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北部湾之声为例浅谈区域性对外广播节目编译实务

2015-04-11唐燕

视听 2015年9期
关键词:北部湾广播电台东盟国家

□唐燕

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北部湾之声”(Beibu Bay Radio,简称BBR)于2009年10月23日正式开播,是国内首家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合办的区域性国际广播频率。区域性对外传播是我国对外广播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区域传播和国家传播的双重任务。本文试图对“北部湾之声”节目进行梳理分析,为我国区域性对外广播节目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技巧等方面提供借鉴之处。

一、“北部湾之声”概况

(一)基本情况

北部湾之声前身为开播于1984年12月的广西广播电台,当时以越南语录播形式通过短波SW5050、SW9820播出,每天播出8小时。1989年10月改名为“广西对外广播电台”。2003年8月14日,广西对外广播电台正式并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北部湾之声经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于2009年8月18日开始试播,2009年10月23日正式开播,呼号为“广西北部湾之声”。

北部湾之声调频覆盖中国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及南北高速公路沿线和中越边境12个口岸。短波SW5050、SW 9820可覆盖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及泰国东南部地区。在调频播出及短波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广西广电网络中心,将北部湾之声上传机顶盒播出;通过北部湾在线实现网上直播,随时点击。

根据频率覆盖人口的语言特点,开播初期,北部湾之声设置了普通话、广州话、越南语、英语、泰语共5种语言播出,2014年10月增开柬埔寨语节目,2015年4月增开老挝语节目。在节目策划方面,立足广西,面向北部湾和越南等东盟地区,体现“中国立场、广西特色、国际表达”这一原则,设置了以信息资讯为主,兼有国际国内新闻、评论、专家访谈;财经商贸信息;天气预报;音乐、文化、旅游、健康、外语教学等内容,力求实用和贴近。节目播出时间为北京时间7点至24点,共17小时调频直播;同时,7点到9点,18点到24点短波并机直播。

(二)特点与优势

1.独特的地缘优势

广西毗邻东盟国家形成的沿边沿海地缘优势具有唯一性,是国内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复制,更无法替代的。如今,在中国与东盟自贸区范围内,广西同时占有了东盟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缘优势,得尽天时地利,是中国与东盟的最佳海上通道和陆上通道,在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除了经济上的联系,在文化联系上,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尤其是泰国的泰族与广西的壮族,在血缘、语言、文化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上,东盟国家和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引起东盟国家对广西文化的认同与共鸣,有利于加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周边环境决定了北部湾之声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也造就了北部湾之声区域性国际广播频率的传播优势,使北部湾之声在我国与东盟各国在与周边地区的跨文化传播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为塑造我国在东盟的国家形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2.拥有多种非通用语言人才

目前,除普通话、广州话节目之外,北部湾之声还设置了英语、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等5个外语语种节目。为保证各语种节目正常和专业的运作,北部湾之声积极储备、培养相关语种人才,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到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台学习,选派人员参加越南语广播国际研讨会等培训。

3.丰富的境内外媒体资源

作为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区域性国际广播频率,北部湾之声共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和节目资源,实现中央外宣主流媒体与地方外宣媒体节目对接落地。2010年以来,北部湾之声还分别与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和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签署了合作协议,按照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原则,开展全方位外宣合作。2012年4月和9月相继在凭祥和东兴设立工作站,将北部湾之声节目制作和新闻报道工作岗位迁移至中越边境的重要口岸,与地方媒体开展合作。

同时,北部湾之声与传播对象国的媒体密切合作,与越南国家电台“越南之声”、越南广宁广播电视台、越南“胡志明之声”电台、越南国家数字电视台、泰国国家广播电视台、柬埔寨国家广播电视台、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广播电台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与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印度尼西亚“万隆美声”电台、雅加达中文电台、泰国103频道(国际台)、泰国国际中文电视台、马来西亚《中国报》等东南亚国家媒体建立了经常性合作关系。

4.全媒体运营平台

北部湾之声除完成每天17小时调频直播任务外,还将中国优秀的影视剧、动画片、音像制品、图书杂志及广播节目等文化产品译制成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泰语、缅甸语等语言和文字,以销售或提供的方式供东盟国家媒体机构及有关组织使用,从而实现我国文化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直接投放。

北部湾之声也将东南亚国家的重要信息和优秀文化作品译制成中文,提供给“北部湾之声”有关广播节目、《荷花》杂志、北部湾在线、国际在线东盟网及国内相关网站使用。同时,为扩大译制文化产品的传播推广渠道,借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东盟网、北部湾在线网站上传译制产品,着力打造东盟第一网络电子阅读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优秀文化产品在东盟国家的传播力。

北部湾之声正着力打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新媒体、境外合作机构、境外文化传媒公司“五位一体”的对外传播平台。

二、“北部湾之声”节目架构及特点分析

(一)节目设置构成与变迁

“中国立场、广西特色、国际表达”的定位及其区域性对外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决定了北部湾之声节目的定位与构成。随着影响力的加深,传播渠道的拓宽以及合作媒体的增加,北部湾之声于2012年3月、2014年10月分别进行了两次节目改版。

第一次改版是在节目样态上进行调整,打破大篇幅大版块时段,以线性+版块播出的形式来丰富节目内容,调整节目播出的节奏。第二次改版,除了节目内容有所调整,关键的是加大了小语种播出量。比如,从日均播出量看,2009年至2014年,普通话节目占8小时,越南语节目5小时,英语节目2小时,广州话、泰语节目各占1小时;2014年改版后,越南语节目增加至8小时,泰语节目3小时,普通话节目2小时,广州话、英语节目各1小时,老挝语、柬埔寨语等语种节目合计2小时。

外语时段的增加是北部湾之声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拓展的需求,但为了兼顾区域性的宣传特点,播出语言则选择了中外双语结合的形式为主,如:中越双语、中泰双语、中英双语、中柬双语、中老双语等。

(二)节目分类及编译特点

人们对自己熟悉和近距离的事物有特别关注的心理,这就是“就近心理”。北部湾之声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很注意掌握国外听众的这种“就近心理”,不仅从自身与传播目标出发,同时要兼顾对方(对象国)感受、顺应其个性风格、满足其需求。通过告诉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了解中国。根据多次对边境地区及境外听众的收听兴趣、习惯调查,北部湾之声大致设置了以下几类节目(以2014年改版节目为例):

1.新闻专题类:《BBR听世界》(普)、《中国—东盟联播》(普)、《旭日东兴》(越)、《华人世界》(粤)等;

2.服务资讯类:《963服务热线》(越)、《听众俱乐部》(越)、《走进使领馆》(普)、《投资自贸区》(普)等;

3.传统文化类:《魅力中国》(普)、《华夏剧场》(越)、《文化视点》(越)等;

4.科技、体育、旅游类:《科技中国》(普)、《体育 10+1》(普)、《阳光沙滩北部湾》(普)、《畅游中国》(越)等;

5.音乐、娱乐类:《经典 963》(中越)、《TOP MUSIC》(中泰)、《聆听万象》(中老)、《PEEP SHOW》(中英)、《粤语金曲》(粤)等;

6.语言学习类:《学说中国话》(中越)、《一词一世界》(中英)、《萨瓦迪卡》(中泰)、《每日柬语》(中柬)等;

7.境外落地节目:《美丽广西》、《中国文艺》等。

相对应地,北部湾之声对节目内容的采编、翻译均有一定的要求与规范。

首先,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原则的前提下,做到兼顾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是我们从事外宣工作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同样都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牢固树立作为党和国家舆论工具的意识,在政治上坚持同党中央保待高度一致, 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但对外宣传主要是为增进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和友谊,创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

其次,兼顾考虑境内外听众的需求,节目内容要易被受众接受。作为区域性对外广播,北部湾之声的节目要兼顾考虑境内外听众的需求,充分为听众着想、在选题角度、行文方式等方面要考虑到听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真正使其喜闻乐听。对外宣传的稿件一定要有具体的人和事,有丰富的情节和内容、忌空泛干巴、生硬说教和浮泛的评论,国外听众对我国的了解往往是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进而了解整个社会。

以《中国—东盟联播》为例,该栏目整合中国—东盟区域内的媒体资源,内容与栏目定位紧密切合、丰富多彩,涉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特别是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文化、艺术、教育、经贸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选材典型,事实准确。作为周播栏目,每期节目内容以当周广西、中国国内其他省区、东盟国家发生的热点事件、重大活动为主。栏目强调的是“所在国的人说所在国的事”,为此栏目组人员需与东盟国家媒体记者编辑连线,利用频率翻译队伍及资源对东盟媒体提供的稿件以及自采稿件中的外语音响内容进行译制。

第三,对节目内容的翻译,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 “信、达、雅” 的标准),外宣翻译工作者还要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翻译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其传播效果。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跨文化意识转化,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取舍,调整文体,满足受众的接受心理,选择通顺易懂的语言,以保证传播目的的实现。而中外双语则需要编译人员甚至是主持人,都要掌握好两种语言内容的切换与衔接。

例如,中英双语线性节目《一词一世界》是以一个单词或词组作为节目主线,一切资讯全部围绕所述“热词”,力图使听众在了解一个新闻事件时,同时也能够记住一个个单词,让听众在了解新闻的同时不断积累词汇,丰富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外宣传采编、翻译的特点与要求,结合“中国立场、广西特色、国际表达”的定位及其区域性对外传播的特点与优势, 北部湾之声要将编与译有效结合,做到在对外传播中的“软销”和“硬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又相互消解,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1.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北部湾之声事业发展汇报.内部资料,2010

2.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北部湾之声开播以来效果汇报.内部资料,2010

3.孟伟.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国广播影响力:广西电台广播现象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中国翻译,2004(6)

猜你喜欢

北部湾广播电台东盟国家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北部湾的风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