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教师学术体假制度探析

2015-04-11张晓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制度

张晓黎

我国高校教师学术体假制度探析

张晓黎

学术休假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学术权益,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消除职业倦怠、提升科教质量方面有很重要的潜在价值和推行意义。文章指出主要是文化认同、资金支撑、政策制度、配套机制以及监督实施方面存在阻滞,导致我国学术休假制度推进不力,并提出针对性策略。

高校教师学 术休假配套机制

学术休假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适逢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风潮,高校为了提升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以及国际化程度,增强教师的认同度和归属感,施行了学术休假制度。

学术休假制度的必要性

1.消除职业倦怠,提高科教质量

高校教师是一个重复劳动与创新再造相互融合的特殊行业群体,通常在教导过几届学生后,其教学的激情和创新能力就逐渐减弱,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耗尽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也就没有更多时间去学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没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国内外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的新动态,从而导致教师的学术水平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可让教师享受与平时一样的工资待遇,利用学术休假的形式来引导教师开展更为自由的科学研究,对学术内容进行必要的充电,通过学术休假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2.提升职业专业化和忠诚度

学术休假能够让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全面发挥,加强教师的自主实践活动;使教师边积累经验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促使其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这不但有助于教师自我成长,同时也使教师能够学到新知识、新理论,推动教师的职业更加专业化的同时更富创新性。大学教师作为学术性的职业,能够享受学术休假来取得高于其他职业的精神认可和休闲效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休假制度弥补了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间收入的绝对差距,可作为一项补偿性制度,增加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也就能够使高校教师对这个职业在精神上有了期望值,有助于强化其职业忠诚度。

3.促进教学科研的融合转化

高校中,最基本的两项实践内容就是教学与科研,这是高校教师的基本活动,二者缺一不可,相互关联。课题研究是来自于教学的一种延伸,属于专业教学的层面。课题研究所带来的收益也基本用于教学,受益于学生。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可以将全部时间和精力合理安排在教学研究上,不受教学任务牵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学任务所带来的压力。教师可以专心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提升自己对教学学术研究的兴趣,进而使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转化相得益彰。

我国当前学术休假制度存在的问题

1.缺少文化层面的普遍认同

首先,高校管理者对学术休假制度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他们对学术休假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学术休假是一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制度,有或没有都无关紧要。就连一些高校教师也没有认识到“高校教师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应享有学术休假的权利”。

2.缺少政策层面的完善制度

高校学术休假制度虽在休假目的、申请资格、申请程序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我国学术休假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性对制度的执行落实有着极大的影响。高校教师休假制度虽已有近百年的发展,一些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始终缺少一套完整的、权威的、适用的、可操作的、政策层面的措施。

3.缺少资金层面的充分支撑

学术休假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对教师学术休假期间的学习交流、资料搜集、课题研究等费用该如何进行保障,由谁来提供这些资金。对于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教师,承担这些费用是相当不易的。

4.缺少配套层面的有效响应

高校教师通常实行的是工资、津贴、薪酬制度,教师一般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以及科研项目来提高自己的福利待遇,然而在学术休假期间没有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很多教师考虑到休假期间的学习研究经费全部由自己筹集,就会放弃这一基本权利。因此,制度就没有能够持续落实的动力。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就没有申请学术休假的积极性;考核评估机制不完善,学术休假就没有质量保证;约束机制不完善,学术休假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学术休假制度自身完整的同时还应该制定与其相配套的激励约束、考核评估等机制,促使学术休假制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5.缺少监督层面的有效落实

建立了良好的制度体系、有了良好的实施体系,还需要严密的制度监督考核体系,因为考核监督体系能够检验制度体系的落实情况以及是否有效执行。然而高校的学术休假制度,缺乏外部机构的审计,对教师是否享受假期、休假条件、教师休假比例以及学校的落实等情况都没有进行强制性监督。正因如此,某些学校把这项制度仅作为引进高端人才的一项福利,而不是全体教师可以享受的基本权益。

对策与建议

1.文化层面的理念普及

学术休假作为舶来品,在我国移植、栽培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应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的实情,重新界定并认识学术休假概念的内涵、外延、模式、机制等是有效践行的出发点。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百年大计,其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上,还体现在对教育工作者的关怀与关注上。我国2012年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实施素质教育,其不仅针对学生,还应该涵盖教师。而目前不论是政策制定者、高校管理者、社会公众,还是教师自身,都没有对学术休假制度的必须实施有一个明确认识,甚至很多人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或者可有可无。因此学术休假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对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的休假文化普及、休假理念熏陶和休假氛围塑造。

2.资金支撑的渠道拓宽

资金短缺是中国高校学术休假制度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学习美国的先进做法,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为学术休假制度的正常运行提供强力支撑。在保证一定比例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部分学术休假的经费可由学校承担或者寻求一些科研项目以及专项基金的支持。同时可以把学术休假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组成环节,由教师专项发展基金或者培养经费负担部分资金。就我国国情而言,无偿的财政资金支持是固有的保障模式,而单一的财政支撑是难以为继的,故而应跳出财政怪圈,结合市场化运作寻求多元化资金渠道。在广开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各高校应设立专向费用作为学术休假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教师开放。

3.相关政策的配套完善

中科院政策所虽然提出过学术休假,但却因为缺少实施细则而无法实施。一项制度的形成必须要具备相应的配套措施作保障才有可操作性。而中国高校学术休假制度并没有对休假后的预期目标、实际效益的考核评估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学术休假制度并不统一完整;高校和教师也就对落实学术休假制度不够积极,休假后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故而高校应借鉴西方学术休假的典型经验,编制一套完整的、统一的学术休假制度,对学术休假的申请程序、资格、期限、人数、预期目标、资金来源以及实践效果的考核评估等内容进行统一规范。

4.保障监督的落实执行

高校教师应有享受学术休假的基本权益。故而作为高校,应在施行这项制度时,强化对学术休假申请的评估以及休假后的监督审计等环节。目前,应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强力机关,加强对高校学术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加之高校本身对休假期间和休假后的监控,特别是对休假结束后的收益状况的监控,促进学术休假制度的不断发展,使学术休假逐步走向成熟。

[1]刘铮、雷志松:《休假制度生态化探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林杰:《美国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3]教育部:《关于设立“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的通知》,《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2007年。

[4]王福友:《学术休假研究:一个政策比较的视野》,《教育科学》2007年第4期。

[5]高建华、杜学元:《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1期。

[6]罗建华:《中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比较》,《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第4期。

[7]宋钰劼:《俄罗斯高校教师发展特点及启示》,《集美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8]余斌、夏琍:《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的经验》,《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1期。

[9]杨晓辉:《中日大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比较》,《教书育人》2006年第9期。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人事处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学术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