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习的本质看高职的课堂教学改革

2015-04-10伍大勇四川文化产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技能本质技能

伍大勇(四川文化产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建设“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10多年来,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院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如何将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将高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质量,教学改革是关键。高职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必须立足于高职生学习的本质。教,是为学而教。正确地理解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别是正确理解高职学生学习的本质对指导高职的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的本质

(一)学习的定义

关于对事物本质的讨论,通常可采用下定义的方法。不过,古今中外,诸多学者由于所处历史条件不同或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等原因,对学习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习观,难以找到大家比较公认的学习定义。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列三类:

1、结果论

就是从学习活动的结果去给学习下定义。一些学者认为:学习就是改变,即个体的学习必须产生一定的结果(某种改变)才能被称为学习,没有改变就没有学习。结果论又有三种不同倾向:(1)行为论。强调学习活动主要是引起外部行为的改变,认为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的过程”;(2)认知论。强调学习活动主要是引起人们认知的改变,因此,倾向于从形成“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的角度来定义学习的本质;(3)调和论。一些学者在行为主义倾向和认知主义倾向的对立中加以调和,用“能力、情绪、态度以及其它行动的反应活动的变化”、“适应性的心理变化”来描述学习的结果。

2、过程论

就是从学习活动的操作过程去定义学习。着重强调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步骤和阶段。在我国古代,“学”与“习”两个字并不是并列在一起的,一般是分开使用。“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学”乃“仿效”也,即是获得知识。古代表达获取知识,提高认识的涵义时多用“学”字,主要指各种直接与间接经验之获得,有时还兼有思的涵义。“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意为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包含有复习、练习、实习之意,有时兼有行的意思。因此,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

3、活动论

活动论主要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来定义学习。部分学者认为,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它既包含活动的过程,也包含活动的结果,只是单纯强调“结果”或“过程”都是片面的。因此,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传递、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活动,它经历了从外部到内部的转化”。我国军队学者朱兆民提出:“学习是在师授、书授(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下,个体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

上述三类学习观,都有其合理的方面,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学习的本质。

(二)学习的本质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学习,笔者认为可从学习的外延和学习的内涵两方面来把握学习的本质。

1、学习的外延

从学习的外延来看,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认识学习。第一层,学习是泛指动物和人类的学习活动;第二层,学习是特指人类的学习,不包括其他动物的学习;第三层,学习是指在校学生的学习,包括各级各类在校学生;第四层,是指在校学生在幼教、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学段的学习。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一般是特指人类的学习,或在校学生的学习。

2、学习的内涵

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经过内化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表现的活动。具体而言,所谓“主体”,是指参加学习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所谓“环境”,是指学习的客体,既包括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等直接因素,也包括各种书刊、信息、电教手段、实验设备等间接因素。所谓“内化”,就是指吸收外部世界某一特征进入个人自己的心理活动中,并使这种吸收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它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学习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环节。所谓“获得经验”,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参加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以内隐的知识形态表现的结果。所谓的“外化”,就是指内在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外在的技能、能力等,它是主体反作用于客体的学习过程。外化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主体的外显的行为变化。所谓的“活动”,是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学习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学习的主体、客体和学习活动的结果。而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主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变化的活动。

二、高职教育的学习本质

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高职学生学习的本质取决于高职教育的本质。

(一)高职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属性取决于不同类型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高技能性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高技能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等性,包括知识素养高、专业理论高。高职教育中的高技能,决不是指单纯的技能,而且还应体现在职业技能中所蕴含的知识含量及智能水平方面;2、技术性,高职教育培养的的高技能人才,既不是技术型,也不仅是技能型,它应该是技术与技能相结合的混合型人才;3、技能精湛优异,高技能性人才是指那些掌握了高超生产技能的人,特别是掌握了丰富的专门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的技师、高级技师;4、高技能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内容、规定和特征都可以被涵盖在高技能性当中,都是由这个最简单、最抽象的“根”概念推导和衍生出来的。

(二)高职学生学习的本质

结合对学习本质和高职教育的本质讨论,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学习的本质包含以下几方面:1、高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所组织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通过高职学生来进行实施。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高职学生学习的核心是高技能。高技能人才既有娴熟的运动技能,又要有较高的智力技能。这就要求高职学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通过多种实践的锻炼,使自己能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力量。3、高职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转化。转化包括两个层面:首先知识要“内化于心”,即高职学生在教育或学习过程中,不断将知识内化为人的内在素质的一部分的过程;其次,知识要“外化于行”,即高职学生应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运用于实际之中,有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它应有的价值,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

三、学习本质对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根据笔者对学习的本质及高职学生学习本质的思考,高职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教学改革应“以生为本”

教育的最终目标:每一位学生都要培养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每一位学生都要得到提高,但不一定同步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得到发展,但不求同样的发展。因此,高职的教学改革应贯彻“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爱每一位学生,针对他们的兴趣、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尽可能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促进他们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不断推动他们精神素质的稳步提升,尽量帮助每个高职学生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二)教学改革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职教育在对学生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强化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应重视对高职学生开展诚信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情绪管控、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致力于“三学”,即:学习生存技能、学习生活经验、学习生命意义。其中,对于“生命意义”的学习,虽然是以技能和经验的学习、体悟与提升为基础,但是更多或更直接地来自于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德育。

(三)教学改革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应充分认可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转换与重构传统的学习机制。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学”的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切人点,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调节,尽可能创造条件,将“教”与“学”的活动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中进行;教师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归纳,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学生观点争鸣的学习氛围,促进他们实现对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学习内容的主体性建构。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而大大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教学改革应调适“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成功应体现在学生全面的智能开发和人格塑造的成功。因此,教师“教”的行为必须要能促成学生有效的“学”,否则,“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提高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所以,高职教育“教”与“学”整体改革和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应是学生“学”的变革,教学改革应通过加强对学生“学”的方式变革,进而引导或倒逼教师“教”的改革。同时,教师教学的基本职能也应从“授”转换到“导”,即: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应是:1、开发课程,通过开发课程精心设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途径;2、加工资源,认真加工教学资源,努力寻求更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学生;3、设计情境,策划和设计学习过程与学习情境,通过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为恰当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生学习、工作的方向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牵头人,问题的策划者,学习的导师。

(五)教学改革应以“行动”为导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形成、素质的提高,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首先,课程设置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员工在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所遵循的完整的工作程序,作为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其次,教师在某门课程的教学中,也应依据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工作任务,并依此设计一系列实践性问题,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引申出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等内容,最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良好整合;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把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作为学习重点,而不是把学习重点放在关注知识的记忆上,教师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并促使学习顺利进入职场和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六)教学改革强调“做中学”

在高职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依据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努力促使学生将“做中学”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有机结合,从而使高职的教学从传统的“应学什么”改变为“会做什么”。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去建构理论知识,并进一步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使其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学生从学习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转变,构建一种可以融合工作与学习的情境化高职教育模式。

总之,高职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高职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高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作为出发点和突破口,深入探求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并不断通过学生的学法研究以倒逼教师的教法研究,进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猜你喜欢

高技能本质技能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