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社会的性:一种有缺口的禁忌

2015-04-10宋丽娜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日常化性别角色

宋丽娜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46)

·女性文化研究·

乡村社会的性:一种有缺口的禁忌

宋丽娜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乡村社会的性是一种有缺口的禁忌。性别角色是性正当化的表现[1],性的日常化彰显了其规范性的一面,性教育机制则是留给性的社会出口,这是性的多重社会属性。乡村社会中的性必须要正当化、日常化、禁忌化,正当化的性体现了社会的正面价值,日常化的性则让性具有了丰富的实践感,禁忌化的性创造了神秘感,并且建构了伦理界限。乡村社会的性就是一个从价值层面到规范层面、从规范层面到实践层面的综合体系。

乡村社会;性;性别角色;性教育机制

一、导言

关于性的话题,社会上的性解放、性伦理、性道德、性教育、同性恋、婚外恋等热议焦点不断。性不仅仅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不仅仅是私人的,也是社会的;不仅仅关涉到个人的生物体验,也与人的感情与精神世界紧密相关;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体验,也是一种社会制度的组合。也就是说,性具有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性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之一,这本身已经充分说明了性的社会属性。然而,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讨论性并不等于研究性,社会公众的讨论也并不必然涉及到性的社会属性,热闹的性讨论也许依然与严肃的“性社会学”相距甚远。这里,笔者希望借助社会上关于性讨论的话题,把关于性的研究还原到原点,在乡村社会的语境中来探讨性所经历的话语演变,以及性对于乡村社会的意义;并且以自身的农村社会调查经验和所能获得的资料来发掘性的社会属性,借此机会建构乡土中的“性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与功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社会学把性行为看成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变量,在某方面的社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涂尔干(2006)[2]关于性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他对于乱伦禁忌起源的解释上:对血液的通行观念是与图腾信仰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产生了各种仪式,而仪式的日常化与性的结合就是所谓的“外婚制”,由外婚制衍生出来的乱伦禁忌等观念至今仍然是人们道德观念的一部分。涂尔干把性作为社会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并且认为性是集结各种社会现象和观念的结点,要解释性以及与性有关的行为和观念,必须要解释关于性的社会系统。马林诺斯基(2002)传承功能主义的学术传统[3],认为,乱伦禁忌的关键在于维护家庭和维护社会秩序。世代间的性关系,一定会带来关系的严重紊乱甚至颠覆。在社会学家的解释系统中,性与社会秩序联系在一起,关于性的问题衍生出了乱伦禁忌、性伦理等社会规范,也派生出了性教育、婚外性等社会问题。然而,以上社会学家的论述都是以简单社会的经验材料为依托,也即他们都采用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而事实上,复杂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性与简单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是如何运作的?苏力认同功能主义关于性的社会解释:“性无疑是社会中最具有构建和扩展秩序的变量。”进而他认为,“这种性禁忌关心的是小型社区中的秩序和安定”[1]。

与功能主义不同,还有一些另外角度的相关研究。潘绥铭(2007)[4]提出要建构性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主体性,要有其本土的发展空间。刘中一(2011)则具体对乡村社会的性进行了讨论,在他看来,性的乡村社会表达是关于权力与文化的,他对一起乡村通奸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着权力、知识与驯顺人群的再生产机制[5][6]。

与以上的研究有所区别,本文中,笔者把性及与性相关的各事项还原在生活情境(即乡土社会)中,把性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生物属性,以及道德属性共同置于一个乡土社会的文化网络中来讨论。也即,本文关注的不仅仅是性和性事件本身,本研究更注重“乡土社会”的性。乡土社会的性既是普遍的,又是稀缺的;既是随意的,又是严肃的;既是一种仪式,又是一种禁忌。乡村社会中性的张力巧妙地把乡土社会构成一个社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乡土社会有特定的性教育渠道,性的传承对于其中的农民来说就是一种有缺口的禁忌。

本文的经验材料来自于笔者对豫东曹庄的调研。笔者在2009~2011年数次在曹庄调研,累计调研时间3个月,其中有大量关于性话题的资料。本文就是根据这些经验材料提炼而来的。

二、性别角色

在乡土社会,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是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性别角色就是性的隐喻,由性而导致的社会功能的释放就是性别角色。性别角色要求男女各司其职,并且要有相应的社会姿态和社会形象。性别角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边界,这种边界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边界,是农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的文化产品,或者明确也或者并不清晰,性别角色有时也可发展成为禁忌。乡土社会中的禁忌是一种负向的社会控制,也即“不能做什么事情”,如果做了成为禁忌的事情就会受到相应的社会惩罚。性禁忌和性别禁忌背后是性伦理在起作用。

在乡土社会,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从小就被灌输给孩子们。许多孩子在孩童时期都会玩“过家家”的游戏,男孩扮演父亲、女孩扮演母亲,模仿大人的行为模式。学校中的教育也使得男女之间的界限截然分开。而乡村社会中真正进行第一次性别启蒙的事件应该是相亲和定亲仪式。曹庄一带的农民有定亲和早婚的习俗,有些孩子很早——小学、中学时代就会被父母安排相亲和定亲,当地农民认为定亲越早越好,因为儿女的婚姻大事被认为是为人父母的重要人生任务,这个任务越早完成越好。相亲和定亲的仪式具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其中建构了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比如,相亲的时候男女双方的至亲会为当事人出主意,评价对方,这个评价的过程就建构了一定的性别标准,男孩子是否稳定可靠,家庭条件是否适当,女孩子是否漂亮可人,能否踏实“过日子”等。一般情况下,男女青年双方在择偶的时候更加看重彼此的外貌、性格,以及内涵;而双方的亲属则要考核对方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等。当事人讲究“感情”的成分更大,而亲属的考核为婚后性别角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意见,不过归根结底,当事人还是要回归日后漫长的家庭生活,因而他们能够各自扮演令人满意的家庭性别角色才是一个根本的标准。性别角色扮演的高潮是男女之间缔结婚姻,男娶女嫁,男人成为一个家庭的支柱,而女人则要依附于男人及男人所在的家族和村落,女人要融入男人的生活,男人养家糊口,而女人照管家庭[7]。

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是公开的,可是其中的内核——性,很多时候是隐秘的、稀缺的、严肃的、害羞的。在曹庄,白天是开放的,夫妻之间要各行其道,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各自有各自的休闲圈子和谈话对象,吃饭的时候和晚上才是封闭的,属于家庭生活和性。白天陌生人在村庄中调研,根本无法判断谁与谁是一家子,哪怕同样是在公众场合休闲娱乐,你也会发现,每个群体有其各自的圈子:中老年男子组成一个圈子,多数情况下他们会谈论农事或者一起打牌;青年男子又组成一个圈子,他们多数谈论打工之事与外界的见闻,倾向于村庄之外;中老年妇女之间则是关于家长里短的闲聊;而年轻的小媳妇们则自觉在一起谈论新奇之事与家长里短。性别和年龄的区分是不同社会圈子的基本标准,而这其中,性别的区分又尤为重要。妇女不能闯入男人的圈子,否则很可能被认为是“疯”,当然,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妇女则偶尔可以介入男人的圈子;而男人也不能整日与妇女“混”,否则就会被人看不起,认为这不是一个男人的所为。性别角色是一套关于男女之间的行为规范,它意味着男女之间要各行其道,要有各自的社会姿态。

然而,性别角色的扮演归根结底却要归结到性。性别角色扮演的最终目标在于服从于“性”所建构的社会秩序,其中家庭便是这种秩序最重要的表达。家庭把男女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生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男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家庭功能。家庭中的性别角色使得男女之间的生活方法成为一种常规,成为一个规范和一种模式。对于社会而言,由男女组合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家庭成为社会有机组成的最小细胞,家庭规范了社会上关于性的秩序,使得性的社会后果——生育有了持久有效的保障[8]。

从社会性上来说,只有家庭生活才是男女之间性的出口。乡村社会中,夫妻之间的亲密在家庭范围内被认为是正当的,在任何公共场合都不被允许。夫妻之间的亲密不能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否则就会被人指指点点,如果有人不在乎也不行,因为这种行为会成为人们饭后闲谈的笑料。虽然农民对于此的谈笑往往并不带有道德评价的意味,但是当事人还会感觉因为个人隐私被公开而“不好意思”,熟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愿意这样被人谈论,于是,夫妻之间在公众场合的亲密行为也成为一种禁忌。

不仅仅是夫妻之间在亲密行为上要有所顾忌,其他性别角色之间也有严格的规矩。比如,大伯子与弟媳之间就有禁忌,大伯子不能开弟媳妇的玩笑,不能对弟媳妇谈论任何关于男女关系的事情。在弟媳妇的眼中,大伯子要维系一个正面的、严肃的、负责的形象。与此相对,年长或者长辈的女性则可以与年幼或者晚辈的男性开一些较为开放的玩笑,他们之间性的隐喻似乎可为人所接受,比如在哥哥早逝的情况下,嫂子与其弟弟缔结婚姻就被认为是应当的。乡村社会关于性的规范服务于性的家庭属性。

性隐秘在家庭之内,受家庭规范的制约;性成为一个核心,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双重核心。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是性的社会属性的正当化延伸。

三、性的日常化

性别角色代表了一种正向的社会控制,是性在乡村社会中的延伸和外显。性在乡村社会也是日常化的、普遍的,甚至是粗俗的。

乡村社会中性的日常化在于它通常与恋爱、生育行为和婚姻生活联系在一起,而恋爱、生育和婚姻是农民日常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曹庄,往往初中毕业辍学在家的青少年就已经有相当部分的人开始谈恋爱,而且这种恋爱的进行往往是双方父母催促的结果。他们如果到了20岁左右的时候还没有定婚,或者没有男女朋友,就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在当地农民看来,过了20岁还没有定婚就很难再找到伴侣了。这是因为,当地农民都在自觉推动早婚的实践:父母总要为子女的婚姻大事操心,而在父母看来是越早越好。农民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推动自然促发了性在乡村社会的扩散。而事实上,青少年之间的性行为往往是在父母的监控之下进行的。对于男孩,父母的监控往往不那么严格,在他们看来,男女未婚同居男孩不会吃亏,所以即便是自家儿子把未过门的媳妇领回家居住,或者在打工地同居,他们也并不会过多干预;对于女孩,父母的监控则要严格许多,因为女孩一旦未婚怀孕,她们在结婚的时候可能得到的彩礼就会打折扣,而且女孩未婚怀孕在当地依然是丑事,所以,父母甚至在女孩与某男孩订婚之后依然不太愿意让女儿与男孩一同外出打工。

农民对于恋爱、生育与婚姻的讨论极其自然,是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在合适的年龄里没有定婚和生育,他们会极其着急,就像是一项神圣的人生任务未完成,会感到不安。性是隐秘在以上行为背后的事件,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是却总是没有人愿意公开讨论它。恋爱通向婚姻,也通向生育,其中的连接点就是性。在农民看来,恋爱是重要的,婚姻是重要的,生育更是重要的,似乎只有性是无足轻重的;而谈恋爱是正常的,婚姻是正常的,生育更是正常的,似乎只有性是不那么正常和自然的。以上的行为总是离不开性行为,性行为的扩散随着这些行为的普遍化而扩散。只是,恋爱、婚姻和生育的日常化和普遍化,与性行为的隐秘与禁忌形成了结构上的张力,这是两条不同的社会通道。

在乡土社会,已婚的男女对于性的谈论是相当赤裸裸的。大部分的男性农民都有随地大小便的经历,相当一部分的中老年男女都有开黄色玩笑的经历;而女人在哺乳的时候露出乳房,谈论乳房也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女人的乳房和乳汁甚至成为公共调侃的对象。

性通过恋爱、婚姻和生育行为在社会中成为正常的、普遍的现象。这种性质与农民对于性本身的禁忌、严肃、隐秘等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乡村社会的性教育机制

性是普遍的、日常化的,同时又具有严格的禁忌,是隐秘的。性在乡村社会中通过一定的出口表达出来,这少有的出口就是乡村社会的性教育机制。

从小生活在曹庄的农民在儿时几乎都有“听墙根”的经历,也就是在别人的新婚之夜躲在窗口或者附近的地方听新郎新娘的动静。在村民看来,听墙根是村庄中小孩子的专利。有知情人透漏,听墙根短则持续半个小时,长则几个小时。曹庄的孩子从小一起凑热闹去听墙根,他们从小便知道,男女新婚之夜会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有幸听到了,他们便会兴奋不已。如果在此过程中还发生了什么趣闻,这个听墙根的经历便会成为这些小孩们日后成长经历的一部分,甚至作为整个村庄的社会记忆流传下来。听墙根的经历告诉了孩子们,婚姻与性关联在一起,婚姻是性的合法保证,婚姻之内的性甚至可以冲破禁忌而成为一种“半公开”状态,这便是性的社会释放的正常渠道。除此之外,乡村社会还会流传一些关于性事件的特例,这同样构成了性的社会释放渠道。

在现代人看来,这些村庄中流传的性故事都是个人的隐私,然而,在乡村社会,这些少数的轶事却总是能够很快传播开来,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隐私在村庄中并不是一种权利,而发现隐私并且传播隐私反而成为一种权利,因为生活在村庄中的人是没有权利和能力来限制别人传播什么事情的,村民要做的只是尽量不要让自己成为这饭后的谈资。

在性故事半公开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悖论:性是有禁忌的、隐秘的,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性又是公开的、被传播的。这其实便是村庄中的性教育机制。通过性故事和听墙根等,村庄中生活的孩子从小便知道了性的存在,并且有可能通过特定的渠道学习到一些关于性的知识;而同时,他们又亲身经历了村庄中对于性的禁忌,感受到性故事的主角在村庄中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警戒自身:性不能随随便便,一旦自己成为性故事的主角,自身便可能永远带上一个有关于此的社会标签。简言之,这种性教育机制一方面传播了性知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性禁忌,同时,乡村社会的性教育也通过一个自然的过程完成了性的代际传承。总之,乡村社会的性教育实现着五大社会功能:第一,传播性知识;第二,传播性禁忌;第三,为婚姻制度和生育制度做相应的社会准备;第四,对未来的性生活给出一个总体性的方向;第五,维护性伦理,构建性道德。

乡村性教育和性传承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这是一种传统的性社会学。性不仅仅关涉到个人与隐私,也是存在于社区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是与恋爱、婚姻、生育等一整套社会制度关联的总体性社会呈献。在乡村社会,性既是日常化的又是禁忌的,这其中的张力通过一定的通道释放出来,是有缺口的禁忌和有禁忌的日常生活。这一整套社会机制是相互嵌入相互配合的。显然,对于乡村社会,这套关于性的社会机制维系了关于性的基本社会特性,规范了性行为,保留了性的社会属性,对乡村社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五、性的社会属性

乡村社会的性是一种有缺口的禁忌,性别角色是其正当化的表现,性的日常化通道彰显了其规范性的一面,性教育机制则是留给性的社会出口,这便是性的多重社会属性。乡村社会中的人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性”,一方面要使其正当化,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日常化,同时还得使其禁忌化。正当化的性通向社会的正面价值,日常化的性则让性具有了丰富的实践感,禁忌化的性创造了其神秘感,并且建构了伦理界限。于是,乡村社会的性就是一个从价值层面到规范层面,从规范层面到实践层面的综合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乡村社会的性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嵌入更大的社会体系和文化系统,发挥正向的社会功能。

然而,以上的阐释更加适用于稳态的乡村社会;转型期的乡村社会中,性并不必然会保留其原有的社会属性、发挥正向的社会功能。转型期的乡村社会,流动性增加,开放度增加,打工经济的兴起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深刻影响到了性。新时期的农民对于性的认识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乡村社会中离婚、婚外情等关乎性的社会事件不断出现,性的社会属性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在进行性的社会属性的阐释之后,这是另一个值得有关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1]苏力.纲常、礼仪、称呼与秩序建构——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J].中国法学,2007,(5):39-51.

[2]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8.

[3]马林诺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9-43.

[4]潘绥铭,黄盈盈.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J].社会学研究,2007,(3):75-84.

[5]刘中一.性的乡村社会表达:基于北方乡村几起性事件的典型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9-91.

[6]刘中一.权力、知识与驯顺人群的再生产——基于一起乡村通奸事件中规训实践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63-168.

[7]杨华.隐藏的世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293-336.

[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2-158.

Sex in the Rural Society:a Deficient Taboo

SONG Li-na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6,China)

Sex in rural society is a deficient taboo.Gender role manifests the legitimacy of sex,and the daily channel of sex demonstrates its normalization to some extent.What is more,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n sex is the means of letting people get to know about it,which shows its multiple social attribute.In the rural society,sex must be a legitimate,common yet taboo item.The legitimate factor of sex offers a positive value to the society;the common factor means its practical sense;and its taboo factor creates its mysterious sense and constructs the ethical limits.Sex in the rural society is an integrated system,which covers the perspectives of value,norm and practice.

rural society;sex;gender role;education mechanism on sex

C913.14

A

1008-6838(2015)01-0052-05

2014-12-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模式及其风险应对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CSH029)

宋丽娜(1983-),女,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性别与农村研究。

猜你喜欢

日常化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的创新做法
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及其日常化管理研究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公众环境权利的诉求表达:激进化与日常化的内在逻辑解析
日常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新视角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日常化理念造就健康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