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

2015-04-11杜娟,阮豫红,张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高校贫困生育人功能

阮豫红(1968-),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工业学院理学院副教授。

张玥(1979-),女,山西长治人,太原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在读博士。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

杜娟,阮豫红,张玥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是保证贫困生资助利益的基本途径。现行的资助体系不尽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不科学,资助功能和资助体系设计不合理。通过规范贫困生认定资格、整合资助功能、加强资助的育人功能来完善资助体系;还应从政策角度、还款多样化方式及拓宽资助渠道等方面创新和优化资助体系。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育人功能;完善;创新

[作者简介]杜娟(1983-),女,山西长治人,太原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5.025

[中图分类号]G647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及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深入执行,高校教育成本不断提高,受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日益增多。如何确保教育机会均等,让贫困生继续完成学业,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目前,各高校已经形成了“奖、助、贷、减、补”等多种方式的多元资助体系。旨在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继续完成学业。该体系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但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

高校现行资助体系依照学生资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 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资格认定标准不科学

贫困生资格认定是高校资助资源分配的首要环节,也是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认定程序科学标准的缺失,实际操作层面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例如,贫困生认定材料的可信度较差,识别难度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认定依据难获得等。贫困生资格认定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工程,现行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是申请人出具贫困证明或由学生户籍所在地乡镇一级以上政府部门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上盖章即可。这种认定程序存在很大的漏洞:第一,作为学生,受利益驱使提供虚假证明和对家庭实际情况予以隐瞒的可能性很大。而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政府部门由于不受利益关系和责任关系的约束,为申请人在取得相关认定材料过程中造成了可乘之机,也使得贫困证明的权威性大打折扣。第二,我国收入存在多种分配形式,贫困生申请人的家庭实际收入状况难以识别和衡量。第三,当前一般高校实行的认定程序是: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系部审核。贫困生隐私被迫公布于众,这种做法给贫困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而迫使某些贫困生碍于面子放弃资助,同时贫与非贫严格按照家庭收入区分,使得处在贫困线上的贫困生失去了资助的机会,造成助而不贫,贫而不助等乱象。第四,由于客观上存在的认定困难,很多高校将资助与否和申请人成绩直接挂钩,最终演变成“重优轻贫”的现象,严重违背了资助的初衷。

(二)贫困生资助功能不完善

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体系在给予贫困生权利保障的同时缺少对贫困生应履行义务的规定。将经济资助视为第一要务,忽略了精神资助及资助的育人功能。家庭经济困难通常会引起贫困生心理、社交等方面自身素质的欠缺,容易形成交往障碍,更有贫困生对于社会资助形成依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而资助工作更多倾向于帮助他们解决物质困难,疏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贫困生的励志、诚信、感恩方面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

(三)资助体系设计不合理

一般高校目前资助体系包括“奖、 贷、 勤、 补、 免(减)”等内容。该资助体系设计旨在实现不同资助项目间的相互弥补,共同帮助贫困生实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制度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一,为了激励贫困生好好学习,国家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额度不小,但对于学习成绩有特别的要求,而且作为贫困生尤其是来自偏远山区的贫困生学习基础差,拿奖学金并非易事,因此奖学金的助困功能基本不能实现。其二,受政策限制银行“惜贷”、学生主观“逃贷”及学校的“惧贷”三重因素造成助学贷款申请手续繁琐,申请困难。其三,学校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进行有偿资助,但是岗位却很有限。

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一)规范贫困生资格认定

贫困生认定是贫困生资助体系执行的瓶颈,高校所提倡的公平、公正、公开最有可能在源头就出问题。而在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地区经济差异现状下,参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认定贫困生本身就很不公平。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应将贫困生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定义为贫困生认定主体,并要求相关政府部门自觉履行诚信,自上而下建立信息审核甄别机构,出台相应的责任承担及处罚机制,严格限制假贫困生。

(二)整合资助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设置主要考虑的是济困奖优。为防止贫困生重复受助、资助过剩、资助不足等情况出现,需要对现行的资助模式进行科学的整合,使相对有限的资助资金得到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第一,可以通过对在校学生上学成本、家庭预期收入、本人需求的资助方面等因素进行计算,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将资助模式内的资源进行组合分配。第二,为提高资助的效率性,应形成一种科学的资助理念,即资助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生解决大学在读期间遇到的暂时性经济困难,大学毕业后作为资助人有义务归还资助金,这种资助模式不仅可以保证资助的公平和效率,从而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对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局。贫困生因为其贫困而享有接受资助的权利,但同时也必须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第三,高校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拓宽资助来源和渠道。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考虑尝试将社会公益事业慈善资助引入高校,让贫困生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通过他助达到自助。

(三)加强资助育人功能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资助工作应该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主体。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很大程度上显示出贫困生信用道德底线缺失,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心理慰藉。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要让贫困生正确认识家庭贫困,提高贫困生自身“反贫困”的能力,更多给予贫困生心理关注,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锻炼他们的沟通、协调、人际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锻炼中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与此同时还可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在资助申请中提供真实的信息,树立正确学习、成才动机,以更好地回报社会。

三、资助体系创新

(一)政府政策支持

建立由国家、省、区、学校提供不同比例的财政支持。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信息系统,建立一个透明的信息体系,通过系统的估算,计算学生的需要,评估可用资源,提供不同的资助、援助方案。为贫困生提供适合他们个人情况的“资助包”,即把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社会资助等按不同的需求自由组合,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核心是学校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困难程度相符合的经济资助,以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还款方式多样化

助学贷款拖欠率的逐年升高已经成为迫切关注的热点。如何能保证收回贷款确保贷款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可以尝试多种还款方式:固定本息还款,不超过10年;对于可能发生违约的个体,可采用延期还款计划,年限设为15—30年;毕业后的就业跟踪,建立和工作收入相适应的还款计划。多样化的还款方式需要与高校诚信系统相结合使用,这一还款方式的使用充分考虑了个人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拓宽资助渠道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团体、慈善团体、企业、个人及学术研究机构、受资助者就业后的感恩回馈,形成多元体系参与下的多层次资助体系。

贫困生仍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构建规范、高效、公平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其意义已经远超出了资助工作本身。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加强能力培养、进行精神鼓励,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参与。

[参考文献]

[1] 龚曦.高校特困生生态系统与个体发展支持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 李艳艳.高校资助体系分析及改进研究.高教研究,2011(10):114-115.

[3] 薛敏.公益积分政策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的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7):103-104.

[4] 雷飞.基于J2EE技术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研究与实现.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Subsidy

System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Du Juan,Ruan Yuhong,Zhang Yue

(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China)

Abstract[] To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subsidy system is a basic approach to ensure the interests of the aiding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But the current aid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enough, due to several reasons such as the inscientificness of the identity of the students, and unreasonableness of the subsidy function and system design. In this situation, som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including standardiz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the financing func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aiding to perfect the subsidy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innovation and perfecting of the funding system should be undertake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perspective of policy,multimode reimbursement and multi-level financing.

[Key words]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the subsidy system;educational function;improvement;creativity

*201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艺术类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S2012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高校贫困生育人功能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