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策略研究
2015-04-10王丹,孙巍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617( 2015) 03-0408-04
DOI: 10.13888/j.cnki.jsie( ss).2015.03.027
收稿日期: 2015-06-0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L14BSZ010)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JG15DB272 ) ;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一般项目( GXDJ2014-C080)
作者简介:王 丹( 1979-),女,沈阳人,副教授,硕士。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背景分析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经济形态、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具有了差异性、选择性和独立性。在此基础上,自由精神、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竞争观念、创新意识等作为新鲜元素给人们的思想注入了活力。同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道德失范等社会现象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文化方面,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与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复杂局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多元并存。多元文化的格局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影响,它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加了个体的选择机会,也导致了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仰多元化。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趋势
1.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从理想主义趋向关注现实
价值目标是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重要性、意义、实用性等总体评价和看法。对大学生来讲,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应该是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即个人目标服从于社会主导目标。然而,市场经济的世俗化与功利化已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接受新鲜事物更快,受西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意识、金钱观念大大增强。受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既要讲“义”,也应讲“利”,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有付出就应获得回报。在生活上,一些学生追求享乐,满足感官享受,注重眼前利益,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一些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学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只将目标定位于未来找个好工作,而忽视了大学教育对个人的完善功能。注重个人现实利益的世俗性的价值目标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现实利益的过多关注使当代大学生正日益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2.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由集体主义趋向关注个人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倡导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倡导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影响深远,而且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服从国家和集体需要的特征。但集体主义观念影响下的大学生往往缺乏个性和差异性,缺少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观念。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和思潮冲突、碰撞、交融、对抗,造成人们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强调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功利性、现实性和竞争性深入人心,这些都强烈震撼着大学生传统的单一价值取向。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多元文化思想迅速传播,使得以个人为中心、以现世幸福为基本价值指向的观念在大学生中影响深远,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由集体主义转向关注个人。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奋斗精神、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个体的成长中发挥着强大的动力功能。当代大学生追求独立、崇尚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但热情有余理性不足,虽然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更加积极主动,但是受到年龄、心理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不能达到主客观的一致。
其次,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日渐摆脱从众性与趋同性,追求独立自主,标榜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却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即过度追求个人利益。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集体观念、协作意识淡漠,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部分大学生过度关心个人利益与发展,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弱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讲个人权利,不尽社会义务。极个别大学生甚至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
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高校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其关键和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使大学生真正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实现“入脑”“入心”,内化为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内涵
内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内化是个体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并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1]。
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服从阶段,即由外在压力造成的而非个体真心实意地接受;第二是同化阶段,即个体自愿接受;第三是内化阶段,即个体从内心深处相信并将之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且外化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内化过程的运作机制上看,包括认同机制、行为体验机制和固化机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一,认同机制。认同是内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认同是个体对某种理论、观点、思想表示认可和赞同,大学生只有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价值准则,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第二,行为体验机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认同,内化的前提和基础已经具备,接下来要做的是“知行转换”,将认知转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这才是关键。在转化过程中,要注重行为体验。行为体验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实施的比照性支撑体验、情感信念的导向性支持体验、理论思想的逻辑性支撑体验等,以不断强化认识,增强认同感 [2]。大学生要通过行为体验,在情感、理智上进行感受、思考、判断。行为体验机制提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动力,深化了认识,使其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三,固化机制。固化机制就是不断强化大学生已经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反复践行于实践,践行的次数越多,固化程度就越深。大学生的实践行为如果得到认可、赞扬等社会正面评价和舆论支持,他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他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当整个社会形成了强大的正面的社会舆论导向,就能制约不良的思想道德行为,固化社会倡导的思想道德行为。固化机制是内化过程的终极环节。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策略
1.坚持整体性原则,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需要创建整体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文化导向,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首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教师、学生及校园环境氛围密切相关,高校应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工作,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提高自身的素养,以言行教育影响学生。管理服务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在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服务育人。要美化校园自然环境,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史展览、文化活动展板等进行宣传;要创造浓郁的人文学术氛围,开展报告、讲座、学术沙龙等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和谐、文明、积极健康的氛围中,让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在宣传、新闻、出版等方面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等。
2.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开展典型示范教育
典型示范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方法,要积极发掘大学生中的先进人物,积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使大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震撼,产生共鸣,进而能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并外化为个人行为。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逐步增强,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引导,而是要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先进典型具有价值导向、情感激励、行为暗示、感染熏陶等思想教育功能,特别是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认可和学习,因而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动力。
在将典型示范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典型的真实性。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之所以能感染触动学生,就在于它是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真实性既关系到典型的生命力,也关系到教育效果和影响力。实事求是地选取和宣传先进典型,大学生才会觉得真实可信,才会受到触动。如果不顾实际情况,过度拔高宣传,反而会引发学生的质疑和逆反心理。
其次,在发掘选树典型的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典型的选取要体现时代特征,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多元化,他们在选择榜样进行模仿学习时,会依照自己的价值判断,考虑典型的思想品格、道德品质、学业成绩、人格魅力和先进事迹等诸多要素。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典型的发掘和培养也应做到多样化,选取道德型、实践型、创新型、学习型、创业型等多层次的先进典型 [3]。
3.搭建社会平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
实践是人们正确思想观念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从价值观的发展来看,实践活动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丰富情感体验,能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深化认知,达到自我提升。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中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着极高的热情,他们渴望在实践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检验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磨炼、提升,以弥补学校理论学习的不足,实现知行合一。
首先,要满足大学生实践成才的需要,要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展实践空间,加强社会实践。实践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可以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学生会、社团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体验类活动、社团活动、团队训练活动等,例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支教活动、公益活动、就业实习等。
再次,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当好指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学生是活动实施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学习。
4.创新教育形式,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已经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无不受到网络的影响。高等学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流之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中,除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外,尤其要注重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教育活动。
首先,要净化网络环境。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错误信息、虚假信息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淆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因此,要加快规范网络立法和执法,建立法制化的网络文化监管体制,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要强化校园网络管理,对学生进行网络媒体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免疫力,把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纳入到学生安全文明教育培训中。
其次,利用新媒体的共享性、快捷性、互动性、实时性等优势特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搭建网络价值观教育阵地,弘扬主旋律。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实现教育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平等的互动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交流。要开设网上论坛,就价值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转载与评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的目的,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并认同主流价值取向,促进其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