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知行”模式初探
2015-04-11孙志勇冯译冉
孙志勇 冯译冉
(1.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3.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我国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知行”模式初探
孙志勇1,2冯译冉3
(1.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3.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既是传道解惑之地,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园地。加强对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探索,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素质修养,也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新时期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孝道教育,坚持“孝识、孝性、孝行”三个维度,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的孝道教育新模式,有利于高校在传承弘扬孝文化中,凝聚善气、践行善德,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传递正能量。
高等教育;孝道;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1]。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既是传道解惑之地,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加强对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探索,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素质修养,也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新时期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孝道教育,坚持“孝识、孝性、孝行”三个维度,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的孝道教育新模式,有利于高校在传承弘扬孝文化中,凝聚善气、践行善德,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传递正能量。
一、积孝识:探索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的出发点
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知”为首要要素,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四个要素的全面发展。因此,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认真掌握道德规范知识。高校作为培育社会高尚品德的继承者、示范者、传播者的圣地,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在高校弘扬传统孝道德规范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等教育中孝道德素质教育,掌握孝道德素质现状是前提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对社会道德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高等教育中道德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对道德价值信仰的目标也出现了日益淡漠的倾向。高等教育中道德选择面临困惑,对伦理道德教育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市场和社会两个不同适用领域的伦理价值矛盾缺乏正确认识。市场伦理讲求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益优先原则,社会领域的伦理道德要求奉献精神、利他主义[2]。作为传承孝道主体的大学生,在孝道德实践中表现出重功利轻德行,强调个性发展、个人自由等明显失衡倾向,出现了向父母索取过多、回报不足等啃老现象。大学本应成为崇尚高尚道德,弘扬社会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之地,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却存在着诸多的不良道德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因此,加强对高等教育中的孝道德素质教育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加强高等教育中孝道德素质教育,理解新时期孝道特征是关键
中华孝文化历史久远,意蕴深厚。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其基本内涵仍为“敬”和“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9即为此意。新时期的孝道,具有现代性,富有新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主要呈现为以下特征:一是平等、互益性。传统孝道以子女绝对服从父母为前提,是一条不合理的“单行道”。新孝道则强调亲子双方平等,年轻人要尊老爱老养老,老人也要把自己和子女当做法律上、人格上平等地位的人,爱护后辈,理解后辈,是“双行道”。二是有情感、精神性。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方面的需要已经成为尊老养老问题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增强,情感需求更为强烈。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天伦之乐,还有对怀旧心理的满足,有人格尊严和幸福感。因此,新孝道在重视老年人物质供养的同时,更注重其精神需要的满足。三是有合法、科学性。传统孝道凌驾于法制之上,法制原则被孝治思想扭曲,不利于法治的进步。当代新孝道遵循现代法治文明精神,“依法行孝”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式行孝、践孝。四是有开放、延展性。传统孝道习以为常的行孝方式今天已经很难实现。相对于传统的孝行,当代孝行更理性,更灵活多样,充满现代气息。
二、修孝性:强化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激活点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为社会道德活动的两种重要形式。道德教育是“他律”性活动,是外在的活动,道德修养是“自律”性活动,是内在的活动。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最佳时期。鉴于此,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能力,帮助他们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自觉进行道德修养。
(一)“自觉”修养是基础
道德修养要求道德主体在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改造和锻炼,既包括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的道德活动,也包括在所从事的道德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情操和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形成的道德品格。教育的他律性是外在条件,修养的自律性是内部根据,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培育道德主体的道德品格过程中,其修养自觉性往往起着一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孝道德修养是整个道德修养的起点,也是整个道德品格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环,更是道德修养的底线,“夫孝,德之本也”即为此意。赡养父母是基本的法律义务,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则是个人情感的选择。新时期倡导道德主体提升孝道德素养,不仅要求道德主体要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是为人的最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理念,由己推人,打牢道德基础,积极奉献社会,培养更高境界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一种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外力约束是必要的,但自身的自觉修养更为重要,如果缺乏高度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高尚的精神情操和理想的道德境界是很难形成的,再好的外部条件也没有意义。
(二)“内练”修养是核心
道德素养的形成是由于内外矛盾相互作用平衡的结果。一是道德主体自身消极因素与先进因素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之间的矛盾。我们进行道德修养,一定程度上讲就是道德主体不断克服自身的情欲、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弱点,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培养与先进社会道德要求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道德品质的形成实质为相互对立道德意识之间的斗争过程,是自我克服、自我斗争、道德能力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不断完善的过程。道德主体的孝道德修养要发乎内心,心存善良、敬爱之心,唯心诚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为孝之道,应深刻体会父母心意,尽心尽力去做,达到悦亲、使父母勿担忧的效果。大学生应深知父母的艰辛,勤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令父母担心、失望。有些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有些高消费盲目攀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教育的缺位,传统的孝道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孝道观念淡化问题突出,社会道德多元化倾向已成现实,加强大学生孝道的自觉修养探析当下尤为必要。这种修养应发自内心,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孝道的“内练”是高校孝道养成教育的核心环节。
(三)“坚持”修养是关键
众所周知,功到自然成,功到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成功是坚持的结果,道德修养亦是如此,道德素养的提升也是道德主体不断坚持的结果。坚持与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离开实践谈修养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高等教育中孝德的培育更应如此:一是要坚持履行自己作为子女的最基本的“事亲”道德义务,让父母不失望;二是要坚持塑造自己更高的道德精神境界,让他人不失望;三是要坚持努力实践作为社会公民的道德要求,让社会不失望。道德主体应长期坚持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加强“内练”,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观念,净化自己的道德品质,提升自己道德行为践行能力。只有将道德修养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开拓出人生新的道德境界。
三、践孝行:提升高等教育中孝道素质的着力点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价值是需要通过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人在进行道德修养时,应在深刻理解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通过道德实践提升道德认知,进而形成持久稳定的道德品质[4]。这就要求人们在掌握孝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在良好的孝文化氛围中,努力按照孝道德规范去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在奉献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践行”孝道是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的落脚点
我国古代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在道德的知与行方面,大都主张“知行合一”,十分强调“行”的重要性。他们大多认为知行是统一的,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修养是核心,道德行为是关键,道德品质是结果,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道德认知的道德修养和没有道德行为的道德修养,都不能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重在躬行,必须充分认识道德行为在道德品质养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对道德主体进行孝道德品质教育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孝道德行为习惯,实施孝道养成教育,积极搭建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的孝道德实践的平台,通过举办“孝文化节”、“关注空巢老人”等孝道活动,让人们在孝道德实践的体会中去感悟孝道德知识,再运用所掌握的孝道德理论自觉指导自己的孝道德实践活动,升华对孝道德理论的再认识,真正做到孝道的知行合一,进而养成稳定的孝道德品质。
(二)“践行”孝道是高等教育中孝道品质养成的难点
古人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揭示了在知行合一的情况下,更加突出行比知的艰难性,这是我国古代朴素知行观的具体体现。中华孝道德实践本身亦是如此,孝道德的养成和践行也是一个较为复杂和艰辛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孝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反复性、社会复杂性等方面。一是难在孝行为的自主性。道德的实践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规范指导下实施的一系列道德行为。同样,高等教育中孝道实践也是大学生按照具有时代特征的孝道规范,在自主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认知,实施的旨在形成优良孝道品质的十分艰辛的过程。二是孝道行为的反复性也为大学生践行孝道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高等教育中孝道品质的形成是要在孝道理论规范的指导下,不断反复地践行孝道,从而使其内心确认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形成稳定的行为状态和行为习惯。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需要具备长时间的恒久心和坚强的毅力。三是孝道行为本身是一个社会化的复杂行为。孝道德行为是一种与他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因此,孝道德行为的选择,是一种在不同利益之间不断优化选择的艰辛过程,需要道德主体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不断进行选择,进而形成符合社会道德的孝道品质。这种过程,同时也是道德主体增强认识、提升自我的过程。因此,当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利益和社会行为时,作出这种选择并非易事。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王为全,陆翠岩.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3]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葛晨虹,袁和静.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J].道德与文明,2012(1).
【责任编辑:孙艳秋】
2014-11-18
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青年项目“河北省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编号:HBWY2014-Q-A002);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探索‘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编号:1402100); 石家庄学院科研启动基金立项项目“探索‘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编号:12ZDA002)。
孙志勇(1980-),男,河北隆尧人,石家庄学院讲师,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冯译冉(1983-),女,甘肃武威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G641
A
1672-3600(2015)02-0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