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访关系对高校“两课”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2015-04-10苏州市职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苏州215104
沈 洁(苏州市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 苏州 215104)
咨访关系对高校“两课”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沈 洁
(苏州市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 苏州 215104)
高校“两课”的教学对象、内容及目标等都与心理咨询有相似、交叉之处,因此可以参考心理咨询的疗效因子用以提升教学效果。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疗效因子,与“两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相对应。心理咨询对咨访关系的重视程度及维系途径启示“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可以从真诚、积极关注、共情等角度来构建有效的“两课”师生关系。
两课;咨访关系;师生关系
在心理咨询中起作用的疗效因子主要有来访者获助的动机和期待、咨访关系、具体的咨询理论和技术[1]。其中最不能被忽视、并且随着心理咨询理论的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莫过于咨访关系。咨访关系,即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对应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下文简称“两课”)教学中,便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质量,也一直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两课”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将师生关系的改善作为“两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环节加以考量,对师生关系在“两课”教学活动中影响力的重视度非常不够[2],更鲜有借鉴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构建的理论进行相关探索。
一、咨访关系的意义对高校“两课”师生关系作用再认识的启示
(一)心理咨询各主要流派对咨访关系意义的看法
目前,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包括心理分析派、行为主义派、来访者中心派和理性情绪派。对于咨访关系,这些主要流派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无论哪个流派,都认同咨访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回避的关系,这一关系具有职业性、人为性、目的性,所以必须有相应原则进行规范,比如职业伦理道德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流派都非常看重对咨访关系的职业构建,并且有共同的准则去进行规范调整。另一方面,尽管各个流派因为理论基础不同、倚重的技术手段不同,使得他们对咨访关系看重和运用的程度也不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以积极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基础和前提。比如看似最不重视咨访关系的行为主义派,虽然在以其理论为指导的咨询过程中,非常强调咨询师的主导和权威,但至少也需要来访者能够认同、信任咨询师,心甘情愿听从咨询师的要求甚至“控制”—这本身就需要一种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基础。而在来访者中心派中,咨访关系更是被提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位,甚至咨访关系本身就是该流派的一种特别重要的技术和方法。随着各流派的日趋融合以及心理咨询越来越“目中有人”,来访者中心派对咨访关系的重视也日益被各心理咨询流派及咨询师所认同。
(二)咨访关系的意义启示我们重新认识“两课”师生关系
心理咨询中对咨访关系意义的看法给“两课”教学带来的启示用一句话即可概括:“两课”教学要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1.高校“两课”师生关系的现状
高校“两课”师生关系隶属于高校师生关系。从近年来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师生都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期待,但现实中双方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并不高[3-5]。就“两课”师生而言,他们之间通常只存在教学关系,由每周一到两次授课作为链接的基础。这些授课往往合班进行,一名教师面对百名左右的学生,师生交流极其困难。同时由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粗暴及社会中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学生原先对“两课”的预期就不太积极。此外, “两课”属于基础课程,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容易让秉承实用主义原则的学生产生不满进而厌弃。因此,“两课”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绝非易事。
一方面,是“两课”师生关系建立和维系的不易;另一方面,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并未给予师生关系应有的重视。比如,针对“两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手段、方法及内容等方面[6],很少看到从师生关系角度来进行的探索。在实际的“两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也接受只要师生关系没有对立和冲突,彼此能安然待在教室即可。这跟心理咨询中对咨访关系的重视以及咨询师对咨访关系小心翼翼地维护是很不一样的。
2.高校“两课”教学需要更亲密的师生关系
高校“两课”师生关系仅仅达到彼此没有对立和冲突是不够的。由于“两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及课程目标对践行的要求,师生关系还需要在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亲密联结。“两课”教学内容更多集中在观点态度、评判标准、思维方式等自我深层方面,需要对个体内在有比较深入的扰动。而且,“两课”课程目标的达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践行上,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虽然有些专业课也强调践行能力,但这些能力通常是在一定的专业、职业环境中被要求的;而“两课”的践行,则需要融入个体生活的每时每刻,不存在环境背景的特殊性和转换性。所以,“两课”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真正接受、认同教学内容,还需要学生把这些思想、原则变成个性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两课”的思想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对个体的影响作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改变原先对“两课”就存在的消极情感和态度,敞开心扉,让一种外在理念影响、改变原有的自我系统呢?毫无疑问,和心理咨询一样,需要一种更安全、宽容、信任和亲密的关系场。所以,“两课”教学若想取得课程设置所期望的效果,需要更多地关注师生关系,而且需要构建一种更为密切深厚的师生关系。那么,如何才能构建更为密切深厚的师生关系呢?
二、咨访关系的营造对“两课”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真诚、积极关注和共情。有效“两课”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汲取经验。
(一)“两课”师生关系需要真诚
所谓真诚,指咨询师展现真实的自己,既不刻意取悦对方、掩饰自己的真实态度和想法,又不以种种自我防御的方式来回避短处、掩饰失误或者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权威。
在“两课”师生关系中,这种真诚首先体现在教师教授的内容应当是自己真正接受和认同的。教授活动构成了师生关系最基本的媒介。因此,真诚的师生关系首先得是真诚的教授活动。“两课”内容涉及很多评价、态度及行为准则,往往带有一些倾向性甚至明确判断(这跟心理咨询不太一样),这些观点态度、评价判断和行为准则,必须是教师自己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的,必须是教师在现实社会据此践行的。若非如此,则会引发学生的怀疑,丧失学生的信任。而且,一个人可以说违心的话,但再有技术,也一定比不上发自内心的表达更能撼动人心。其次,教师在跟学生做其他讨论和交流时也需要真诚,既不会为了维系关系而曲意逢迎,又不会为了师道尊严而刻意回避甚至强词夺理,否则会引发学生的反感。[7]
心理咨询中虽然强调咨询师要真诚,但并不表示咨询师必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咨询师的真诚表达有一个底线,即一切的真诚都以确定和来访者有关、对来访者有益为前提。“两课”师生关系中的真诚同样如此:一方面,教师跟学生表达的,都应该是真实诚恳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随便作表达,哪怕是真诚的,但如果与学生无关、对学生无益,则不必表达。因为师生关系毕竟还是一种职业关系,必须以能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前提。
(二)“两课”师生关系需要积极关注
在心理咨询中,积极关注也是建立有效咨访关系的必要因素。所谓积极关注,意味着将来访者看成一个具有价值和尊严的个体予以尊重和赞扬。“如果真诚是打开来访者紧闭心灵之门的钥匙,那么积极关注可以说是洒向来访者心灵的阳光。”[8]
在“两课”师生关系中,要做到积极关注,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在内心真正确立起这样的理念:学生是渴望发展并且有力量成长的个体。其次,在现实的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作出相对积极的解读,并将这些积极解读很好地反馈给学生。例如,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有学生请别人顶替自己出勤的事情。如果采用积极关注的方法,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固然要真诚地表达出自己有被欺骗和愚弄的感觉,也可以跟学生讨论该行为的不恰当和危害,但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到学生请求别人顶替出勤背后的动机和期待,比如希望教师没有发现自己的违纪行为可能源于对遵守规则的认同和自己仍然是个“好学生”的期待。
(三)“两课”师生关系需要共情
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是指咨询师要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知觉外部的方式,感受其体验到的世界,分享其对外部刺激的心理反应,并将自己的准确理解有效反馈给来访者,以此促进来访者自我分析、自我感悟、自我认知能力的成长。[7]
在心理咨询中,共情是极其重要的。它既是建立良好深入的咨访关系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在“两课”师生关系的构建中,相较于真诚和积极关注,共情可能是更缺乏的。由于种种现实条件制约,“两课”教师无法做到如心理咨询师一样深刻的共情。实际上,即便是初级共情也已经难能可贵—教师能够准确无误地明白学生要表达的意思,了解学生的感受,并且能够接纳学生的看法和立场,同时可以用准确的表达(包括言语的和肢体的)将自己的理解、接纳反馈给学生[8]。以 “两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对“人生价值”部分进行教授时,有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大小更应该在于自我价值而非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在讨论过程中观点又摇摆不定、模糊不清,最后表示:“好像挺矛盾的,我也说不清楚。但不管怎样,反正我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比社会价值更重要,社会上很多人其实都有这样的观点!而且我不想被改变!”此时,教师作了这样的共情性回应:“谢谢你对于你的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如此真诚地进行了表达,而且很勇敢地坚持了自己的看法。但我同时感觉到你对这个问题其实是矛盾和纠结的,你自己似乎也不太清晰,而且好像还很担心自己的观点被影响和改变,所以宁可不再讨论下去,仿佛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自我保护,是这样吗?”教师做了这样共情性的回应之后,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接纳、认同和安全,进一步说到了家庭在该问题上对自己的影响。此时,教师就对学生有了更多、更真实的了解,并可以据此作进一步地交流和引导。可是,即便是初级共情,在“两课”师生关系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共情有一个基础,就是大量的沟通和交流,这在经常以大班授课方式进行的“两课”教学中绝非易事。更何况,双边交流不但难以做到,也很难驾驭。所以现在很多“两课”教师还是更习惯、更愿意选择方便的传统讲授法。
由此可见,“两课”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要在共情上作更多的努力。首先,“两课”教师要尽可能创造能与学生共情的机会。如果条件允许,“两课”还是以单班甚至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会更好;如果不能进行单班或小班教学,教师也可以利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将大班、合班的上百人分成每组六至八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减少沟通的基本单位数来增加共情机会;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及实践教学环节抓住时机进行有效共情。其次,教师要注意有效倾听。如果“两课”教师更愿意自己表达却忽略对学生的倾听,就会使师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平等性,也会让教师失去理解学生的机会。而若未经过有效倾听得来学生的信息,共情会失去根基。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此外,教师还要从内心里尊重学生的表达并进行有效反馈。这种尊重主要表现在教师开放而不预设、耐心且认真的倾听态度和倾听过程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表达内容由衷地接纳和理解上。在心理咨询的共情中,为了让来访者减少防御,强调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听、理解和反馈是不带诱导和评价的。跟心理咨询相比,“两课”的很多内容都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立场判断,所以不可能没有引导和评价。但教师通常不能以权威、审判者或卫道士的形象出现。而且,教师一定要先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观念来源及相应情感,然后通过言语和非言语途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接纳及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反馈才会具有共情的效果。
[1]王效广.有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共同要素[J].河池学院学报,2012,32(2):114-116.
[2]陈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3]张蕾.冲突抑或和谐——高校师生满意度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6):25-30.
[4]姜彩芬.大学城高校师生关系调查分析——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广西教育,2010(21):29-31.
[5]李长吉.师生关系研究三十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1):86-91.
[6]刘孝友.近年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研究述评[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2):101-105.
[7]张婷婷.咨询关系中的真诚、积极关注和共情[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0):3-4.
[8]王燕.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85-88.
(责任编辑:施建平)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onsultant-Visitor Relationship for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Two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EN Jie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he “Two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imilar in contents, targets and so on. So we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therapeutic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therapeutic factor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the counseling relationship. This part corresponds to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 teaching of the “Two Courses”. The emphasis on and the methods to maintain the consultant-visitor relationship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reveals that teachers of “Two Courses” should re-examine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We can build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 teaching of “Two Courses” by means of sincerity, positive attention, and empathy.
Two Courses;consultant-visitor relationship;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G64
A
1008-7931(2015)04-0084-04
2015-06-10
沈 洁(1979—),女,江苏靖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