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寓乐于教点赞
2015-04-12钟青萌
近来,厦大和南理工大学的法学考试纷纷涌现“神题”,激起舆论一片喧哗。在我看来,此“神题”增添了法学考试的乐趣,寓乐于教,让我不禁为之点赞。
寓乐于教,可增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进而更好理解。
莫言说:“所谓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其本质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即教育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乐趣便是最好的老师。钱学森曾回忆自己学生时代在野外上生物课,老师考试也多就地取材,乐趣颇多,因而没有人视考试为负担,为之开夜车。去年北大艺术学夏令营有道考题是就哈姆雷特遇上堂吉诃德写一篇短剧,事后陈旭光教授感慨他看到了营员们智慧的火花。的确,无论是生物还是艺术,其理论都很深奥,但令人耳目一新的考试形式,给学生带来了乐趣,自然能促发他们的思考。而这些时而文艺时而穿越的“神题”,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寓乐于教,可让学术显得更为平易近人。
古语云:“高处不胜寒”,学术亦只有摘下高贵神秘的面纱才能拥有广泛的基础。陕西师大女博士孙灵霞的毕业论文是《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一篇关于卤鸡翅的研究;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以“石头剪刀布”为实验对象。它们一开始都被质疑过,但终冠以赞誉。生活中的一碟小菜,可以写成化学论文;儿时的游戏可以做成一篇社会调查,如此“平易近人”,大概是他们被点赞的原因吧。学术有趣味接地气,才能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同样,这些“神题”也使冰冷的法律多了一份柔情——法律原来可以这么俏皮。
然而,这寓乐于教的方式却引来了许多质疑,大抵是它与人们的传统思维太相悖了。《汉书·艺文志》中说:“安其所习,毁所不见”。人们往往安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而对那些不常见的却常予以否认。昔者,苏格拉底和学生在集市讨论人生,并未坐在教室里;孔子和弟子席地而坐,一边鼓乐一边说理想,大概也是以前刻板的官学所不解的吧。但事实是,虽未用常规来学,他们也培养了许多人才。教育的百花园可以争妍斗艳,“神题”不过是一小部分,我们应以宽容之心,包容这些“不见”。既然都是学知识,何不寓乐于教呢?
当然,有些“神题”或许会存在一些恶搞的成分。大浪淘沙,“杜甫很忙”“处处蚊子咬”和随意嫁接的古诗词在人们兴头过后淡出视线,而“水煮三国”在百家讲坛里得以传承为“麻辣三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那些纯粹恶搞的不过是蚍蜉撼大树,终要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而真正的创意能经受时间考验,保留余味,至于这些寓乐于教的方式,不妨交给时间这个公正的法官。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这些“神题”,我们不必过度质疑。相反,为寓乐于教点个赞,让教育的春天百花齐放。
(编辑:李跃)
评点:黄绍文
文章以“为寓乐于教点赞”标题,既紧扣材料,鲜明地亮出观点,又富有时代气息,新颖夺目。文章思路清晰,对于考试中出现的“神题”,作者首先明确为此类教育方式“点赞”;随后结合莫言的名句与钱学森、孙灵霞、跨学科团队的典型事例加以佐证;接着分析“神题”受质疑的原因——与人们的传统思维相悖,进而提出“以宽容之心”看待“神题”并将之“交给时间”验证的建议,观点全面而准确,思辩性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