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
2015-04-10刘玲灵,李昱材
刘玲灵 1,李昱材 2
(1.沈阳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沈阳110102;2.沈阳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15)03-0350-05
DOI:10.13888/j.cnki.jsie(ss).2015.03.015
收稿日期:2015-04-02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ZZ040)
作者简介:刘玲灵(1979-),女(蒙古族),辽宁丹东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觉,是指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创新,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反思、文化交流、文化选择。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题中应有之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践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一部分人的践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弱化
全球化条件下,各国都注重文化输出,输出的不只是文化产品,更多的是价值观念,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使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生存危机。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思维敏捷,对外来事物充满好奇,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义利、荣辱、善恶、苦乐、得失、成败、祸福等人生问题上把握不住方向,有时甚至迷失自我,传统文化自觉意识明显弱化。例如,他们重利轻义,为达自己目的,不择手段。他们崇尚金钱万能,认为没什么钱办不到的。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非观、荣辱观等人伦道德观受到了严重挑战。
2.主流文化自觉意识弱化
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文化认识不够,他们把主流文化当作书本上概念化、教条化的东西;对我国主流文化认同感不强,他们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对其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他们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离自己太遥远,那是老一辈所崇尚的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入党的动机,不是为了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为了集体服务,而是为以后找工作奠定政治基础。
3.对外来文化的批判自觉意识弱化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国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的市场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欧美国家的名牌皮包、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发艺、韩国的泡沫剧、韩版服饰、西方的节日等颇受中国大学生的欢迎。但是隐藏在这些文化产品背后的消费主义、性解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更使我们的大学生受害不浅。可见,当前我国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批判自觉意识弱化不得不引起重视。
二、引发大学生文化自觉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群体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大致是在18~23周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人群,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但不稳定;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易带主观片面性。此外,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过于溺爱,过分重视物质上的给予。所以当他们面对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时,由于自身定力不足,容易迷失自我;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产品攻势时,物欲膨胀,毫无招架之力。
2.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古语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理应承担起培养、教育孩子的重任,理应自觉率先垂范。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望子成龙的想法越来越严重,他们认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孩子学业提供更好的保障,他们过度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每月拿出大量的钱给孩子补习各类文化课程,相反,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却很少,对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给予的重视却不够。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重智轻德、重利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不良思想。这些不良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践行文化自觉。
3.中小学阶段相关教育的缺失
目前,中小学课程中,对英语课程过度重视,一些学生用于英语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了语文的学习时间。语文课本中现有的篇章也不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因此,现在教育界人士纷纷倡议高考、中考取消英语考试,代之以社会化考试,建议小学开设国学课程,旨在使学生从小就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是大学生践行文化自觉的基础。而长期以来,中国国民文化自觉的基础却没有打牢。
4.高校教育存在弊端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但是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全面、系统的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而现有的宣扬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偏重理论讲授,忽视理论联系实践,缺乏实效性,因此,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印象概念化、书本化,对主流文化缺乏认同。
5.一些国家文化输出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治、经济不断崛起,西方国家打起了“文化战争”的主意。“文化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主要特点就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大肆倾销其文化产品。当前,东亚圈内也是竞争激烈,日韩等国家的文化输出战略甚为强势,中国现今还没有适时调整好文化战略,因此,我们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时防守困难。
6.一些党员干部的恶劣行径,损坏了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中坚力量,他们理应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办事公道,以大局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意志不坚定,一些地方官员办事拖拉、工作效率低下;贪污受贿,生活作风腐化堕落;利用手中权力,徇私枉法。他们的恶劣行径损坏了我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对我党的信任。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的内容建构
1.文化学习和文化认知
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提升离不开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对文化的反思、选择、交流、创新,都是以对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扩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大学生通过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重要课程的学习,来开阔视野,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和文化境界。文化认知是文化以某种方式和途径进入社会成员心理结构中,形成某种特定的认知图式。文化学习是文化认知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认知是对文化学习的升华。大学生只有积极地进行文化学习、更好地获得文化认知,才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清醒头脑,自觉践行文化自觉。
2.文化情感与文化自信
文化情感是指人对具有一定人文价值的东西诸如道德、艺术、思想等怀有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等。其实,在人们对周围事物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能以某种文化倾向来对待它们,或表现出满意、不满意,或表现出愉快、不愉快,这就是文化情感。文化情感是文化自觉的感情基础,文化自信则是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近代文化、革命文化,当代大学生应该多阅读《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古籍,学好传统文化,了解祖先、前辈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培养文化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不能妄自菲薄,要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信心,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充分肯定。
3.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既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又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既有孔子的学、问、思、辩、行相结合教育思想,又有近代形成的科学民主精神,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然而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传承与创新重任。大学生只有深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欣赏本民族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此外,大学生要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发扬文化创新精神,努力为文化创新做出应有贡献。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的途径探索
1.弘扬传统文化
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民族的根本,传播媒介要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看到深刻的、更有厚重感的文化成果。国家和民间要齐心协力,共同发展传统文化事业。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国家与韩国、越南、印度相比,在保护文化产业方面,还有很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做,大学生理应自觉承担起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任。
自觉维护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使之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觉最为基本的意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既要了解本民族的光荣史,又要了解本民族的屈辱史,对那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企图割裂中国文化命脉的错误思想和行为都要自觉地进行抵制。
2.强化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整合社会观念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主导型文化形态。文化主管部门要深入群众,调查主流文化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政策上确保主流文化的地位。主流媒介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宣传主流文化,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市场要打造经典主流文化,加强主流文化的主导力和影响力。大学生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指导,大学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明辨事物的发展方向。
3.重建文化自信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信心,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一些人过于自大,不接纳外来先进文化。不自信和自大都是犯了文化“软骨病”,因此,治疗文化“软骨病”就要重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力,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产品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重建文化自信,要不断锤炼内功,打造自主文化品牌,开展特色文化产品研发,提升文化产业的输出率。高校也要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人文素质,培育凝聚共同价值,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4.优化校园文化氛围
高等学校是培育人才,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是有特色的文化,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部门的文化标志 [3]。”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最能体现出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厚重的校园文化底蕴,将会使人怡情励志。文化氛围包含物质环境、制度构架、精神内核这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养料”,潜移默化地滋养着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新时期的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必然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各高校吸收、借鉴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文化成果 [4]。”保持开放的态势,打造新型文化氛围。同时还要教育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保持“英雄本色”。
5.注重文化安全
“任何一个有效的国家安全战略,都是在一定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背景下,根据自己对国家的定义、对现存和潜在威胁的判断以及可动用的资源,决定用什么方式或怎样分配和使用资源来对付威胁,最有效地保障自己的安全。”“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有着稳定和润滑剂的作用 [5]289。”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构建国家安全体系,就是要加强文化安全立法,规范文化安全制度管理;要规范文化产业,重视社会效益;要保障我国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安全,包括保障国内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利。
高校也应该建立和完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高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入了解国外文化思想等方面相关的研究课题,使大学生通过自身认识水平、理论水平的提高,自觉抵制西方国家文化的渗透、侵蚀、扩张。高校更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通过理论课教师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大学生夯实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五、结 语
大学生是我国践行文化自觉的重要力量,尽管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自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们坚信,通过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的积极努力,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势必会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必定会提升,他们会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承担起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