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和《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研究
2015-04-11周倩如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周倩如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北朝民歌和《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研究
周倩如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关爱情的纯真与美好也反映在诗歌中。《诗经》和北朝民歌中有大量的爱情诗,其中有些诗歌展现了男女之间比较自由的爱情生活,尤其是刻画出了一些勇于追爱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对所钟爱的男子大胆表白、率真干脆,往往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要与所爱之人白头偕老的愿望。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诗经》和北朝民歌中的这类爱情诗歌,分析二者在女性形象、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的相似性,并分析地域的相似性、汉民族文化上的传承性和较少受礼教影响是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
爱情;诗经;北朝民歌;勇敢追爱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内容涉及祭祀、农事、宴飨、战争、爱情等许多方面,而其中有关男女恋爱、婚姻家庭生活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比例。同样,这些诗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娴静温婉的大家闺秀,有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有贤惠的妻子,还有可悲可叹的弃妇。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独树一帜的形象——勇于主动追爱的女子,这些天真烂漫的女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描写这类女子的诗歌也因此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无独有偶,在北朝民歌中也有这样一类女子,她们热烈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隋书·文学传序》中评北朝文学“河朔辞义贞刚,重乎气质。”北朝乐府民歌最能代表北方民族气质贞刚的部分,即便是吟咏爱情的诗歌,也不同于南朝民歌的细腻缠绵,而是表现出了粗犷坦率的特色。
一、两类爱情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相似性
(一)泼辣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的相似性
勇敢追爱的女性形象是两类爱情诗的相似性表现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她们勇敢追爱,坦率天真,表现了女子的天真烂漫,所以这些可爱的女子为这类爱情诗歌增色不少。这些女子形象可分为两种类型。
1.直接表达型。这些女子会向钟爱的男子直接表达她们的爱意,诉说对爱情的渴望,表达情深意切的思念。她们的活泼主动的性格在这些表达中充分展现出来。如《诗经》中的《召南·摽有梅》《邶风·匏有苦叶》《陈风·泽陂》《桧风·隰有苌楚》《曹风·蜉蝣》《曹风·候人》等;北朝民歌中的《地驱乐歌词》《捉搦歌》等。
女子诉说着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希望能和自己心仪的男子组成幸福美满的家庭,白头偕老,她们会直接向所爱之人表达爱意。《召南·摽有梅》是一首很典型的作品,在这里主人公十分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主人公是一位可爱的女子,她大胆追求自己的
爱情。她用树上递减的梅子巧妙的比喻自己递增的年龄与迫切的心情。摽,瓜熟蒂落之意。全诗共分三节。第一节描写树上的梅子成熟了,掉落下来,十个只剩下七个,希望我的意中人,赶紧择选良辰吉日。这名女子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发出爱的呼唤。第二节随着树上的梅子有七成变成三成,却还没有男子来提亲,女子急着将良辰吉日改在今日。第三节,梅子已经全部熟透掉落下来,这名女子拾起一筐的梅子送给自己的意中人,希望自己的意中人赶紧将自己迎娶。这名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十分顺乎自然人性,不受任何礼法的束缚。
《桧风·隰有苌楚》也是一首比较典型的女子追恋男子的情诗。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这首诗中,女子用动人的语言夸赞了男子,这名男子天真无邪,并且也没有成家,正符合了该女子的择偶标准。这首诗与上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名女子也和《摽有梅》中那个“智慧女孩”一样,都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不躲藏,不遮掩,干脆利落。
北朝民歌的《捉搦歌》中女子也如《诗经》中的女子一样,直接向中意男子表达爱意。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衤夹衤单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即捉拿,戏弄,是古时男女相捉的游戏。该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生动的画面。这名女子在和男子玩耍的时候,爱上了这位青年。她当即就大胆表达希望与他结成夫妇,白头偕老。她表达感情的方式直截了当,与南朝民歌中少女的含蓄羞怯迥然不同。
同时,女子也会以轻松活泼的戏谑形式向男子表达爱意,表面上是责骂男子,但是实际上表现出了对男子的浓浓深情。如《鄘风·桑中》《郑风·山有扶苏》《郑风·萚兮》《郑风·狡童》《郑风·褰裳》等。如《郑风·狡童》中,该女子直接向男子“兴师问罪”。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该男子已经有好几天没有和女子谈笑共餐了,这种疏忽使得这个女孩茶饭不思,但是她没有悲悲戚戚、自怨自艾,而是放下女性的矜持和害羞,直接向男子问个明白,而这其中的语气和口吻又带有女性的俏皮,而对男子爱意的表达又近了一层。
北朝民歌中的《地驱歌乐辞》中塑造的女性与《郑风·狡童》中的女孩十分类似,她们在恋爱时也是非常坦率的,会十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恋爱态度。
摩捋郎须,看郎颜色。郎不念女,不可与力。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这些女子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不做男人的附庸,追求平等的爱情。第一首中,这名女子诉说着她的爱情观,如果诗中的这名男子不把她放在心上,女子是绝对不会再去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第二首中,男子本来与女子约好见面,但是临时失约,白让女子空等了一场。女子没有忍耐男子这种失约却不提前告知的行为,用较为犀利的语言责备男子的失约。在爱情的相处过程中,她们有着直接表达爱意的一面,又有着对平等地位的追求,带有大女人的大气。
2.间接表达型。这些女子相较于第一种类型的女子较为含蓄,她们往往不会直接向中意男子诉说爱意,而是借助一些信物表达爱意,或者是向其他人诉说自己早日出嫁的愿望。
在《诗经》中,女子多是通过大型集会遇见自己钟爱的男子,再通过互赠信物表达爱意。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古人在仲春之月有回合男女的风俗。“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于是,青年男女会在仲春之月时举行大型的集会,在集会上,男女相谑、互相馈赠礼物,以示定情。这样的集会充满着生命的热情,青春的活力。如《卫风·木瓜》《郑风·溱洧》《陈风·东门之枌》等都涉及到了这一风俗。
在《郑风》中,表现男女之间自由、欢愉的气氛的诗歌较多。以《溱洧》为例。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首诗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同好的动人情景。上巳节是古代的情人节,青年男女都要参加这个盛大的集会,踏青郊游,尽情玩耍,女子若是看到心仪的男子,便主动相邀共同赏玩,丝毫不扭捏掩饰。全诗分为两节,内容大致相同。女子邀请心仪的男子共同游玩,但憨厚的男子却直言已经去过了。热情的姑娘正是喜欢上了男子的憨厚耿直,再度邀请,于是在洧水之滨,他们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时光,一段美好的姻缘就此注定。《溱洧》句法活泼,有叙事,有对话,将春秋时期上巳节青年男女自由欢愉的场面和氛围展现的淋漓尽致。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歌是“男女赠答”之诗。相爱的男女互相赠送信物,定为永远相好的标志。《周礼》记载,周代在仲春之月组织大型集会,女子向心仪男子赠与水果,而男子如果解下身上的玉佩赠与女子,即表示和该女子永结同心。《木瓜》则生动的表达了这一场景。木瓜、木桃和木李是三种水果,而琼琚、琼瑶和琼玖是三种美玉。男女之间交换了信物,表达着他们“永以为好”的爱。
北朝民歌中,这些女子对父母说出自己想早日成婚的愿望,或是触景生情,直接喊出心中的渴望。最明显的当属《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这是一名女子十分坦率的表达要早日初嫁的愿望。这名女子风趣幽默,如果母亲让她早日出嫁,母亲就可以很快抱上孙子。口语化的语言,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表达着这名女子对爱情婚姻的美好憧憬,同时又不失天真诙谐。
再如表达更为直接的《地驱歌乐辞》,语言更为直接、大胆。
驱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侧侧力力,念君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
诗中表现了一个待嫁的女子牧羊山谷,看到头羊在前带路,触景生情,捶胸顿足,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喊:“老女不嫁,蹋地唤天。”语言简洁朴实,道出了对幸福的渴望。
(二)语言风格的相似性
诗歌表达以叙事为主是两类诗歌表达的共同特点。无论《诗经》还是北朝民歌,均是以对一件事情的完整表达展开诗歌,而较少直接抒情。如《摽有梅》以三小节形式叙述梅子掉落希望男子赶快迎娶自己的迫切心情,虽然迫切感层层递进,但是却没有直接抒情。同样,北朝民歌更是以叙事为主,较少抒情。以上列举的北朝民歌中,基本上是用对话、叙事的形式,而没有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
语言表达的简单质朴、口语化、生活化也是两类诗歌表达的共同特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尤其是十五国风反映的多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因此语言风格多质朴无华。而北朝民歌多数来自民间,绝大部分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语言上多朴实自然,有口语化的倾向。如“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言语直白,类似白话,却极富生活气息。
(三)情感表达的相似性
敢于追爱的女子,即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勇敢的。《诗经》和北朝民歌中收录的这类爱情诗,向我们展现了诗歌的原始朴素之美的同时,也展示了先民的生活风貌。这两类爱情诗虽完成于不同的时代,却异曲同工地向后世传达出对爱情勇敢执着的追求。无论是向所爱之人直接诉说心中的真情,亦或是含蓄隐晦地借助信物表达中意的态度,这些女子勇敢地守护着美好珍贵的爱情。
此外,两类诗歌也有些许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北朝民歌更为粗犷豪放,带有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相比较而言,诗经稍显含蓄。同样是表达自己想早日出嫁的愿望,北朝民歌中的女子直接大声呼喊出了“老女不嫁,蹋地唤天”的宣言,仿佛也让读者看到了这么一位性格直接快人快语的女孩。而《诗经·摽有梅》中那个女孩却用树上的梅子掉落含
蓄比喻自己递增的年龄与迫切的心情。北朝民歌的语言口语化,诗经艺术性稍强。如“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欲来不来早语我”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比较,前者比较口语化,后者的文学色彩方面优于前者。北朝民歌的诗句往往是单节出现,而《诗经》会用复沓的章法反复渲染。如《木瓜》《摽有梅》等均用多节表现层层递进的情感。
二、相似性原因探究
(一)地理环境的相似性
自然条件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的气质,它还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必然产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地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它除了自然环境外,地域文化还包括民俗风情、宗教艺术等人文环境。”《诗经》的地域很辽阔,遍布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和湖北的北部,大致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而北朝各朝的统治地域也是中国北方地区。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使得二者在创作风格、创作主体和客体的性格、创作条件上具有很多的相似性。
(二)汉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性
文化具有传承性。先秦原始先民构成了汉民族文化的主体,《诗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北朝民歌很好的继承了这份传统,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北朝政权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但是版图所及,也包括今内蒙古南部、山西、河北北部的汉人聚居区,民族上的共通性,使得北朝民歌的创作与《诗经》具有相似性。
(三)受礼教约束少
为什么这两个时期的女子在爱情上都有如此主动的表现呢?这两个时期虽然时间相差千年,但是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二者均受礼教约束较少。先秦时期,母系氏族公社以母系维持,女性有极其尊贵的位置。直至周代建立后,礼乐制度逐渐完善,周代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有所降低,不过仍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不完全是男性的附庸。因此,《诗经》时代的女性,礼教尚未严重束缚她们的思想,因此,这些女性较有独立意识。儒家礼教制度在两汉时期已经基本完成理论体系的建构,但在两宋以前对妇女的约束力要宽松得多。而北朝处在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马背上的民族的野性也渗透到了北朝文化中,而且汉化的推行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所以礼教的影响就相对较小,北朝的女性有着相对独立的人格。因此,时空的阻隔,未能切断两类爱情诗情感表达的相似性。
三、结语
综合分析以上两类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诗经》时代的爱情诗和北朝民歌的爱情诗,思想情感特别的干净纯粹,丝毫不掺杂任何的杂质。而且女性大多勇敢追爱,热情大方,毫无顾忌地表达出自己的爱,这份率真和勇敢传达出的真、善、美正是“思无邪”的最好体现。而地域上的相似性,汉民族文化本身的传承性和受礼教较少的特殊性使二者有了跨越时空的联系。
[1]林奕杉.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4(2).
[2]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4]杨任之.诗经今注今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宁沈生)
周倩如(1990-),女,黑龙江鹤岗市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4-11-11
I2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