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5-04-10冯曦元
摘 要: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教材脱离实际、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老旧、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如修订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扩展课后阅读等。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2-0104-03
收稿日期: 2014-12-29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规划办课题(13NDFC004YB)
作者简介: 冯曦元(1989—),女,内蒙古赤峰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The Main Problems in Teaching “Principles of Economics”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FENG Xi-yu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faces many problems, which include that textbooks are divorced from reality, teaching mean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limited, teaching methods are out of date and teaders’ poor knowledge reserv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 cance to implement reform, ranging from textbook selection, teaching methods to after-class expansion.
Key words:“Principles of Economics”;textbook selection;teaching methods;after-class expansion
经济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包含多个分支,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及政治经济学等。其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基础课,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基础。然而,在我国高校中,目前“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经济学原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择“缺地气”
目前国内“经济学原理”课程使用的教材有两类: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国外教材主要从美国引进,其优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有较多的案例。缺点是其中案例多数为以美国为主,对国内学生来说距离遥远,由于国情不同,所以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1]另外一类为国内教材,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阐述理论时较多地使用数理逻辑方法,枯燥乏味并且难以理解。
(二)教学手段“形式化”
国内的大多院校都已普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目的在于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把知识点制作成PPT,上课照本宣科,课堂非常枯燥乏味,很少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来解释实际经济现象,不注重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少创意”
当前“经济学原理”的教育方法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科学性的创意互动,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中国古代教育中极其强调教师的讲授,这是因为在当时学生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知识,需要教师来传授知识。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在网络上就可以观看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笔者认为这时课堂的重心应从教师转向学生,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相关知识“缺储备”
与国外的课程安排相比,每门课程都有“阅读链接(书目)”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和学习,以拓展知识面。但目前国内尚未普及这一做法,学生仅仅局限于一本书、一门课。西方经济学导师凯恩斯认为要真正学好经济学这门课,就必须具有种种才能的结合,包括数学、历史、政治及哲学等。笔者也十分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教师应把筛选后认为有阅读价值的教材推荐给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其知识面。
(五)考核方式“单一化”
当前“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考核还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即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其中以期末考试为主。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期末都不得不死记硬背相关理论与原理。课程结束时学生仅仅孤立地知道了“经济学原理”的各种理论,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而且逻辑思维越来越僵化。 [2]
二、提高“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无法真正地领学生“入门”,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第一道门,教材选择不当会使学生学习期望受到影响。Carla Rampichini认为,学生的学习期望对教学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材要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选择与调整。 [3]
目前,笔者使用的教材是曼昆的中文版《经济学原理》,此教材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合本科生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但此教材也有缺陷,例如案例多以美国为例,且有个别中文翻译不是很通顺等,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4]
另外,根据学生更注重实践应用这一实际,笔者筹划编写一本适合本校学生层次,符合学生学习期望的“经济学原理”教材。此教材将打破传统教科书先讲理论后练习的模式,采用以案例学习知识的模式来编写。首先,通过案例发现知识、原理,然后有针对性进行讲解,最后应用于综合性案例,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或时政热点学习知识,真正领学生“入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1.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而是强调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让师生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每位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参与式教学法将课堂讲授时间缩短,增加形式灵活多样的分组活动。举一个较成熟的国外教学方法。目前英国采用的主要是分组做presentation活动,笔者在“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学生自主分组,经过小组讨论合作,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并用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利用presentation 展示小组成果,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挖掘发生在“身边的经济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事实证明,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的合作、协调及语言能力是有极大提升的。
2.反转课堂教学模式
反转课堂(flipped class)教学模式是从2011年起,在美国学校里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6]这种教学模式与在线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并不是视频取代教师,让学生孤立地学习。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自主观看视频讲解,把握学习节奏,自主思考,最终要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解惑”的作用。
3.案例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知识应用于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7]这种教学方法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校“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但通过实践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对教师选择的案例并不感兴趣,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对此,笔者对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进行改进,推行由学生自主推荐案例,教师在学生推荐中选择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如果某位学生推荐的案例被选中,则有相应的平时成绩奖励,以此调动学生推荐案例的积极性,提高推荐案例的质量。
(三)完善考评方式
为了推进上文中提出的课堂新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目前主要还是要依靠考评方式的改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课堂参与课后任务作为考评重点。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如果没有这种激励,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鸦雀无声的情况。考核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不得不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有利于逐渐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使学生逐渐抛弃了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
在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技学院,已有教师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新式考核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不再死气沉沉、昏昏欲睡,下课后也能主动思考并扩充知识。通过完善考评方式,新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而非“填鸭式”地传授知识。目前只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发展学生思维的传统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全面地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要使课堂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避免逻辑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