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
2015-04-12胡境铄

自我出生起,这个地方已然变为一座城。故乡的印记便只留存在了长辈的故事中,那些绿色的落叶和旧屋旁的碎瓦,早已化为灰土,埋于水泥之下。在这些个模糊的故事中,我最初所感到的是飘渺的幻美,而今却是种自我存在的虚无。假若在今日此时,我的眼前,这栋正兴建的高楼前,能浮现一片故园的蜃景,我会仔仔细细地看一看故园曾经的模样,不停地,在一片虚无中寻根……
我揣着一支笔一张纸,还有一册老照片,登上从前的那座山——现在是座“土丘”的高处,俯瞰这座城的一角。我先用笔实实在在地画下所见的东西:眼前的这幢楼,与行道树一般高的大巴,如蚁群般的人流;往远点看,一层层楼,星星点点的车、人;再远些,还是楼,三两粒黑点;更远些,一幢幢的楼房……
没有飘忽不定的淡蓝色的炊烟,没有变着“戏法儿”、交替着晨昏色调的素色墙壁,没有色彩丰富的青砖、红砖和绿瓦,没有向着河弯生长的柳树,没有四下闲逛的老人和乱跑的小孩儿;猫啊狗啊,都一齐走丢了,失踪在这纵横交错的既单调又复杂的城中。我画不下去了,于是就看着老照片幻想着。这面前灰沉的幕布后面,那片散发着芬芳的净土、柔水的乡村……或许是我太过固执,或许是我过于幻想,但我只能幻想。玻璃窗中照出我呆滞的眼神,“清水河”中映出我空茫的倒影,再也不会有鲁迅对故乡物是人非的悲叹,也没有了刘亮程对家园荒芜的黯然。我不得不钻入碎瓦与落木交织的废墟,从时间的夹缝里挤出落叶对根飘渺的呼唤。
父亲曾作了一幅画,画上是一片行将归根的绿叶,未经枯荣,未损纤毫。这毕业作品受到他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而观者可曾想,在落叶的刹那,是否会刮来一阵风,待绿叶随风流浪而尽显龙钟时,它会不会已成了无家可归的一分子?
(指导教师:曹伟芳/编辑:于智博)
评点:王冠婷
文章以“觅”为题,叙述小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寻觅故乡的原始景象:从长辈的故事中,从一册老照片中,从眼前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可是愿望最终并没有实现,故乡还是不可挽留地走失在了被现代化气息充斥的城市间,徒留许多对于叶落归根的思乡慨叹。文章的亮眼之处在于作者将故土情怀抒发得至情至深,但并没有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过度批评,情感表达得极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