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技术与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上市公司
2015-04-10敖广
敖 广
(一轻研究所408室 北京)
一、膜分离技术
1.膜分离技术定义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在某种驱动力的作用下,利用特定膜材料的透过性能,实现对水中的离子、分子和杂质分离的技术。
主要分为反渗透(简称RO)、纳滤(简称NF)、微孔过滤(简称MF)、超滤(简称 UF)和电渗析(简称 ED)、渗透蒸发(简称PV)、液膜分离(简称LM)等。与传统的分离过程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越性。它们的区分是根据膜层所能截留的最小粒子尺寸或分子量大小。以膜的额定孔径范围作为区分标准时,则微孔膜(MF)的额定孔径范围为 0.02~10 μm;超滤膜(UF)为0.001~0.02 μm;反渗透膜(RO)为 0.0001~0.001 μm。
2.膜技术状态
(1)反渗透膜(Reverse Osmosis Membrane,RO),中文意思是逆渗透或者反渗透。一般水的流动方式是由低浓度流向高浓度,水一旦加压后,将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亦即所谓反渗透原理:由于RO膜的孔径是头发丝的一百万分之五(0.0001 μm),一般肉眼无法看到,细菌、病毒是它的5000倍,因此,只有水分子及部分有益人体的矿物离子能够通过,其他杂质及重金属均由废水管排出。
最早应用于海水淡化,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海水淡化市场后发展十分迅速,RO用膜和组件已相当成熟,组件脱盐率高达99.8%以上。近年来,应用RO反渗透膜海水淡化的本体能耗在3 kW·h/m3以下,成为从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RO还广泛用于苦咸水淡化以及纯水和超纯水的制备,成为经济的制备工艺过程。纯水和超纯水的制备在电子、电力、化工、石化、医药、饮料、食品、冶金等各行业广泛采用;苦咸水淡化在西部大开发中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同时RO反渗透技术已应用于电镀、矿山、放射、垃圾渗滤液等废水的浓缩处理,以及水回用或达标排放等。
(2)超滤膜(Ultra Filtration Membrane,UF)。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0.001~0.02 μm的微孔过滤膜。采用超滤膜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过滤方法为超滤膜过滤。超滤膜大多由醋酯纤维或与其性能类似的高分子材料制得。最适于处理溶液中溶质的分离和增浓,也常用于其他分离技术难以完成的胶状悬浮液的分离,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超滤膜的制膜技术,即获得预期尺寸和窄分布微孔的技术是极其重要的。孔的控制因素较多,如根据制膜时溶液的种类和浓度、蒸发及凝聚条件等不同可得到不同孔径及孔径分布的超滤膜。超滤膜一般为高分子分离膜,用作超滤膜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有纤维素衍生物、聚砜、聚丙烯腈、聚酰胺及聚碳酸酯等。超滤膜可被做成平面膜、卷式膜、管式膜或中空纤维膜等形式,广泛用于如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环境工程等。
(3)纳滤膜(Nano Filtration Membrane,NF)。纳滤(简称NF)介于反渗透和超滤膜之间,是近10年发展较快的一项膜技术,其推动力仍是水压。纳滤膜的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开发目的是用膜法代替常规的石灰法和离子交换法的软化过程,所以纳滤膜早期也被称为软化膜。目前国际上的纳滤膜多半是聚酰胺复合膜,切割分子量100~1000。主要用于去除直径为1 nm左右的溶质粒子,对NaCl脱除率在80%左右。RO膜几乎对所有的溶质都有较高的脱除率,但NF膜只对特定的溶质(如MgSO4)具有高脱除率。NF膜的最大特征是膜本体带有电荷,这使它在很低操作压力下(0.5 MPa)仍具有较高的脱盐率。
纳滤可应用在石油平台的废水处理,石油平台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废水排出船外,石油送至岸上。要求排放水的有机物(TOC)含量必须<48 mg/kg。许多海岸平台采用重力沉降器、除沫器、气浮等设备分离油和水。这些设备根据相分离原理实现分离。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原水中溶解有机物含量过高,很难降低到允许的限度。
废水中的低分子量羧酸主要是由水溶性有机物构成。它不溶于二氯二氟甲烷(氟利昂),骨架上具有4个更大碳原子的羧酸溶于氟利昂。但具有4个更大碳原子的羧酸不溶于水。因而,所选择的膜应能去除C5~C10范围内的羧酸,以及去除其他水溶性有机物。C.Bartels采用直径76 cm、循环式纳滤装置,在平台温度30~40℃、料液速率1.1 m/min、压力1.3 MPa条件下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由于C4和更大碳原子的羧酸溶于氟利昂,因此选用己酸作为模拟有机物。废水中加入40 000 mg/kg的NaCl模拟盐含量的影响。对这种模拟液膜的性能较差。但当pH试液从初始3.3增高时,膜的选择性和通量增加。pH=7时,膜的脱除率约60%,膜A的通量为151.4 L/d,膜B的通量为10 210 L/d。
(4)微滤膜(Millipore Filtration Membrane,MF)。属于精密过滤,其基本原理是筛孔分离过程。微滤膜的材料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聚合物有醋酸纤维素、聚丙稀、聚碳酸酯、聚砜、聚酰胺等。无机膜材料有陶瓷和金属等。鉴于微孔滤膜的分离特征,微孔滤膜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从气相和液相中截留微粒、细菌以及其他污染物,以达到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能截留0.1~1 μm的颗粒。微滤膜允许大分子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但会截留住悬浮物、细菌及大分子量胶体等物质。微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为0.07~0.7 MPa。
(5)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技术。MBR是膜分离技术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一般中水处理工艺出水中的病菌、病毒数量多,水质不稳定,消毒剂用量大。在生物反应器内放置0.02 μm的微/超滤膜,可过滤截留全部胶体污染物质与细菌、大部分病毒,并通过活性污泥消化分解污染物质,膜产水优质稳定,只需较少的消毒剂用量就能消灭剩余的病毒:如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将显著减轻残余消毒剂对生物处理系统的破坏作用。优越的处理性能使MBR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要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扩大市场份额,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提升膜材料和膜组件性能。进一步开发寿命长、强度好、抗污染、价格低的膜材料,对膜组件的研究应朝着处理能力大、能耗低的方向发展。膜污染及其控制策略。利用分子生物学、显微可视化方法等深入研究膜污染机理,探索更为有效、简便的方法以控制和减缓膜污染的发生与发展。
MBR的经济性。与传统工艺相比,MBR费用仍偏高,需进一步降低其能耗以增强MBR的竞争力,因此需加强对MBR经济性的研究(如能耗、清洗费用、劳动力成本等)。扩大MBR的处理规模和应用领域,尤其是对高浓度污水和难降解废水的处理,解决MBR用于大规模工程项目中出现的新问题。
膜组件的更换与标准化。除新建项目外,已有MBR污水处理项目中膜组件的更换,将进一步拉动MBR市场的发展。以每年的市场增长率为10%(新建项目)、膜组件的平均使用寿命为5年计,膜组件的更换最终将占到每年膜销售量的40%。为进一步降低膜的成本费用,提高MBR工艺的经济性和竞争力,有必要对MBR的膜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
(6)连续膜过滤(Continuous Membrane Filtration,CMF)技术。连续膜过滤(CMF)深度水处理系统是为中水回用设计,CMF技术采用独特结构的中空纤维膜元件和气水双洗工艺。城市污水与一般有机工业废水经二级生化处理后,再经CMF技术可去除细菌、微生物和悬浮物等杂质,净化后的水清澈透明。CMF中水工艺设备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处理水量大小进行组合;系统自动化控制程度高,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运行费用。以日处理回用10 000 m3二级生化出水为例,总投资成本为200~400元/(m3/日)、运行费用为0.35~0.55元/m3、年节省费用(按水价2.8元/m3)为50万元左右、静态投资回收期<1年。CMF中水工艺设备的膜过滤通量大,系统抗污染性能强。适用于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的再生回用,同时也可用于地表水、工业冷却水过滤作中水用途。适宜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直接生产。
二、膜材料
膜材料作为膜分离技术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早的分离膜材料是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近年来,各种高性能纤维素及高分子有机聚合物膜材料的开发层出不穷,并出现了新型的陶瓷、多孔玻璃、氧化铝等无机膜材料和有机-无机混合膜材料。为了更好地发挥膜技术的优势,分离膜材料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1.新型膜材料
(1)金属膜。国外新研制的金属膜采用不对称结构,以粗金属粉末作支撑材料,以同种合金的细粉末喷涂作有效滤层(厚度<200 μm),其孔径分布集中在 1~2 μm,属微滤(MF)范围,颗粒物难以进入滤膜内部堵塞滤道而滞留在膜表面,形成表面过滤。与传统多孔烧结金属滤材相比,不对称金属膜滤通量高3~4倍,压降较小,反冲洗周期长达6~8个月且反冲效果较好。
(2)有机-无机混合膜。制造有机-无机混合膜,使之兼具有机膜及无机膜的长处。无机矿物颗粒(如二氧化锆)掺入有机多孔聚合物(如聚丙烯腈)网状结构中形成的有机-无机矿物膜,具有机膜的柔韧性及无机膜的抗压性能、表面特性,可显著提高表面孔隙率及通量。填料类型、粒径、比表面积对膜性能均有影响。
(3)新型有机膜。大连理工大学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含二氮杂萘铜结构类双酚单体(DHPZ),该单体具有芳环杂非共平面扭曲结构,由其合成的含二氮杂萘铜结构的聚芳醚铜(PPEK)和聚芳醚砜(PPES)具有耐高温、可溶解的综合性能。
2.膜材料的改性
纤维素是最早应用的膜材料,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分离膜材料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制膜工艺简单、成膜性能良好、成膜后选择性高、亲水性好、透水量大、机械强度高、孔径分布窄和使用寿命长等突出优点。但是这类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如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乙酸纤维素膜(CA)存在pH适用范围小、不耐高温、不耐微生物腐蚀、易生物降解、抗化学腐蚀性差、易被酸碱水解、抗压实性差、易被压密等缺点。为了充分发挥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膜材料的优点,克服其缺点,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并开发出一些新型的高分子膜材料。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采用耐热性、耐化学稳定性、耐细菌侵蚀和较好机械强度的特种工程高分子材料作为膜材料,克服了用纤维素类材料所制膜易被细菌侵蚀、不适合酸碱清洗液洗、不耐高温和机械强度较差等弱点。先后出现了聚砜(PSF)、聚丙烯腈(PAN)、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酮(PEK)、聚醚砜(PES)等多种特种工程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的出现使得膜的品种和应用范围大大增加。有机膜虽然耐高温、耐酸碱、耐细菌腐蚀,但制出的膜针孔很多,不易制出截留分子量小、透水速度高的膜产品,且由于特种工程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强的疏水性,用这些材料制成的膜表面亲水性差,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被分离物质在疏水表面产生吸附等原因,易造成膜污染,其后果是带来膜通量明显下降、膜使用寿命缩短、生产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膜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阻碍。因此,若要保持特种工程高分子材料耐热性、耐化学稳定性、耐细菌侵蚀和较高的机械强度等优点,又要克服其疏水、易造成膜污染的缺点,就必须对膜材料进行改性。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亲水改性主要有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种方法,化学改性可以通过膜材料化学改性和膜表面化学改性来实现;物理改性即高分子膜材料的物理共混,也可以改善膜材料的亲水性能。膜的改性,增大膜的透水量,尤其是在膜表面引入亲水性基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膜的亲水性,则膜的透水量变大,但亲水性过高后,膜不仅易溶解,而且会失去机械强度。因此,巧妙地平衡膜的亲水性和疏水性是制作膜的关键。近年来研究的高分子膜的改性方法有等离子体改性法、表面活性剂改性法、紫外辐照法、高分子合金法和表面化学反应法等。
(1)等离子体法。等离子体改性的原理是利用离子体中富集的各种活性粒子,如离子、电子、自由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等轰击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使表面形成活性自由基,利用活性自由基引发功能性单体使之在表面聚合或接枝到表面。利用等离子体处理疏水性较强的膜材料,可以提高膜表面的能量,同时也可方便地使膜表面带上羰基、羟基等极性基团,以增强膜表面的极性而对材料本体损伤较小。与其他改性方法相比,等离子体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能够产生活性成分,从而可快速、高效地引发通常条件下不能或难以实现的物理化学变化;能赋予改性层表面各种优异性能;改性层的厚度极薄(几纳米到数百纳米);基体的整体性质不变;不产生大量副产品和废料,无环境污染等。邢丹敏用氧等离子体照射改性聚氯乙烯(PVC)超滤膜,PVC经过等离子体处理以后,膜表面生成的含氧基团主要是-COOH-及含羰基化合物(-COO-),表面接触角明显减小,入射功率为30 W,处理时间为115 min,预抽气压为1133 Pa,工作气压为26 166 Pa时,膜的截留特性保持不变,纯水通量可增加10倍。
(2)表面活性剂法。表面活性剂在膜表面的吸附改性,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极性或亲媒性显著不同的官能团在溶液与膜的界面上形成选择性定向吸附,使界面的状态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从而达到改性目的。表面活性剂具有带电特性,不仅可提供亲水性的膜表面,而且表面活性剂在膜表面的吸附会增大膜的初始通量,同时降低使用过程中通量的衰减和蛋白质在膜表面的吸附。陆晓峰等人在研究中分别选用了非离子型、阴离子型和两性离子的表面活性剂对聚砜超滤膜进行改性,结果表明;用表面活性剂对膜改性后,膜亲水性增强,通量都比未改性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采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改性效果优劣顺序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但也发现随过滤时间的延长,表面活性剂逐渐脱落,通量下降。
(3)紫外辐照法。辐照激发是在辐射能的作用下使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分子键断裂,产生一些亲水性基团,如羰基、乙烯基等。这些亲水性基团的增加使膜表面的亲水性基团增多,通量增多,但截留率和膜强度略有下降。辐照接枝聚合反应是通过γ射线、电子束、紫外线等高能辐射使聚合物分子链产生自由基,再通过接枝聚合反应的方法在膜表面得到亲水性基团,对制备亲水性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陆晓峰等将PVDF干膜经Co260γ源辐照,在PVDF分子链上产生自由基,苯乙烯基单体与之聚合接枝到PVDF膜上,形成一定长度的支链,再经磺化反应,将苯乙烯基转化成具有磺酸基团的苯环。试验表明,提高辐照剂量、延长接枝反应时间,可提高接枝率。适当提高磺化反应温度和延长磺化反应时间,可增加膜的交换容量。改性后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截留率提高,污染程度下降,亲水性增强。
(4)高分子合金法。高分子合金材料由多种高分子混合而成,通过共混改性,形成一种新的高分子多成分系统材料,不仅可保留原有材料的优良性能,还可克服原有材料的各自缺陷,并产生原有材料所没有的优异性能。改性后的聚砜/聚丙烯酰胺合金膜具有良好的耐溶剂性能和耐压性能,适用于非水体系的分离,小试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渗透通量和截留效果。在PVC分子上导入亲水基团,对PVC材料进行物理改性,即PVC材料合金化,方法简单易行,调节幅度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不锈钢金属纤维烧结毡作基材,对一定浓度的PVA进行缩醛改性,制备的金属-改性PVA亲水分相膜,用其处理含油乳化废水,具有操作压力小、处理量大和除油效果好等优点。
(5)表面化学反应法。表面化学反应是在膜的表面引入另一种基团,在表面反应的作用下改变膜的缺点。如表面磺化反应是通过引入具有负电荷的SO3-来改变膜的亲水性。目前,在膜改性中磺化反应是应用最多的,如磺化聚砜、磺化聚醚砜、磺化聚苯醚等。用磺化材料制得的膜亲水性好,且抗污染性能有所提高。
(6)其他改性方法。还有其他的一些膜材料改性方法,如添加剂改性,添加剂使膜表面结构永久性改变,并使膜亲水性增强,不易污损。这种膜的通量高、液体相容性好,稳定性比市场上其他膜高4倍以上,不需经常清洗,特别适于原水预处理以减少用氯量,对病毒的去除率达到70%~78%以上,对细菌的去除率更高。
英国Kalsep公司在聚醚砜中加入低沾污添加剂化学改性制得一种广适性低沾污膜,生产的Kalmen系列低沾污改性聚醚砜膜及成套设施已投放市场。也可用其他聚合物作添加剂,形成亲水性水平不同的膜,如水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添加剂能使聚砜膜具有亲水特性。此外,还可以在辐照改性中引入其他物质,如Stevens等人将水解明胶经紫外光照射固定到聚砜膜表面所得到的新膜,其通量及抗污损能力亦显著提高。
三、国内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上市公司
膜材料板块的上市公司包括裕兴股份(300305)、康得新(002450)、沧州明珠(002108)、东材科技(601208)、碧水源(300070)、万邦达、中电环保、维尔利、巴安水务、津膜科技等。其中,从事膜生产的企业主要是碧水源(MBR抗污染膜)、津膜科技(深度处理、及海水淡化),此外,还有南方汇通下属的时代沃顿公司(苦咸水淡化)。
涉及的膜材料领域包括: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应用于海水淡化等;高通量纳滤膜材料,应用于地下水制备饮用水等;MBR专用膜材料,应用于大型市政污水处理等)。面向过程工业的特种分离膜材料:高性能陶瓷膜及膜反应器,应用于工业高精度分离等;气体分离膜材料,应用于开发高纯气体等;气体净化膜材料,应用于高温气体净化等;渗透汽化膜材料,应用于溶剂分离等。离子交换膜材料:全氟离子交换膜,应用于氯碱行业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膜材料,应用于燃料电池等;双极膜和扩散渗析膜,应用于废酸碱处理等。
1.碧水源(300070)
碧水源成立于 2001年 7月,并于2010年4月在创业板上市,是至今创业板募集资金最多的企业,公司依托自身先进的膜生物技术,为客户提供污水处理和和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并拥有较强的品牌与资金实力,在自主创新与业务发展走在国际同行业前列,成为我国环保新型产业的龙头企业。
公司从事的主营业务是作为MBR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客户一揽子提供应用MBR技术建造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主要业务领域是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同时还承担新农村建设及水源保护区水环境治理等业务。
公司经过多年不断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已在国际公认的MBRR工艺技术、膜组器设备技术和膜材料制造技术3大关键领域,全面拥有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并成功地投入了商业化应用,关键性的核心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与清华大学等合作研发的"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新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公司研发的污水资源化膜生物反应器(MBRU)荣获“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证书”;MBR-120型成套膜组器和节能降耗大型膜生物反应器组器,先后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公司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核心设备产业化研发荣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证书”;公司承建的北京密云再生水厂工程荣获“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为促进公司业务发展,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加,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相应提高。
在研发与自主创新方面,公司在超/微滤膜制造技术、新一代节能降耗、新型膜组组器设备技术、MBR与 CMF应用工艺技术等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开发领域进一步取得进展,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开始利用自身的技术进入工业污水领域,形成了综合技术实力。另外,公司作为牵头人承担了国家水专项、863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成功实现了公司研发方向与国家科研规划的完全融合;在膜材料生产方面展,公司在北京怀柔基地继续扩大产能、在昆明开建新的基地,并在无锡与日本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成立合资企业生产膜材料,以满足公司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目前已成成为全球最大的超/微滤膜制造商之一,并实现了用膜的完全自给;同时,公司在管理、品牌、人力资源等领域均取得进展,公司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员工数量大幅增加,公司品牌已成为行业内的著名品牌。
碧水源承建工程中的自产膜均来自北京碧水源膜科技公司,年产能合计230万平米。公司承建的污水一体化处理工程,已实现膜材料的完全自给。湖南碧水源(100万平米)、无锡丽阳(超滤膜100万平米)、内蒙古东源水务(超微滤膜100万平米)公司先后成立,均设计建设膜生产线。
2.津膜科技(300334)
2012年07月05日上市,从事超,微滤膜及膜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以此为基础向客户提,供专业膜法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技术方案设计,工艺设计与实施,膜单元装备集成及系统集成,运营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等.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膜法水处理相关设备制造的企业之一,津膜科技在技术储备、不同类型项目经验上较为丰富。
公司膜法水处理业务范围已从污水处理及回用(市政污水处理及回用、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逐步扩展到给水净化、海水淡化领域和少量工业特种分离领域。公司为国内膜法水处理领先企业。目前公司拥有溶液法中空纤维膜年产能百万平方米。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拥有完整的膜制造和膜应用技术体系,包括:系列化的配方技术和纺丝技术(溶液纺丝、熔融纺丝、涂覆纺丝)、系列化的膜应用技术(CMF、SMF、MBR、TWF)以及上述工艺技术的耦合技术。藉此,公司膜法水处理已在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市政/工业给水净化、海水淡化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与领先的市场份额,如公司的已建和在建市政污水处理规模每日40万吨、市政给水净化规模每日11万吨,分别约占国内膜法水处理总规模的21%、10%。
膜法水处理资源化技术出众,应用前景广阔。随着污水排放与给水水质标准的日益提高,膜法水资源化技术因具有处理过程自动化、出水水质高且稳定性好等特点,逐渐成为水资源化主流技术之一。目前全球膜组件、膜工程的市场规模约达110亿美元、400亿美元,国内膜组件及膜工程市场规模约达320亿元。在近期我国明确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2030年水资源管理主要目标推动下,预计我国膜市场年均增长25%~30%。
公司建设年产135万平方米复合热致相分离法高性能PVDF中空纤维膜产业化、日处理量135万吨的海水淡化预处理膜及成套装备产业化、技术研发中心及营销网络建设等项目。
截至目前,津膜科技已投产的膜生产线年产能为110万平米,生产的膜同时用于工程项目自用及外销。公司在建产能包括复合热致相分离法高性能PVDF中空纤维膜生产线(135万平米)、溶液法中空纤维膜生产线(180万平米),目前产品已出口销售。同时,公司在积极研发海水淡化相关反渗透膜等。
3.南方汇通(000920)
旗下公司贵阳沃顿申报的抗污染符合反渗透膜及组件产业化项目,成为2011年全国16个获得中央资金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项目之一,抗污染反渗透膜及组件产业化项目,是在863计划课题成果基础上链接的产业化项目,项目的实施将推进国产反渗透膜市场占有率及拓展环保应用领域等方面的步伐。
北京时代沃顿科技公司(占42%)及其控股子公司贵阳时代沃顿科技公司(占95%)主营复合反渗透膜生产,其膜元件产品可用于海水淡化等水处理工程。北京时代沃顿由公司与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共同组建,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复合反渗透膜生产厂商。目前拥有反渗透膜产能300万平米,年产量超280万平米。占据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市场4%~5%份额,占全国国内企业供给量的50%。
北京时代沃顿公司全套引进美国复合膜大规模生产线和工业化工艺技术,通过全面对膜生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提高和创新,使得时代汇通直接进入反渗透膜生产的相当高的技术层次。公司旗下的VONTRON反渗透膜产品已通过美国NSF认证,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饮用水纯化,污水净化,浓缩提纯等领域,并远销海外。2012年9月4日,科技部,发改委发布《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控股子公司贵阳沃顿所生产的复合反渗透膜为膜法海水淡化的关键核心部件之一,《规划》的实施可能对贵阳沃顿的外部市场环境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