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培养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2015-04-10丁利锐杨洲云书海
丁利锐,杨洲,云书海
(石家庄学院马列部,河北石家庄050035)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培养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丁利锐,杨洲,云书海
(石家庄学院马列部,河北石家庄050035)
学术素养能启迪和指引农村教师不断强化日常教学的反思、批判和质疑,促进其学术创新和教学发展。现实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还存在学术背景及相关学术知识缺乏,学术发展意识淡薄,培训学习保障不力,重教轻研、科研能力低等问题。应通过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加强城乡教师双向流转、强化教学反思机制、开展行动研究等措施,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培养
学术素养是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学术素养与教师发展
(一)教师学术素养及其内涵
学术素养是指进行学术研究时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由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伦理道德组成。[1]教师学术素养包含教师对学术的态度和认识以及教师对教育教学所需学术进行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学术创新等。教师学术意识,即问题意识,要求教师不仅对学术有敏锐性,还要明确学术对教学的重要性,更要有意识地搜索对教育教学有用的学术;学术知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对学术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的认识,还要具备对现代学术技术及基本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学术能力要求教师要具有对学术加工处理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应能从大量的学术资源中凝炼出有利于教学的学术,并对教学加以指导,这是教师学术素养结构的核心内容;学术伦理道德是指教师在处理学术的同时要遵循学术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
凡是有思想的地方,都有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的问题。教师的学术素养能指引教师站在一定的思想、思维及学术的高度来深入把握教育规律,深度揭示教学矛盾,深刻反思实践行为,准确把握问题实质,及时开展质疑批判,促进学术创新和自身发展。
(二)农村教师学术素养的形成发展
修习和学习是教师学术素养赖以形成的途径。农村教师的学术素养是农村教师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教学工作理念和教学行为上进行的自觉、积极、主动的探求研究,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加以解读、省思、应用乃至批判的基础上,达到个体学术心理、学术行为逐步成熟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农村教师由于接触面狭小、相对封闭、获取学术途径单一、知识结构更新慢等原因,因此在教学知识拓展、学术素养提升等方面尤为迫切。时代发展要求农村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角色,而必须更新观念,突破消极、被动接受角色,成为时代的研究者、创造者。
现代教师发展观认为,发展的本质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发展建构过程。[2]农村教师自我主动的发展,既是教师职责所在,又是个体专业发展需要。马克思说:“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17农村教师必须在学术素养的启迪、引导下,以更加长远的眼光不断强化学术素养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反思、批判、质疑功能,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突破,提升自身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高度,引领农村教师创新和农村教育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教育现状
近年来,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他们的学术素养整体状况相对来讲还是比较薄弱,缺乏良好的学术背景和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一)学术背景及相关学术知识缺乏
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对科学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很少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及相关教育理论,自身知识结构欠缺,缺乏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例明显偏低,还存在在理论知识掌握上支离破碎、在理解上段章取义等现象。由此形成的对教学以及课程缺乏学术认识的教学观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科研水平亟待提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学术与课程整合,改变农村教学缺乏相关学术知识、学术背景支撑的状况。
(二)学术意识淡薄,发展动力不足
在传统教学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游离于学术素养提升之外,教学与科研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脱节,重教轻研,缺乏对学术的积极性,研究应用意识淡薄。大量的农村一线中小学教师被动接受相关研究成果,基本上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旁观者,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中来,基本上是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实践证明,教书匠式的教师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会被社会所淘汰。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意识,提升学术素养,使他们主动地、有意识地接触新的学术与知识,会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推动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重教轻研,科研能力低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讲,专业是研究性的劳动,是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一种劳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操作性或经验性教学,教师只重视课本的学习,只注重眼前的教学效果,缺乏长远的专业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缺乏相关学术背景及相关学术知识的支撑,专业研究发展意识淡薄。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高学术素养,树立研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问题开展研究,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缺乏查阅相关学术资料和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缺乏通过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和写作的能力,科研能力低,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术素养势在必行。
(四)培训学习保障不力,学术素养不高
通过新课改的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认识到了提升学术素养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很少,科研经费短缺,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支持,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的提升进行缓慢。农村教师流动性小,农村较之于城市知识信息相对闭塞,人们所接触到的知识信息被限制在极小的有限范围内,这不仅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也阻碍了他们通过信息化建设开展培训、提升学术素养的机会。受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局限,农村教师培训缺乏个人针对性,不利于优秀教师的形成和教师学术素养现代化的发展。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是现代社会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对策
(一)通过个人自我修养生成学术素养
自我修养是提高教师学术素养的关键。教师的学术素养需要借助于体验、觉悟、内省等方法去生成,教师的自我锻炼、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陶冶是教师学术素养生成的重要方法。[4]
教师理论知识水平的不足,是制约教师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说过:“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5]214农村中小学教师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支撑,在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就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往往认识不透,难以提炼思想精髓,并且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也难以从学术上进行解释梳理并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的提升,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指导教学活动的实践落到实处。
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研读学习相关知识,奠定学术素养的根基。可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选读那些既情境生动、事例丰富、思想深邃、精神崇高又能满足工作需求和提高自身水平的著作,同时注重读、议、省、写、研、用等。要强化开展具有强制性、效益性的实践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学术素养的牵引导向功能,把学习中产生的点滴思想融入教学、科研、班团工作和课外活动中,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层次化,从而奠定学术素养的发展基础。
(二)通过教师教育生成学术素养
培养教育是教师学术素养生成的重要途径。可以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加强对他们的体验性、参与性培养教育,使他们能够切实融入到培训中去。
第一,坚持导师制培训制度。导师制教师培训,是培训者按照任务要求亲自深入到农村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教师一起工作,为他们提供适用于农村教育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方式。在培训中通过设计导师工具包,设置导师对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培训的主要内容、课程模块。导师要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参加学校的活动,提供有关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并对有特别要求的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而且导师还要根据农村教育需要和地方特色以及乡土文化需要,定期到校进行后续访问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融入到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提升发展过程中。
第二,促进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目前,我国城市与乡村教师差距仍然很大,双向交流可以缩短差距,取长补短,有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学术素养的提升。为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可以建立教师流转制度,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促进教师流动制的建立,扩大对口交流。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要求教师承担流动的义务。如教师进职发展要有帮扶或学习经历或承担过导师培训任务等。
(三)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生成学术素养
教师的学术素养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生成、丰富和发展。教育实践可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不断转变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提升学术素养。
首先,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强化问题意识,开展行动研究。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即研究者日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能否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学术思维来认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学术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事实上,学术素养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相互关联的,孤立地空谈学术素养,必然会出现人为割裂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现象。着眼实践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可以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还可以从教育教学实践、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农村内容有关的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如选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农村教师概念形成的特点研究”等现实农村问题,开展具有理论应用性、自主实践性、动态生成性、整体合作性研究,进行能动的反思性认知,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分析、反思和研究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品质。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科整合与相互渗透的力度越来越大,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促进自身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显著特征之一。马克思说:人总是把自己“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并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6]97教师的教学要有自己的思想、风格与笔调。教学就是自己。这样,教师也就十分需要反躬自问、思考自己、检点自己、锤炼自己。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很好地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并统一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固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使教学活动具有学术性、科研性,使教学具有启发批判性的思考,达到举一反三,养成创造力与批判力,这也是当代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
(四)立足校本,搭建教师学术升华的平台
第一,构建反思教研机制。美国教育家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①转引自郅武强的《反思伴随教师专业化成长》,见《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第16期。应通过定期的交流研讨、公开课、学术报告、专家讲座等推进教师反思工作进行。教师反思的实质是对业已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再思考、再追问,是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回顾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反思机制,不断对教育问题及其理论进行主动的反省、思考、审视、探究、分析、整理,并作出理性的选择与判断,促进自己观念转化,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真正实现由经验型向专家型、由技术型向研究型的角色转变,实现教师学术水平自主化、专业化发展。
第二,构建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经验、信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有资源,交流、合作是教师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建立并完善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省、市、县、校四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农村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有组织的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的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结论。通过远程学习资源的利用,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会在一个开放环境中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提升信息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方法。
[1]王立珍,袁金英,马秀峰.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探析[J].软件导刊,2012,(5):50-52.
[2]鲍聪.基于教师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10,(19):180-18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冯丽洁,何齐宗.论教师的哲学素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6-9.
[5][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苏肖)
AStudyofAcademicAttainmentsCultivationofRuralPrimary 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sinHebeiProvince
DINGLi-rui,YANGZhou,YUNShu-hai
(DepartmentofMarxism-LeninismTeaching,Shijiazhuang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35,China)
Academic attainments can enlighten and guide the rural teachers i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their daily teaching reflection,criticism and questioning,thus promoting their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teaching development.Currently,as for rural teachers,there are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related academic knowledge,weak consciousnes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poor security on training,over-emphasis on teaching and underestimation of research,and low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quality.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academic attainments in Hebei Province,effortsneedtobemadetoestablishinstructortrainingsystem,strengthenthetwo-wayflowof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andenhancetheteachingreflectionmechanismandactionresearch.
countryside;rural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academicattainments;cultivation
G451.6
A
1673-1972(2015)01-0109-04
2014-10-08
河北省社科联“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发展性保障机制研究”(2014031309);石家庄学院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学术素养发展性保障机制研究”(12ZD004)
丁利锐(1974-),女,河北藁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