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15-04-12张耀民
张耀民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19)
【教学研究】
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张耀民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19)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社会各行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都存在大量的需求,这就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因为缺少实践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现象。本文围绕这一现象,对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基本思路,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积极探索,切实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李克强总理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时隔不久,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强调: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承担着重要角色,而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剖析
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还是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为主,近几年虽有所改变但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滞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薄弱,甚至常用的一些计算机软件实际操作能力远不如社会上一些短期培训班和中职学生熟练。这说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计算机的相关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才能得到巩固,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却没有突出这一点,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训练的状态,这样的课程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应用能力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笼统的专业,很少有对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细分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就显得有些宽泛而杂乱,缺少专业化的培养,学生也就变成了“万金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都懂一点,但是没有一项是精通的。由于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缺乏足够的思考,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无法胜任相应工作岗位的业务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滞后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衔接有偏差,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没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仍为理论教学服务,没有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体系。
(三)校内外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完善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没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环境。教师能够做到的多数实验教学仅是为了辅助理论教学,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偏多,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践较少,缺乏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实践。多年的经验证明: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来说,实践的层次有多深,运用的能力就会有多大。对于内地的高职院校,周边没有相关的企业可供学生实习,学校自身也因财力等诸多原因没有建设自己校内实训基地,因此只能局限于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并没有将其融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去。学生很少甚至没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没有面对社会所需的岗位能力,更谈不上胜任某一岗位工作。
(四)实践技能型的“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并非是讲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或具有“双师经历”、“双证书”的教师,而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教师综合构建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既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又要具备工程师或技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后者正是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师所欠缺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十分欠缺,培养应用型一线的高职人才就无从谈起。如何造就一大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实践技能培养基本思路
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建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原则,突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职业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以“实用”为原则,职业技术课程突出专业“技能”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把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流程,突出实践教学,将获取岗位资格证书的有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建立项目式、启发式、交互式、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只有起点高,视野才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单独开设,使学生掌握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一)专业能力模块的设置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可以从事计算机行业几乎所有工作。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非常广,内容涵盖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必须将该大类专业能力划分为若干能力模块,而这些能力模块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
根据对企业对社会的调研,我们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划分为系统维护、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开发与应用三个核心专业技能模块。
(二)课程体系建设
1、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我们将原有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先按各技能模块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每岗位能力从入门、基础、应用到综合的过程来设置课程。
在课程构建中我们采用了倒推法。如:专业核心能力之一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维修能力,根据该项能力所需的知识,我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并且安排了实习实训及综合实习,为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时间与场所。课程结束后考取IT运维工程师资格证书。
2、课程建设思路。分别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为载体,成立课题组对系统维护、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开发与应用三个能力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力争到2015年9月,专业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最后通过各模块综合实训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为适应新时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从培养目标入手,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具有现代化教学体系特点的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
1.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突出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首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熟练的操作能力是学生就业的优势。因此课程设置上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使熟练的应用操作成为学生就业的优势。其次,根据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适度、合理地设置课程,让高职学生能学、乐学,避免在课程设置上面面俱到,致使到头来全而不精。最后,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深入调查和分析各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及其专业课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探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模块化设计来有效落实和强化实践性课程的教学。
2. 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实践技能培养则是职业教育重中之重。学生从基础实验开始到课程及课程群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是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求精的过程。为了与就业岗位无缝接轨,建立科学化实践环节,构建模块化实践体系是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的关键。为此我们构建了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3.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实验室建设要体现高、新、精,除保证现有实训室的使用外,仍继续完善和需增加本专业所需的实验设备。如组装实训室、网络实训室,建成现代实验、实训系统,力争装备先进、设施完善的重点综合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明确实训项目和职责,体现出技能的完备与补充。经常深入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教学科研与生产实习,培养专业型教师。
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其中以争取上级支持为主,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解决学校添置和更新计算机专业教学设备的财力问题,为计算机专业配备齐全的专业化实训设备,来解决教学设施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各校的计算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比如采用虚拟技术与现实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一人同时操作两套操作系统,配置路由交换设备,来满足日常实训的需要。
4.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与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平台的管理,加大实验室经费的投入和开放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实验、综合实训室的教学环境,保证实验、实训的开出率,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倡导校企合作、“订单”教育等,这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走向企业参加企业内的生产,融入企业且能顶岗实习那是职业教育的成功标志,这样学生能够在企业中感受、学习,从技术技能到行业从业的氛围,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广泛地与地方诸多IT行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效保证,并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为加强这方面工作,学校成立了专门机构,寻求校企共赢,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表1 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提倡学生就业与岗位零距离环境下,具有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所谓“双师”应既是专业理论上的名师,又是生产实践的行家里手。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并举,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及授课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专业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求教师教学规范,做到认真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良好的教学思想,较高的学术水平,广博知识、宽阔的眼界、严谨的治学作风提高教学效果,乃至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模范作用,加强与其它院校同行的交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6.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以企业为平台,直接服务于生产,社会建设,使教学、生产、开发、推广、科研融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及时反馈信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产学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合作过程中,学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通过科研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同时将从生产一线得来的最先进、最前沿、最实际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在合作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最广泛的社会、生产锻炼,有助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三、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在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几点做法
我校非常重视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每年从学校层面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从研究经费上给予了充分保障,取得了系列可喜成绩。近几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一)“以证代考”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的“以证代考”是按照行业资格考试大纲授课,期末不参加校内考试,直接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并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最先推出的“证书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最低获得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或者工信部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证书,或者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OSTA)。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最终通过计算机高级维修员的资格考试,获得高级维修员的资格证书,或者IT运维工程师证书。程序设计课程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或者工信部全国软件人才证证书(中级),或者IBM工程师证书(中级)。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最终通过网络工程师资格考试,获得网络工程师证书。
(二)“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模块,既“程序设计模块”。C、C++、JAVA同时开设,好处是省时、高效,便于学生掌握各语言间的区别与特点。在每门课程课堂实验时就以任务方式做好课堂实训及课程群实训期间实训项目的准备工作,期末该模块实训三周,学生任选一种语言进行项目设计,学生选择的空间大,实训效果好。
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模块,实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为其主要课程。在单一课程实验基础上,最终课程群实训教学任务让学生组装一台计算机并调试。此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不但能熟练地安装电脑,还能维修维护机器并能调试,为参加IT运维工程师资格证书、计算机高级维修员的考试做准备。考试内容所设计知识面广,还要进行实际操作的测试,由此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块与组网、建网、网站维护实训模块有机结合。在网络方面单一课程的实验基础上,实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会组网、建网及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另一部分是网页设计及网站建设。此课程群实训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网络应用的能力。网络相关的课程同时开出,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形图像处理实践教学模块,Photoshop、Flash、3DMAX为其主要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各个软件的功能,熟悉他们的界面,掌握菜单、控制面板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各种软件对位图进行输入、编辑、输出、创作。最终课程群实训教学任务是综合应用各种软件独立完成一定的、完整的平面图形图像设计,为平面设计师认证考试做准备。以上这几种实践模块均属于课程及课程群实训。
(三)“三个合一”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与机房合一,就是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将学与做有机统一,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机房实现自己的实训内容,对课程内容知识点加深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教师与学生合一,就是教与学一体化,前提是教师必须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业与项目合一,就是将作业与成果一体化,如网页设计、软件设计等实训,学生通过完成实训,均产生自己的作品,实现产教融合。
[1] 顾可民,于海洋,金英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5):69-73.
[2] 易著梁.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26-28.
[3] 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0(32):12-15.
[4] 王瑾.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22-23.
[责任编辑 张君宽]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Practical Skil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Shaanxi Business College for Example
Zhang Yaom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Shaanxi Business Colleg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s target is to train compound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 informational society all industries demand a great number of computer talents, which offers broad employmentopportuniti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IT Technical. However, due to lack of practical ability, graduate students difficulty adapt the social demand, which leads toa dilemma between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mployers' recruit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specialty practical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basic thoughts of improving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practical skillstraining, aggressive investigate combing with actual work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specialty,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mode
2015—04—24
张耀民(1976— ),西安市蓝田县人,工程硕士,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
本文系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研究与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T1331,项目负责人:张耀民。
G718.5
A
1008-4649(2015)02-00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