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精神研究的三重维度

2015-04-11朱文武曹翠翠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精神

朱文武, 曹翠翠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学术精神研究的三重维度

朱文武, 曹翠翠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存在,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良好的精神涵养是个体及社会群体发展进步的强大支撑。其中,学术精神则是推动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实现学术道德素养逐步养成的一个内核。研究生学术精神作为一种完整的精神体系,其内容丰富、外延深远,对其进行研究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重维度:一是进一步厘清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基本内涵,二是挖掘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内在价值,三是探索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育路径。

研究生; 学术精神; 学术价值观; 学术道德

一 、引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普遍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生产力主要表现为物理性的存在,对人类客观世界的改造具有显著的作用;而精神生产力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意志性的存在,主要是实现对人类主观及社会性的关照。人,总是需要一定的精神涵养的,尤其是在当基本的物质性需求得到满足后,追求精神性的需要是人的一个重要本质。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良好的精神涵养是个体及群体发展进步的强大支撑。干事创业,需要一种精神,对学术的追求与执着,学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样需要一种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来引领。古今中外,大凡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大家学者,无不彰显着一种崇高的学术精神与气概。

当前,在少数研究生群体中,论文造假、抄袭剽窃、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频现,给研究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严重的桎梏,也给国家科研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科技创新及人才战略等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近年来学界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治理问题尤为关注,不少学者从理论教育、伦理道德规制、制度管理、法律威慑等维度对其展开了诸多实质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于研究生学术精神的研究则略显不足,笔者认为,学术精神对规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是大有裨益的,学术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通过相关有效途径在研究生群体中生根发芽,通过一种意识层面的潜移默化的感召,再结合相关教育、制度的管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才有可能实现标本兼治,使得从整体及根本上去解决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成为一种可能。然而,研究生学术精神,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层面的东西,又决定了其研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不过,对于内容丰富、外延深远的研究生学术精神这一体系,笔者认为,可以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从其核心关键要素着手,重点围绕研究生学术精神的三重维度:基本内涵、内在价值及实现路径来展开研究。

二、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基本内涵

所谓研究生学术精神主要指的是,研究生经过一定的学术积累与学术训练在特定的场域下从事与学术相关的活动时所彰显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对其内在主观世界、心理品质与思想动机的一种映射。从深层次而言,研究生学术精神体现出其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坚持的一系列价值观与是非评判的准则,是一种对物质性的超越,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无论是学术活动、学术创造、学术传承还是学术服务社会,都主要是一种精神劳动,都内在的需要一种超越物质性的精神诉求。”[1](P.66)学术精神属于一种思想意识层面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学术精神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制度里,学术精神都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内涵与外延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理解与认识学术精神时需要全盘否定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精神内涵与特点而陷入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学术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意识范畴的存在,在某些方面又是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的。综上所述,学术精神尤其是研究生学术精神是在经历了一定的历史积淀,在对社会历史时期的学术精神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所凝聚起来的系列本质要素。对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概括,不难发现其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求真务实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一个基础,也是整个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在学术科研上追求求真务实的精神,主要包括两大层面,一方面是学术个体在从事相关学术探索活动时,在学术的课题论证、学术课题的展开、学术课题报告及成果的产出等整个学术活动过程中始终坚持追求本真、讲真话、干实事;另一方面是心系真理,不为外界客观权威以及人为因素所桎梏。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至理名言道尽了学术精神的基本内核,同时也将学术求真精神的崇高价值目标展现得淋漓尽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作为哲学范畴的真理“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关系”[2],是主体的认识同客体的本质规律的符合关系。真理所表示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科学、正确、合理的反映,是对客体本质规律的一种提炼与总结,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一种应然。学术从其本质上而言就是一个对真理不断追寻的过程,从认识论而言,受主观能力及客观时间与精力所限,个体尽管不可能穷尽对一切的真理及规律的认识,但却可以不断趋近;再者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专注学术、追求真理、造福社会、佑启乡邦是学术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使命,正如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这些都离不开一种追求真理,心系真理的精神引领。

二是刻苦勤奋的专研态度。正如前文所述,学术研究是主体对客体本质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而本质不会自觉地显现于外界,需要主体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去努力探寻。显然,学术研究是一项艰巨、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唯有勤奋与刻苦的坚守才有可能抵达真理的彼岸,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诗人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通过原引古诗文特别谈到了作为学者在治学过程中所需坚守的三种境界,也即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种境界层层递进,完美的诠释了学术研究中研究主体所需坚守的刻苦与勤奋的优良品质。古今中外著名的学者,在治学过程中都将那份刻苦与勤奋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对学术真理孜孜不倦地探寻,这是他们一贯所坚持的原则。作为当代研究生,我们有必要且有义务去传承这种勤奋与刻苦的执着精神,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做到尊重知识,敬畏学术、不畏艰难险阻地用一份持之以恒的态度去探寻学术真理。

三是学术研究的独立与自由。追求学术研究的独立与自由,不仅是学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历代学者尤其是学界名流们所推崇的一个优良传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对学术独立于自由的追求,至少可以追溯至柏拉图所创设的古希腊阿加米德学园,在那里“学术独立与自由成为一种优良的学术研究风格,为其追求”真理至上“的学术旨趣提供了一道坚实的屏障。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学术自由与独立”可谓是一种奢侈品,大学学术活动在自由与独立层面深受封建神学统治者的压制。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与独立是随着文艺复兴及思想启蒙运动而兴起的,“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德国率先创立起了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4](P.44),树立起了现代大学的自由与独立精神原则。显然,源于“思想自由”的“学术独立于自由”历经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是历代学者同仁经过不懈的努力所争取而来的。至此,学术自由与独立,我们可以认为其有两种层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外界社会环境(政治法律制度等)为学术所提供的一种独立于自由的保障;其二是作为学术研究者其内心的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对独立与自主自由地开展学术活动的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对于当代研究生而言,追求学术独立于自由的精神,主要是指在合理的限度内(自由是相对概念,没有绝对的自由),承认学术研究的社会性,但又不完全被其社会性所束缚,能够“根据自己的智力倾向和学术标准自由地学习、研究,通过学术讲座和论文著作等形式自由地进行学术活动。”[4](P.44)

四是学术批判与学术创新。正如前文所述,学术研究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活动,是一种对真理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认识论角度而言,真理具有相对性,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无法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及地点内对真理的探寻与认识达到一种绝对性的状态。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言,“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3](P.251)所以,作为学术研究者必备的一项优良精神品质,学术批判在人类学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纵观人类学术发展史,学术批判对诸多重要的学术发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当代研究生而言,坚守学术批判精神,概括而言,主要指的是一种不唯书、不唯经典、不唯上以及不盲从学术权威的一种学术质疑精神。学术批判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工具”,作为学术研究者需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一有力“工具”,在对他人或自己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寻求一种新的突破,这也即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学术创新。作为一名研究生,追求学术创新的精神,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需要端正学术研究态度,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与了解,与此同时,必须“具有深刻的批判能力,能超越旧的理论规范与核心原则。”[5](P.5)此外,就是要逐步培养起一种创新意识,运用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时刻鞭策自己在学术研究中追求创新。再者,学术创新,不能抛弃基本的方法论,它需要创新主体运用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作为指引, 没有原则及科学方法论所指引的创新可谓是“无源之水”。

三、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内在价值

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重要而独特的价值,而且精神的价值及作用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也即不同的精神一般均彰显出不同的作用与价值,精神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往往是与其相应的客体发生关联并产生特定的作用与价值。作为学术观念上的精神,研究生学术精神其作用与内在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有助于研究生人格的自我完善。从年龄上而论,当前在校研究生的人员构成主要是以青年为主,尤其是对于硕士阶段的普通研究生而言,生理年龄年轻化是他们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青年,广大研究生虽然大多都经历了本科及以前阶段的相关教育及系列社会化的锻炼甚至是磨练,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人格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与完善,但是他们仍然是处于一种学校与社会相过度的阶段,而且少数研究生由于受家庭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在人格心理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为对研究生进一步地进行人格教育及其相关德育教育等提供了一种必要性的前提;与此同时,整体上而言作为一个青年群体的研究生,他们往往又具备了青年这类群体所具备的一些特点例如可塑性强、潜力大等等,这为对其进一步的人格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对研究生群体进行人格心理层面的教育及帮扶,根据其群体的特殊性,采用一种隐形的教育,引导其自我教育是其中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而研究生学术精神则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研究生学术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刻苦勤奋的专研态度、学术研究的独立与自由以及学术批判与创新等等,不仅仅是做学问上的一种优良精神品质,而且与我们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及人格心理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是一脉相通的。因此,通过在研究生群体中大力开展相关学术精神的教育、培养及塑造活动,让这些优良的学术精神通过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方式与方法在研究生心中进行“内化”并进一步地升华,对其个性品德及人格的自我完善是大有裨益的。

二是有助于增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提升学术道德水平。学术精神是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情操的一道重要屏障,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那些在学界享有盛誉、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们在其内心世界往往充盈着一股强大的学术精神,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学术精神,一方面给他们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支撑,激励着他们在学术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孜孜不倦地勇攀学术高峰;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术精神涵养,对他们的人格及学术道德与规范也产生了积极显著的效果,在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的坚守中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一个真正拥有学术精神而且能够将这种学术精神进行内化与升华的学者,一般均是一种在学术研究规范及学术道德的坚守上相统一的典范。这也给予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研究生学术精神对于增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及提升其学术道德水平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当前,对于研究生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的教育及规制,大多是采用的一些硬性的制度来进行教育与管理,在教育形式上更多的是采用一种“灌输”的模式。首先,值得承认的是这种外部“硬性”的教育与管理的模式,对增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以及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是有一定的帮助的。然而,如果长期单纯地依赖于这种外部制度化的效用,长久地依靠外力来约束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方向,一方面是随着新情况性形势不不断涌现,导致制度失灵;另一方面是随着当代研究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过度的“灌输”及外力约束往往会使其产生一种不良的抵触心理。而学术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存在,是一种“软实力”,它对主体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更为自然、更为深刻;它摆脱了那种生硬的外部“刚性”“灌输”等教育模式的弊病,更加关乎主体的价值目的与主体人文需求;通过一定的内在机制,比如学术精神的培养与内化等,巧妙地潜入研究生的内心世界,让广大研究生对其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三是有利于国家后备学术人才的培育与开发。当今世界归根结底就是科技与人才的较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需要一批活跃在人文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型人才。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广大青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生是我国学术科研人才的后备力量,是国家科研学术人才梯队中的一股强大的生力军。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十分关注,出台了系列政策,全力支持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将研究生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从研究生主体层面而言,学术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的一项核心能力,在不断提升与巩固个人品德及思想政治观念的同时,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点就是在于自觉地培养与塑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素养,增强学术科研能力,为振兴我国的学术科研事业而努力奋斗。由上文相关论述,我们知道,学术科研能力,尤其是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等等与学术精神又是密切相关的,良好的学术精神有利于研究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有助于其学术道德及学术观念的增强。在良好的学术精神的熏陶与感染下,研究生群体中的学术氛围将愈加浓厚,学术热情将越发高涨,从而不断推动他们学术科研能力的不断进步,在科研的道路上逐渐成长起来,充实国家学术后备人才队伍,从而推动整个学术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四、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育路径

当前,少数研究生群体存在一定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研究生教育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群体也肩负着振兴我国学术科研事业的重任,是我国学术科研事业的生力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后备力量。为此,有必要对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加以培养和提升,才能使得研究生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严谨学术氛围的高校发展的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笔者认为,研究生精神的培育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个人层面,研究生要建立和提升学术信仰、学术道德、学术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水平。首先,研究生要建立高尚的学术信仰,指引自身的学术思考和实践活动。“信仰是人的精神性基础,旨在解脱人心灵上的障碍。”[6](P.112)学术信仰可以为研究生为实现学术人格的圆满提供条件,是研究生调节自身和外界环境关系的必要条件。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在学术活动中,研究生建立学术信仰,要以追求真理为核心,同时发扬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以培养自身的学术精神。其次,研究生要培养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水平。作为学术精神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质是指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和学术活动时要严格坚持道德原则和道德理念,严谨遵守道德规范,严禁抄袭和引文不规范的情况。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做学术活动的良心和底线所在。只有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质水平,才能从道德层面培育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再次,研究生要提升和完善自身学术能力的结构和水平。培育完善的学术能力结构体现在阅读、构思、写作、修改和投稿等各个方面。同时,研究生要学会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能力、网络资源的检索和搜集能力以及各种学术资源的整合能力。研究生要注重在完善自身学术能力素质结构中提升学术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完善学术科研能力基础上的学术精神。

二是在学校层面,高校要提升导师制、学术规范机制和学术氛围等各方面的建设水平。首先,要加强导师制,高度重视导师对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作用,增加研究生和导师的互动交流次数与质量。导师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引路人,是研究生学术精神培育的指导者和把关者。导师要在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育人功能,强化导师责任意识。”[7]所以,我们在培育研究生学术精神的过程中要完善导师制,在导师的人才队伍、制度功能、导师责任意识等方面入手进行完善。其次,加强学术规范的制度建设。学术规范是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学术活动中必须坚持的研究细则。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对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出了详细的学术规范准则。高校应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学校的严格的学术规范细则,通过《学生手册》等形式指导本校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同时,学校应在课程教学方面以及学位论文等方面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做出严谨的规范。通过对学术规范在制度上的建设和完善,对于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制度性作用。再次,高校要为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要在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方面,加强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的学术水平,引进高素质水平的教师人才,激发课程讨论的学术争鸣,规范课程论文的严谨写作。在学术论坛方面,高校要多组织研究生的学术论坛活动,促进研究生的积极参与,邀请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进行专家点评,提升研究生的学术修养和学术规范水平。在学术讲座方面,高校要多举办校内外知名学者的学术报告活动,形成定期举办的惯例,营造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研究生通过对学术氛围的熏陶,逐渐提升自身的学术精神水平。

三是在国家层面,政府要在净化学术环境、完善学术法治、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而采取措施。首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抵消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净化国内学术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灵魂所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掌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学术领域话语的主导权和领导权,同时进一步净化学术环境,为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发扬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完善学术法治,在学术法律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学术法律治理体系。“自近代以来,学术研究逐渐‘职业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谋取学术研究的经济社会利益也就随之成为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之一。”[8]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利益集体违法经营、期刊准入门槛过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合理的现状。由于我国学术法治的不完善,有些人为了谋取暴利钻学术法律环节的漏洞。因此,我国政府要逐步制定学术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处理学术违法经营情况,提高期刊准入门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学术法律治理体系。只有健全的法律治理体系,我国的学术市场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为研究生学术精神培养提供市场条件。再次,要改善我国研究生的生活条件,使得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学术心态。良好的生活条件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物质基础,可以使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有着良好的心理保障。我国政府在改善国内宏观就业形式的同时,应该加大对研究生的生活助学金补助和相关奖学金发放的支持力度,给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得研究生在整体心态上保持稳定,为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1]雷晓云. 陈一百先生的学术精神及其当代启示——基于《陈一百教育文选》的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2010,(09):62—66.

[2]赵洁. 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4:13.

[3]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

[4]苟国旗. 浅析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内涵[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3—46.

[5]俞吾金. 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J]. 中国研究生,2010,(2):6—9.

[6]解晓燕, 夏从亚. 论学术信仰的建立[J]. 社会科学家,2010,(8):114—116+ 128.

[7]晏朝飞. 当前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研究[D]. 江西理工大学,2012:33.

[8]程孝良, 向玉凡. 研究生学术失范成因与治理路径探微[J]. 中国高教研究,2011,(3): 33—35.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studies for postgraduate’s academic spirit

ZHU Wen-wu, CAO Cui-cu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 China)

As is an existence i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spirit has a strongly vigorous role. A good spiritual cultivation i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social groups. Among those, the academic spirit is a co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academic ability and achieve academic and moral qualities gradually developing. As a complete spiritual system, postgraduate’s academic spirit has rich content and far-reaching extens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needs to focus on and grasp the following its triple dimensions: The first is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tent of postgraduate’s academic spirit further, the second is to excavate the intrinsic value of postgraduate’s academic spirit , the third is to explore a path to cultivate postgraduate’s academic spirit.

postgraduate; academic spirit; academic values; academic ethics

2015-05-04

朱文武(1989— ),男,湖北大冶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3.1

A

2095-7408(2015)06-0098-06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术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拿出精神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