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哲学思维方法及其现实指导价值
2015-04-10蔡建波
蔡建波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严谨体系,它的核心层次是哲学世界观与思维方法,这是直接批判继承、改造和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而创立的,既包含着德国古典哲学思维的合理内核,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内容,可以为我们分析观察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根本的哲学思维指导。
一、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与客观思维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它首先需要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作出根本性的解答,这就包含一个哲学基本问题。1886年,恩格斯在其《费尔巴哈论》著作中,为了考察和说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性质,在哲学发展史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思维对存在、或者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即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别唯物和唯心两大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实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思维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世界是本原,决定人的思维。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世界是否有可知性、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观点,给我们提供的哲学思维方法是客观思维。客观思维其现实指导价值在于:要依据现实中事情固有的本来的面目,客观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思维方式。
在宏观上,树立客观思维我们就要做到:自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和规律,杜绝缺乏实地调查和科学论证、凭个人想当然或者良好愿望办事和拍脑袋决策。近几年来,我国有的地方在产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滞后的情况下,违背农民意愿硬赶农民上楼,结果村落被毁,农民生活无保障且成本升高,民怨沸腾。有的落后地方,仿照发达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也搞产业转型、建设园区,结果园区招不到合适项目、耕地长期撂荒。诸如此类,其实都是背离本地实际的主观主义瞎折腾。当前,我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际地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说明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还是落后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我们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也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落后就要艰苦奋斗,把发展作为根本,把问题导向作为工作突破口,才能使决策符合实际;落后更要艰苦朴素,杜绝挥霍民力财力做无用功的形式主义,杜绝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在微观上,树立客观思维我们就要做到:当客观条件制约、事在人不能为、个人需求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能客观理性平和地看问题,看得开想得通,及时调适心态。很多人追求地位、权力、财产、声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受客观条件限制、个人即使做出正当努力也达不到目的,也不要太任性。要客观地看问题: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如意的人,要在比较中感恩知足;大江东去、千古风流转头皆空,名利权情一样带不去。客观地看问题,挫折得失荣辱、不满足不平衡都会是小事一桩。
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与实践思维
马克思在继承和走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时候,看到费尔巴哈否认人的主体能动性、不懂人的实践在认识客观现实世界中的作用这个根本缺陷,提出了实践观点是划分新、旧唯物主义的界限,所以,实践观点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早提出的实践观点其主要内容是: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活动,要把事物首先当作实践的对象去理解;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检验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变革社会、改变世界的根本手段。[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给我们提供的哲学思维方法是实践思维。实践思维其现实指导价值在于:首先,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开拓精神,也就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大胆试验、敢于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真正依靠实践出真知、创真绩,克服四平八稳、明哲保身的做法。其次,我们要有真理定力,也就是要牢固坚持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认识判断,增强工作决策的自信和战略定力,克服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的做法。再次,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选择,也就是要坚持以实践结果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愿望要求为客观标准,来检验工作业绩和决策成败,及时修正决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决策和实践工作之所以引起民愤,就是因为这些决策和工作结果侵犯了群众利益。
三、生产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与生产力思维
人类的实践活动有多种多样形式,但首先的和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实际起点,是决定人类其他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理解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早提出生产劳动的观点,其主要内容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3]又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这就是说,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在于生产劳动(生产实践)。生产劳动观点的展开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生产力决定物质财富的创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决定物质财富如何分配和占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对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就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真正奥秘,具有根本突破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产劳动观点给我们提供的哲学思维方法是生产力思维。生产力思维其现实指导价值在于:分析我国社会现实问题,从根本物质基础来讲要着眼于生产力因素;解决我国社会所有现实问题,要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关键;一切路线方针政策要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标准。当前,我国社会在基本制度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但不是马克思所曾设想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后的更高级更完善的社会主义,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水平上,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是比资本主义生产力更先进更发达,而是正在实现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的历史任务;由于生产力整体落后,在人的生存发展上,我国社会还处在人对物的依赖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人的“物化”生存状态:绝大多数人首先追求的是物质利益、基本生存生活条件,有些人还在为温饱而挣扎;一些人认为能力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拥有财富金钱的能力价值上,由此出现了不择手段积累财富、显摆的土豪、张狂的富二代和虚荣的郭美美等;一些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金钱物质的交换关系,出现实用主义泛滥、权钱权色权权的频繁交易;一些人的道德情感也被物化了,为争夺金钱财产父子成仇、夫妻姐妹反目;等等。
怎样破除人对物的过度依赖,走向制度更高级更完善、生产力更先进更发达、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根本点就是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只要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和国内动乱,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应该改变。当一个社会或地区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社会福利和保障高度完善时,就会根本改变人对物的过度依赖状况。
四、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与主体思维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观点是对实践观点和生产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它确认了实践和历史的主体。1886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系统地提出了群众观点。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是受人们思想动机愿望支配的,也是受内在一般客观规律支配的,关键是怎样去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恩格斯指出:这就不能停留在研究人们的各种思想动机愿望上,必须研究“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而要研究人的思想动机愿望背后隐藏的动力,就要深入探究“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力”[5]。恩格斯在此实际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财富创造的主体,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的行动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社会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因此,只有研究推动广大群众行动起来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决定力量、历史创造者,这一观点就把几千年来盛行的英雄史观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本来面目,也具有突破意义,给我们提供的哲学思维方法是主体思维。主体思维其现实指导价值在于:我们要坚持和有效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以群众为根本的理念和立场,这也是十八大提出的“八个必须坚持”中排第一位的要求。
人民主体地位是指劳动群众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必须享有对国家社会最广泛最充分的管理权、监督权。当前,怎样坚持和有效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以群众为根本?一是要坚定人民主体地位的信念,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真正把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的亲人。信念和感情对行为具有根本性和先导性作用。有的干部做事情奉行长官意志,一意孤行,高高在上,对群众麻木冷漠,利用强权思维剥夺群众权利等,根本的就在于缺少人民主体地位信念、对群众没有感情。二是要发挥群众在发展中的“发动机”作用,真正使群众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要求真正实现由重物轻人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以群众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只有转变发展方式,使人民群众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三是要由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真正使群众成为社会利益享有的主人。人民群众是创造主体,也理所应当是社会利益享有主体。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平建设,解决群众迫切的民生问题,使群众有获得感,保证利益公平。特别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和实现群众民主权利。只有完善人民民主,使群众有知情参与权、制约监督权,才能确保人民主体地位和利益。
五、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发展思维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有什么规律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突出强调了实践活动的永恒发展规律。1886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他指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6]这个辩证发展观点是说: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都是无穷无尽发展的历史长河、永无终点,人类的社会也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给我们提供的哲学思维方法是发展思维。发展思维其现实指导价值在于:我们要自觉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封闭保守),骄傲自满、浅尝辄止(工作标准不高),盲从迷信、生搬硬套,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等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眼界宽度和思维境界的高度决定工作思路和出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哲学视角来看最根本原因,就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打破了“四种思维”:“两个凡是”的绝对化哲学思维,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左”倾政治思维,激发社会活力;对单一公有制神圣崇拜思维,繁荣多种所有制经济;忽视民生环境资源的片面和不持续发展思维,改善民生与生态。当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必须继续坚持这种发展思维。
六、科学价值观与价值评价思维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动机、愿望和目的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怎样才算是有价值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给我们提供的思维方法是价值评价思维。价值评价思维其现实指导价值在于: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坚持合乎“规律性”,就是要注意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作为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标准,这体现的是工作中的科学性;所谓坚持合乎“目的性”,就是要注意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实践活动的核心和目的,这体现的是工作中的人民性。尊重规律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前提。我们领导干部作决策、干工作,首先都要有一个工作目标,还要有一个检验和评价工作的标准。怎样来制定工作目标和评价标准?这也就需要依据价值评价思维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我们制定的工作目标,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价值取向的目标;我们制定的工作评价标准,应该是能客观衡量工作成绩和决策成败的标准。坚持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其落脚点是进一步把握两个标准: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一切实践活动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把维护和实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判断一切实践活动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价值评价思维实际上是生产力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凝聚概括和统一。
当前,在我们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轻视、误解、怀疑、拒斥马克思主义的现象,甚至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不信马列信鬼神”。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思维方法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和反映。因为这些客观规律的抽象层次高、涵盖面广、永恒存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永恒的说服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必然始终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与时俱进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改造社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武器,必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不断的变革力。当前,我们在学习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一定要注意饮水思源,做到叶落归根、把根留住,不能数典忘祖。我们应该不断“开辟未来”,但也要注意“不忘本来”、“不丢本来”。
[1][2][3][4][5][6][7]中共中央党校.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154.63-65.66.74.171-172.150.219.
[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www.news.cn.201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