,可以从这个方面继续联想。但这时要避免简单化地由书法想到绘画,然后写一些类似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之类的例子。因为齐白石的例子只是否定了模仿,但没有讲清不能模仿的理由。
【考场作文】
走进生活遇见美
□成喆
1.黄庭坚模仿苏轼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始终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而无自己的创新加入。苏轼的“单勾”是自己不断揣摩而创造出来的,用起来自然游刃有余,黄庭坚纵然刻苦模仿,只怕也只能得其形而失其神韵。而后黄庭坚由看船工摇橹而大受撼动,创造出独属自己的“高提笔”,大获成功。这就是生活实践的重要性所在了。
2.模仿总是会不成功的。因为模仿的全部追求就是与另一个相似,达到与被模仿者一模一样的境界。可是被模仿者演绎的是自己的风格,其风格又会根据其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这些改进与创新难道也是模仿者能够学来的?恐怕很难。小沈阳春晚走红后,各大综艺节目上出现了众多模仿者,当时台下是喝彩鼓掌声一片,可不过多时,这些模仿者都销声匿迹,人们只是记住了小沈阳。究其根源,这都是因为模仿者只能抓住小沈阳的说话语气或是外貌特点模仿,并未有其精髓——来自生活实践的创新。
3.真正美好的东西需要从社会实践生活中得来。走进生活中去,我们才能接受到美的最原始状态,这样的美好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感染我们的,其冲击力自然也远比读书、看电视等这样的方式来得巨大。在读书或是观看影片的时候,我们接受到的是作者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经过文字或图像的组织、构造后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感受,作者见到一片雪,觉得这是美好晶莹的,焉知我们真的见到这片雪时不会产生寒凉萧瑟之感呢?
4.写作文亦是同样的道理。你的文章里充斥着前人感叹过的风花雪月,重复论述着那些老掉牙的论点,那这样的文章写出来又有何意义呢?读者大可以去看那些名家经典。文章的来源也应当是生活实践。在你重复前人的观点论点时,有没有真的在生活中感悟到这样的道理呢?风花雪月究竟是值得赞叹还是值得哀伤你又真的体会过吗?人们喜欢三毛的文章,就是觉得其文章中反映出了她许多生活中的细节,许多真实的感情。因而当我们再提起笔准备也抒发一下感慨时,想一想这究竟是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随想,还是另一篇矫揉造作?
5.走进生活吧,从生活中寻得你最初始最本真的美。
【评点】文章始终围绕“生活源泉”的问题谈创新。文题即点出“生活”,正文先否定脱离生活的模仿,然后从正面阐述美好的东西从生活中来的道理,最后举写作为例,落实了上一段的说理。不足之处:第二小节的举例,没有说清小沈阳的风格为何是“来自生活实践的创新”;第三段写到雪,说的不透;举写作的例子时,更多从脱离体验而模仿前人的反面例子谈,缺少正面例证。
【升格作文】
走进生活遇见美
□成喆
黄庭坚模仿苏轼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始终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而无自己的创新,只能得其形而失其神韵。而后黄庭坚由看船工摇橹而大受撼动,创造出独属自己的“高提笔”,大获成功。这就是生活实践的重要性所在了。
因为模仿的全部追求就是达到与被模仿者一模一样的境界。可是被模仿者演绎的是自己的风格,其风格源于其生活经验,并不断地改进与创新。没有接触到被模仿者的生活,获得同样的感动,单纯模仿其最终成果,注定失败。
真正美好的东西需要从社会实践生活中得来。走进生活中去,我们才能接受到美的最原始状态,这样的美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感染我们,而在我们读书或是观看影片的时候,我们接受到的是作者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经过文字或图像的组织、构造后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感受,这类或静止或平面的表达方式,缺少了真正走入生活时所能感受到的动感和立体感,给人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在无形中就大大减弱了。就如同黄庭坚通过感受船工撑篙橹桨的力与美有了深深的震撼,这才有了灵感,突破苏轼原有的格局。我们只有在感受到了来自生活中直接的冲击与震撼后,才有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写文章亦是同样的道理。司马迁在年轻之时四处游历,考察古代圣贤的历史遗迹,近距离接触让他获得了一次次内心的震动。他走过韩信为母亲营建的墓地,敬佩韩信不凡志愿;他走过垓下古战场,为项羽的英雄末路而扼腕叹息。这些赞叹、悲叹使太史公笔下有奇气。而司马迁自身遭受的冤屈,那些苦闷、煎熬,更成为《史记》的精神来源。《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就因为它不是前代书本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入了自己生活的悲喜感悟。而我们的写作,只是对着稿纸生编硬凑,甚至于囫囵背下优秀作文选中的事例或描写。我们并没有真正被那些事例中的人物吸引和感染,写出的文字自然难以精准丰满。我们的文章里充斥着前人感叹过的风花雪月。但我们可曾体会过风花雪月究竟是值得欣羡还是值得哀伤?
我们下次提起笔时应该想一想:我们是在记录此时此刻的生活随想,还是复制出又一篇矫揉造作?走进生活吧,从生活中寻得你最初始最本真的美。
【评点】改作入题更为简明,在模仿必将失败的部分减省了笔墨,用较大篇幅剖析了“美好从生活中来”的道理。这样的安排突出了材料的关键点,增加了文章的深度。文章后半以写作为例进一步阐述论点的段落比前作更有条理,先用司马迁作为正面例证,后反思“我们的写作”,把全文讨论的道理落到了生活的实处。结尾处用问句提出正确的写作观,既是总结上段关于写作的讨论,又回扣了文题,比前作单纯重复观点更为真切自然。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