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与制度自信*

2015-04-11时万青任贝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政治制度大学生

时万青,任贝贝

(1.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要求的实现,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坚定信心,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才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体系。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民众生活也获得了切实的改善,然而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原有的制度认同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发生本质的变化,社会阶级的多层化、利益需要多样化、价值评判多元化越发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问题成为社会实践结构变化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形势下,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资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东西方思想的不断融合,各种因素都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制度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一些原则性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错误的西化、形式化、边缘化、教条化,这些都在威胁着国家的安定、社会制度的稳固和社会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加上外界思潮的持续影响,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成为一个越来越紧迫的课题。

一、制度认同与制度自信的概念分析

制度认同是人们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肯定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政治情感上的归属感,是社会民众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于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制度认同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价值上的肯定,二是有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趋势和取向。首先,国民对社会、经济制度体系和规定给予认可与肯定,即认可这个制度框架本身是善的,是公正合理的。正是由于制度体系是合理的,它才能进一步获得公民在思想上、情感上的认同[1]。这种思想认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反过来又可以“滋养”和巩固制度和规定。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公民通过制度认同对社会的制度体系加以肯定,进而自觉以这个制度体系和规则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保持在这个制度框架所允许的范围内并可以为这个制度框架服务[2]。在一个社会中,越多的社会成员对当前的制度予以认同,才会有越多的社会成员在思想上达成一致,也才会有越多的社会成员在这个制度框架的范围内按照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制度体系下社会成员的思想才会越统一,行动上才会更自觉,政府的执政行为才会更有效,社会才会更加稳定。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是公民在制度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公民对当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发展规律、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识、自觉把握和坚定信念。与制度认同不同,制度自信是建立在对社会制度价值肯定以及对制度合理性认同的基础之上的,是生活在普遍制度认同的社会中的公民,通过对政治制度的理解认识、政治发展规律的把握、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体验领会之后,形成的一种政治确信及对制度稳定、发展前景的内心期许[3]。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制度认同即是指广大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遵循历史的发展方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理想的状态体现。

制度认同的程度是测量政治是否稳定、国家是否安定的一个核心指标,而制度自信的程度则是衡量政党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满意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和谐。为了实现这一理想,首先就需要我们认可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充满自信,才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重要条件,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保障。

二、大学生制度认同与制度自信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态度不仅能够反映当今的制度认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当代大学生所处时代特殊,生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及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接受的社会主义教育不够系统全面,对于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缺乏思想认识的基础。但是大学生还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走向。因此,大学生清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准确的政治信仰定位、高度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和归属感十分必要。

大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及改革的过程,而又生活在社会主义高速发展和成果丰硕的时代。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来自于书本,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了解源自于影像材料,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解不够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分配制度的变化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使贫富差距拉大。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能理性感知社会则是在本世纪的近十年时间,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巨大改善没有深刻的感受,但对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却有强烈的感受。

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主要障碍,是对分配制度的公正性缺乏认同、对政治制度规范性缺乏认同。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想目标,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起初是从道义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否定,是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及其解决方法认识的产物,社会主义者历来把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本身意味着比资本主义更多的平等和公正,而目前贫富差距巨大正在割裂社会成员的共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除此之外,大学生对政治制度规范性也缺乏认同和信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民主法治。民主的精神写入宪法,民主的愿望深入人心,但是需要具有适当的运行机制来保证民主,由于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中,保障民主的机制还不能同步健全,年轻人出于对政治制度的过度期望,就会对政治制度乃至社会制度失望,从而降低了政治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另外,大学生由于对政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不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缺乏客观的认识,对于现阶段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也有所偏差;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思想观念东渐,这样的双重挤压,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出现偏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不足。还应特别注意的是,近些年网络上散布的有关社会主义体制的负面信息,党和国家在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上的宣传和教育不够,致使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政治制度的各个历史时期发展阶段的曲折性,难以形成强大的政治信仰[4]。

三、大学生制度认同与制度自信的培养

首先,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从制度和规范上加强制度认同与制度自信。制度创新,要求党和国家不能固步自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决不是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改革要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社会公正,正视社会差距,完善现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举措会从政治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制度认同问题。在分配制度方面,根据当前经济情况,因时而动、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最大程度地保证分配制度上人民能接受的公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做大事,使大学生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坚定政治方向,建立制度认同。

其次,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利用学校优势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的选择。我们要始终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然而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暂时的公平的缺失和分配方式的变化,是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贫穷和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大学作为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教育青年学生的重要责任,要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清讲透,深刻解读党中央社会改革的决心,从思想根源上建立制度认同和自信的土壤。

再次,加强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方法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与社会主义观教育内容相配套,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社会主义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育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探讨和教育研究;在教育过程中,结合经济发展趋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

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应当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青年学生。树立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信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青年学生服务意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在青年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秦国民.政治稳定视角下制度认同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12-114.

[2]马润凡.国内制度认同问题研究综述[J].求实,2011(7):73-75.

[3]周 贺.社会转型前与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比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54 -57.

[4]邹大勇,刘子金.关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点反思[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00-102.

猜你喜欢

政治制度大学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