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简宜古雅”设计思想简论-以文震亨《长物志》为例
2015-04-10张晓春
摘 要: 《长物志》全面而系统地记载并论述了明朝工艺美术史料和文人“尚简、求宜、崇古、倡雅”的设计思想,这一设计思想与中国古代“自然淡泊”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崇尚自然质朴不仅是明代文人的一种审美取向,也是一种道德取向。从他们的艺术追求中可以看出其生活品味,体现出了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和淡泊明志的人格品质。关键词: 《长物志》;尚简;求宜;崇古;倡雅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2-0046-03
收稿日期: 2015-01-12
基金项目: 江苏开放大学2014年度校级项目(14SEW-Y-022)
作者简介: 张晓春(1968—),男,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On the Design Notion of “Simplicity, Suitability, Classicism and Elegance”of the Mi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Chang Wu Zhi by Wen Zhenheng
ZHANG Xiao-chun
(School of Art,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Chang Wu Zhi recorded and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arts and crafts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design notion of “simplicity, suitability, classicism and elegance”, which inherited and conformed to the ancient China philosophy of “nature and detachment”. The advocation of nature and simplicity was not only the aesthetic but also the moral orient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scholars. The scholars’artistic pursuit embodied their tastes of life, elegant aesthetics and characters detached from frame and wealth.
Key words: Chang Wu Zhi;simplicity;suitability;classicism;elegance
明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尤其是江浙一带更是富庶繁华。而就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社会奢靡之风也颇为盛行。不过,一些文人士大夫却能力避靡丽奢华之风,崇尚“自然、朴素、清淡”的审美思想,尤其是在设计领域,多将“简、宜、古、雅”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文震亨的巨著《长物志》就是明朝一些文人士大夫“清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明朝“简、宜、古、雅”设计思想的形成
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崇尚“简、宜、古、雅”的设计思想,是建立在追求朴素自然的生活哲理之上的,而这种自然朴素哲学观的起源,则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朝时期战乱频仍,文人士大夫对时局动乱、社会变迁、人生无常的社会现实无比苦恼,而道家老庄超然物外、虚无恬淡、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文人,并与之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于是文人士大夫纷纷以老庄的“玄学”来逃避现实,追求自然朴素的精神境界。六朝虽然动荡不安,但也少了统治阶级对人们思想上的禁锢,从而使自然哲学颇为兴盛,人们在思想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顺应天道,酷爱自然山水,在哲学和美学上突出体现浓重的自然主义和生态主义思想。“道生万物、人天同源是道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道家其他思想的理论基础。” [1]道家哲学把“道”看作世界的本源,认为“道”出于自然。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并不是自然界里的具体事物,而是强调顺应本性,不强作妄为。道家认为,由于统摄万物之“道”的特性是朴实自然的,故人们必须顺应和持守这种纯朴的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主要表现为一种行为原则,它强调对于自然性和客观规律的遵从和顺应,表现在实际运用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拜和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儒、释等各学派在哲学上也都附和承继自然朴素的哲学观,把“自然看成是一个和人类密不可分的超级生命体,人类是自然万物中最灵秀、最尊贵者,其贵在于善思能辨,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人类的伟大和尊贵不是表现为对天地万物、对自然界的征服,而是在于人类能自觉地为整个大自然着想,善于事天、补天,和大自然共发展、共存亡” [2]。因此,崇尚自然、朴素清淡的生活思想逐渐成为很多中国文人士大夫终身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自然哲学的发展,为其他文化的勃兴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钟情于自然山水之后,山水诗和山水画也逐渐发展起来,至唐朝达到高潮。如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吸收了禅学观点,进一步发展了文人诗画,中国的士大夫文化自此开始繁荣。到宋朝,以苏东坡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倡导并开启了文人画创作,确立了士大夫的文化地位,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文人士大夫由对文人画的审美追求进而扩大到园林建造、居室装饰、器具美学等领域,渐渐形成了包括诗文、书画、收藏、鉴定、器玩、品酒、琴艺、弈棋、香茗、游历等完整的士大夫文化体系。由于士大夫阶层相对比较富裕,其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也促进了设计艺术的发展。如前所述,一些士大夫文人承继了自魏晋以来所形成的朴素自然的哲学和审美思想,因此在艺术设计上崇尚清雅脱俗的自然之性,主张无雕饰的朴素美,因而“简、宜、古、雅”在明朝便成为一种主流的设计思想。
二、《长物志》中“简、宜、古、雅”设计思想的体现
“简、宜、古、雅”的设计思想在明朝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如《长物志》《考槃余事》《燕闲清赏笺》等,其中以文震亨的《长物志》为代表。《长物志》全书共12卷,分别是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全书言简意赅,记载并论述了明朝的工艺美术史料及以文人为引领的设计思想,该书已成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类著作的典范。纵览全书,“简、宜、古、雅”四个字反复提及,其鲜明的设计特点和设计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一)尚简
文震亨《长物志》对“简”的追求体现在居室设计、家具设计、器物设计和颜色运用等几个方面。在居室设计上,《长物志》写道:“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 [3]347记载的是元朝著名画家倪瓒的居所设在崇山茂林中,室内只设一几一榻,虽然简约,却能让人感觉到神清气爽的山居风范。这种崇尚简约的居室设计理念与文人士大夫清居的审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在家具设计中,从家具的整体造型到质地和色泽,处处可见简约之风。其造型之优美、线条之流畅、结构之科学、制作之精良、色泽之简朴,已将明式家具推上了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巅峰。沈春泽在《长物志》的序言中写道:“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3]11强调将“精便” “简朴” “自然”作为家具设计的准则。从《长物志》中可以看出,文震亨反对家具的过分雕饰,“略雕云头、如意之类;不可雕龙凤花草诸俗式” [3]231。所以明式家具大都以素面为主,只在一些重要的地方略施雕镂进行装饰,以作为点睛之笔。在家具的颜色上,追求以木质本色为主,不上漆,“凡狭长混角诸俗式,俱不可用,漆者尤俗” [3]232。论坐具时又云:“金漆摺叠者,俗不堪用。” [3]237以之来突出简朴自然、庄重秀丽的天然木材纹理,突出“简约”的风格。在器物设计上,也以简朴为形式语言,追求无文(纹),即花纹装饰尽量简化,做到朴实无华。在颜色上则崇尚色纯为美,如论玛瑙:“另有纯红纯绿者,亦可爱玩。” [3]116论茶炉:“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炉,及纯素者,有铜铸如鼎彝者,皆可用。” [3]417论大理石:“白若玉、黑若墨为贵。白微带青,黑微带灰者,皆下品。” [3]117色纯代表了纯性、纯洁、完美,文人士大夫借以自喻。
(二)求宜
明朝文士承袭了六朝以来的“清居”之风,因而在居室方面多追求“适宜”。在居室的选址上,《长物志》强调:“位置之法,繁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 [3]347要求不管是高楼还是幽居,其空间布局,必有繁有简,寒暑各异,互相适宜,协调有致。又道:“随方制象,各有所宜。” [3]37即居所要根据不同类别和应用功能来决定样式,并各有其适宜的营造方式,要结合周围环境特点,灵活建造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由于四季气候不同,居室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家具和器物的陈设也应该相应调整,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生态雅趣的清居环境。“小室内几榻均不宜多置,但取古制狭边书几一,置于中,上设笔砚、香盒、熏炉之属,俱小而雅。别设石小几一,以置茗瓯茶具;小榻一,以供偃卧趺坐。” [3]353其室内陈设要求简而宜,既有坐卧诵读的功能,又符合清高的文人气质。室内几和榻的设置要求有适宜的尺度:“榻座高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长七尺有奇,横三尺五寸。周设木格,中贯湘竹,下座不虚,三面靠背,后背与两傍等,此榻之定式也。” [3]226可见榻座等家具的功能与制式非常细致,其尺寸又符合人体工程学,美观而实用,从而构成了适宜生活的室内空间。而居室周围的花木绿化,要求“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 [3]41。各种花木的搭配讲究四季交替,植物的品种式样、位置颜色都要因地而异,其种植和选配要和居所成为一个相互“适宜”的有机整体,以起到自然协调、赏心悦目的作用。
(三)崇古
在明朝的文士看来,“古”代表着文化的沉淀和厚重的内涵,而要体现士大夫自然朴素的格调品位和高尚情操,遵循古制、提倡古风、追崇古物是必不可少的。《长物志》对“古”的论述颇多,要求居所总体上“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 [3]37。“驰道广庭,以武康石皮砌者最华整。花间岸侧,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斜砌者,雨久生苔,自然古色。” [3]34就家具而言,几榻“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今人制作徒取雕绘文饰,以悦俗眼,而古制荡然,令人慨叹实深” [3]225。天然几则“以阔大为贵,飞角处不可太尖,须平圆,乃古式” [3]231。同时,榻“有古断纹者,有元螺钿者,其制自然古雅” [3]226。书桌要“中心取阔大,四周镶边,阔仅半寸许,足稍矮而细,则其制自古” [3]232。方桌则“旧漆者最佳,须取极方大古朴” [3]233。凳子可“用狭边镶者为雅;以川柏为心,以乌木镶之,最古” [3]236。书橱“须可容万卷,愈阔愈古” [3]238。
文震亨对古色古香、自然古雅的器物更是推崇备至。“曾见古铜剑,青绿四裹者,蓄之,亦可爱玩” [3]310。古琴则要“历年既久,漆光退尽……黯如乌木” [3]296。镜子须“黑漆古、光背质厚无文者为上” [3]274。即便手中把玩的如意,亦认为“上有金银错,或隐或见,古色蒙然者,最佳” [3]279。文震亨对花木水石也要求必须古味十足,“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3]102。“梅生山中,有苔藓者,移置药栏,最古” [3]41。
凡此种种,都突出说明了文震亨对简约古朴、清新脱俗精神气质和品格的执著追求。无疑,崇尚质朴无华不仅是明朝文人的审美取向,也是他们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集中表现。
(四)倡雅
如上所述,文震亨讲究“雅居”,要求居住环境清雅,室内所陈器物清雅,整体上都要有一种高雅脱俗的风致。“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 [3]18“小斋之前,叠一小山,最为清雅。” [3]112可见明代文人居住的首选之地在自然山水之间,尤其是修竹茂林、怪石玲珑、不染尘世的幽静之地,更符合文人清居的心境。卧室要求“精洁雅素,一涉绚丽,便如闺阁中,非幽人眠云梦月所宜矣” [3]354。室内的灯也须“以四方如屏,中穿花鸟,清雅如画者为佳” [3]272。对于家具陈设,除了造型要简练厚重外,还要求有素雅的天然之色,不可在家具上髹漆,只须以打磨上蜡来追求材质的天然之美,“若红漆狭小三角诸式,俱不可用” [3]240。论瓷器,亦以淡青等素雅之色为上,青瓷如青玉一般,文震亨论曰:“官、哥、汝窑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 [3]317而“成化五彩葡萄杯及纯白薄如玻璃者,今皆极贵,实不甚雅” [3]318。色彩过丽或过分玲珑者,反而不雅。《长物志》对衣着也以“娴雅”为范,“居城市有儒者之风,入山林有隐逸气象”,而不必“染五采,饰文缋……侈靡斗丽” [3]324。其素雅的着装与明代士人典雅的风范相得益彰。总之,从纯朴天然的居住环境到素雅淡泊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强调要有一种品位高雅、清新脱俗的清雅之风。
明朝文人“简、宜、古、雅”的设计思想与中国古代“自然淡泊”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崇尚质朴天然、典雅无华,这不仅是一种审美取向,也是一种道德取向。从他们的生活品味和艺术追求中,可以看出其高雅脱俗的审美趣味和人格品质。因此,《长物志》全面而系统地记载和论述了明朝工艺美术史料和“简、宜、古、雅”的设计思想,反映了明朝文人士大夫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情操和人生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