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策略探讨

2015-04-10李忠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

李忠伟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 610225)

1、新媒体相关概述

新媒体最早的定义是指网络媒体。后来,美国《OnLine》杂志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那么,我国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综上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新媒体的内涵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的。因此,它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那么,新媒体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形式,它依托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以网络传播方式向公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新媒体由于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而发挥作用,因此,它具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环境特征,即虚拟性与现实性、即时交互性与超时空特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碎片化和弹性化等。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特征分析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形式,它有着全方位的传播方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很多人的认知结构都进行了重构,还出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特殊网络文化氛围。而作为新媒体接触与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大学生对于网络应用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新特征。

(1)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性逐步增强。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大学生上网时间正在变得越来越长,说明了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正在不断的加强。而这种依赖性的增强并非好事,说明了网络对于他们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强,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网瘾现象,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网络应用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国当前的网络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也有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网络应用软件与移动终端都在不断的普及开来。作为网络热衷的年轻大学生来说,他们经常使用智能手机来进行网络阅读,还应用微信、博客等进行网上交流与沟通。这些不同的新媒体形式使得大学生的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化;

(3)大学生的自主性与局限性兼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自我展示空间与平台,激发出了他们内心里的个性化表达愿望,同时,新媒体的信息具有高流动性,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但是,这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意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这种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大学生往往局限于网络空间里,容易导致道德失范;

(4)网络交流的个性化与同质化并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交流较为公平,基本上不存在现实交流中的地位区分,这在一方面体现了平等性,但是,它也容易造成网络使用者的责任感淡薄,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是在网络上大胆,有些行为甚至趋于极端化。从某个角度来讲,它可以让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更具个性化特征,但是,它也容易造成一种群体性效应而产生同质化问题,一些网络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很难在网络上获得有效信息。

3、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的具体策略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更为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它想要在引导大学生形成一种较高的网络道德修养方面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就需要发挥出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作用,让他们形成一股合力,从而真正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知、行、信”的高度统一。

(1)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层面的内在统一。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实际的操作。首先,我们需要帮助大学生澄清网络道德认知,这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网络道德品质的前提性条件。我们应该帮助大学生尽快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激发出他们对于网络道德知识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当中去,并充分发挥出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知识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教育,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就应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强化大学生对于各种网络道德问题的辨识能力,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且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一旦发生问题,我们就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引导来消除他们对于网络道德的虚无感,提高他们网络道德的选择能力。当然,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需要发挥出各种媒体资源优势,尤其是一些新媒体资源优势,逐步指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网络行为。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主体特点,并尽力提升他们的网络道德修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网络行为价值取向。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提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实践过程,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对于网络行为的自律水平,并对于那些违背道德的网络行为进行自觉的避让,真正做到有效抵制各种不良的网络信息,达到知行合一。此外,我们还应该要让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向着积极的方向固化下来。这就需要我们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训练工作,可以采取多方式的训练法,促使大学生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日常网络行为,并通过自我约束与自我体验来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共鸣,并最终给予自我深刻的思想感悟,逐步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规范意识;

(2)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应该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在家庭中切实形成良好的家风,从而让家庭对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的形成与提高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家长从内心里重视起对于自己孩子网络道德修养培养工作,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并积极支持和鼓励自己的子女正确应对各种新问题与新矛盾。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家长就应该明确告知子女哪些网络行为不可为。家长还应该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子女的独立性,与他们进行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引导他们逐步改正错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家长还应该树立起良好的家风,从而更好的反映出整个家庭成员的道德风貌,这样将可以正确的引导孩子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用一些网络道德规范来主动约束自己,从而有利于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准。

其次,家长应该加强监督管理从而更好的让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成为一种常态。这就是说,家长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应该从细节入手,重视对他们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他们的网络行为习惯,更要严密控制与约束,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因此,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就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的网络行为习惯,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进行无形的虚拟行为迁移,对孩子的不良言行进行及时的纠正,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素养。此外,家长还应该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常态化的监管,随时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必要时可以采取硬性控制措施。家长还应该建立一个与学校主动沟通交流的新模式,并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同步,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新模式。家长还应该正确处理网络与网络道德的关系,注意教育引导的方式,坚持家庭教育的一贯性,从而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高尚的网络道德品质;

(3)营造一个更为健康和谐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网络道修养的培养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相关的网络道德修养形成教育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改变现有的高校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在教学计划中有针对性的引入一些网络道德修养教育内容,并在学校现有课堂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网络道德知识的增设,并根据大学生实际的网络道德水平与接受程度来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式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网络道德评判能力。当然,一些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与专业状况来开展一些网络道德特殊教育活动,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在现有的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发挥出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不断丰富网络道德教育资源,让大学生通过真实的网络行为实践活动来体验到真实的网络道德状况,确保网络道德教育的持久性与有效性。

其次,我们还应该重视对高校校园的网络维护工作,采取多样化与系统化的网络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正确的网络行为交往,并外化为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就需要开展多样化、系统化、层次化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在网络上进行合理的网络道德实践安排,让网上活动和网下活动相结合、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校园实践活动中去,比如说,网络道德方面的讲座、辩论赛等,并通过朋辈间的正面影响与带动来帮助大学生尽快树立起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此外,我们还需要尽快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评价考核机制,即需要高校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对大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大学生在一个有着严谨校风、严明纪律、严格管理的校园环境中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高校更需要实现网络空间的依法治理,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舆论的引导监督功能,从而不断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的教育环境建设工作,真正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

[1]李玉华,闫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2(11):65.

[2]罗伯特·塞缪斯.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自动化、自主性与自动现代性[J].王祖友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9):84-86.

[3]乔玉川.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张泽波,杨雯雯.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9):831.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