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仙方言熟语的修辞审美

2015-04-10王丽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三明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修辞格用典韵律

王丽(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莆仙方言熟语的修辞审美

王丽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熟语是地方文化遗产的结晶。莆仙方言熟语主要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儿童歌谣,其内涵丰富,用词精炼,结构稳固,形式活泼,充满魅力。熟语在音响上造就出的和谐的韵律特征,在词汇上展示出的于通俗用典蕴含丰富内涵的特点,以及所采用的广泛的修辞格,都凸显莆仙方言熟语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修辞审美特质,很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莆仙方言;熟语歌谣;韵律;修辞格;用典

方言熟语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地域文化遗产的结晶。作为当地语言载体珍贵的“活化石”,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文化内涵都极具研究的价值。莆仙方言熟语主要由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儿童歌谣组成,内容主要涉及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以及文化心态等方面。[1]P149-153)

莆仙方言熟语的修辞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语音的修辞审美上,韵律协调,音响优美,体现出押韵连绵、叠音和谐、音节匀称错落的韵律特征。其二,在修辞方式上,辞格丰富,异彩纷呈,采用十余种之多的修辞格。其三,在修辞手段上,大量用典,于通俗用典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都凸显莆仙方言熟语修辞的审美特质,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关于莆仙方言熟语的例句在《莆田市志》[2](P2781-2785)《莆田县志》[3](P1017-1019)以及《仙游县志》[4](P1088-1091)中有不少,文中用例主要集中选自刘福铸先生所著的《莆仙方言熟语歌谣》[5](P5-289),以下例句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一、熟语语音的修辞审美:韵律协调,音响优美

韵律协调是常用的语音修辞方法,也就是利用语音手段协调语音,产生良好的音响效果。语音本身没有意义,但却可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韵律协调的句子一般都遵循匀称协调与富有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语音各要素的配置要合乎一定的规律,特别是音节和音段的组合要匀称,声韵调的安排要协调。同时,语音要素的配置也要讲究高低、轻重、长短等恰当的声音变化,其目的是利用语音激活人们生理、心理的积极反应,不仅使读者兴趣盎然,而且能促进语义的表达和理解。

莆仙方言许多谚语在押韵规律、叠音处理以及音节数长短配置等方面,都很协调,因而声律和谐,音响铿锵,易于记忆和传诵。

(一)句未押韵,连绵回环

不少谚语,句未押韵,通过“韵”的呼应、重现,形成一定的节奏和旋律美。例如:

【日画(ua11),雨大(tua11);月画(ua11),日大(tua11)】这四个短句的熟语,一韵(ua)到底,产生连绵回环的修辞效果。

句末押韵的熟语,特别是儿童歌谣,几乎句句押韵。例如:《脶纹歌》【蜀脶蜀个炊(tshuai533),两脶跋钱坯(phuai533)。三脶有米煮,四脶无米炊。五脶有饭食(lia4),六脶做乞食(lia4)。七脶七公子(tso453),八脶清采好(ho453)。】九脶开当店(te42),十脶做皇帝(te42)。十句中从uai韵——ia韵——o韵——e韵,换韵四次,节奏感强,易记易唱。

(二)叠音和谐,复而不厌

叠音,也称叠字、复叠、重言,包括叠音单纯词、重叠式合成词和词的重叠形式几种。陈望道先生在言及叠字的作用时,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音节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其二是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6](P175)此外,叠音词中因后一音节一般念轻声,音强有变化,所以既有同音相合又有高低抑扬,增进语感的表达,彰显语调的和谐,体现汉语特有的语音审美现象。

【夏至北风漖汤汤】用了名词的重叠式“汤汤”(稀的样子)。漖:稀,多水。

【处暑,取取;交秋,抽抽;白露,拢总戽】用了词的重叠式“取取”(少量选取)和“抽抽”(适量抽取)。

还有不少使用叠音的熟语,例如:【无钱目圆圆】【闰三吼呵呵,闰四吼季季】。最突出的是儿歌中叠音手法的运用,例如《阿公舂舂》中的【阿公舂舂,阿妈扫扫,簸箕簸簸,鸡囝锄锄,府趣府趣。】整首儿歌因叠音悦耳,而童趣十足,活泼可爱。

(三)音节配置,匀称错落

莆仙方言熟语注意句末的押韵,也讲究音节数的配置。所谓音节数的配合是指在连贯的结构和句子中,处于相同句法成分的词或短语的音节数要一致,主要是音节的单双要相配。

复句形式的谚语,上下句之间音节数较多是相匹配的,两两相对,句式稳固,韵律整齐。例如:

【冲锋薛仁贵,领功张士贵】上下分句各5音节,分别是2+3的音节配置。

【富无三代,穷无三代】上下分句各4音节,分别是1+1+2的音节搭配。

【不撩悬阿,有撩矮阿】上下分句各4音节,分别是2+2的音节配置。

【先食糜,后敲钟】上下分句各3音节,分别是1+2的音节配置。

而复句中的单句不仅讲究齐整也强调错落变化,使句子有参差的形式美,诵读起来又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跌宕美。例如:

【一胡二粗三矮古,四肥五癄六弯腰】两个分句都是匀称的7音节,分别是2+2+3的音节配置,显得工整而错落有致。

【七灵八圣九耳聋】【七坐八爬九出牙】【田三厝四媒侬五】都是7音节的句子,也是2+2+3的音节排列。

二、熟语修辞方式的审美:辞格丰富,异彩纷呈

从语言表达效果看,莆仙方言熟语具有形象生动、幽默俏皮的特色。它常赋予深奥的道理以通俗的形象,蕴涵丰富内容的同时,又有民间口头艺术的外在传唱形式,有强烈的语言表达效果,故能为人们津津乐道。几乎每个地域的方言熟语都善用修辞格,莆仙方言熟语也不例外,但它更为广泛,主要有比喻、排比、比拟、双关、借代、夸张、对比、反问、对偶、层递、顶真、反复、回环等十余种,外加各种辞格综合运用等,可谓“辞格荟萃”。

(一)比喻

比喻是莆仙方言熟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格,尤其突出地在惯用语中使用。比喻中不少用的是借喻手法,即舍去了本体、喻词和相似点,只剩下喻体的比喻式。在喻体的选用上,多选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喻体,譬如“猫、狗、猪、鸡、鸭、蛇、鼠”等,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将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回头蛇,咬死侬】借喻,喻体“回头蛇”比喻穷途末路的恶徒,用“咬死侬”比喻疯狂可怕的报复。

【七枪九连长】借喻,喻体“七枪”“九连长”,借喻政出多门,难以统一领导。

此类的借喻还有,譬如【好猫管九家】【猫子合狗冤家头】【猫子无冥狗无昼】【蜀猫管九家】【勿会吠厄狗敖咬侬】【狠狗食无屎】【狗厮量猪头舌】【死猪亦好,死狗亦好】【阉鸡趁(跟随)凤飞】等等。

除了借喻外,引喻的使用也比较多。引喻一般呈复句形式,喻体在前作“引子”,本体分句在后。例如:

【新车旧犁,年老夫妻】运用引喻,喻体“新车旧犁”在前作“引子”,本体“年老夫妻”在后,说明年老夫妻的感情深厚。

【容狗会上树,容囝会不孝】喻体是“容狗会上树”,在前做引子,用以说明本体:一味溺爱孩子,难让孩子成孝子或有用之才。

熟语中也有明喻和暗喻的使用。例如:

【钱财如粪土,情义值千金】运用明喻,将“钱财”比作“粪土”。

【勤心拍石石成花】本体“石头”,喻词“成”,喻体“花”,这是暗喻。

(二)排比

排比即“文有数句有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

【冬节月头,寒冻年冥兜(年关的时候);冬节月尾,寒冻正二月(正月和二月);冬节月中央,无雪共无霜】“冬节月头……;冬节月尾……;冬节月中央……”三句排比,使冬至节气候特点更加明显。

【春雾无过午,夏雾曝(晒)死虎。秋雾水流厝(洪水流入屋子),冬雾雨去厝(回家)】运用“春雾……,夏雾……,秋雾……,冬雾……”这四句排比,将内容既铺排又比照,彰显出四季有雾天气的不同特征。

(三)顶真

顶真又叫“联珠”,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古老辞格。例如: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蜀冬焦】用“十三”与“十三”顶真,生动说明了天气的特征。

【斧头拍凿凿拍柴】用“凿”与“凿”顶真,环环相扣,比喻一级压一级。

【藤会索树,树勿会索藤】惯用语,藤会缠绕树,树不缠绕藤。用“树”与“树”顶真,语气连贯,结构严密,说明柔能克刚。

熟语中的谜语歌也常使用顶真手法,例如:【上顶蜀抱棕,棕下蜀对剑(谜底:头发、目眉);剑下蜀对灯,灯下蜀个墓(谜底:目睭、鼻空);墓下蜀个池,池咧蜀尾红鲤鱼。(谜底:嘴、嘴舌)】这首谜语歌连续使用顶真手法,环环相扣,生动有趣。

熟语中的儿歌也喜欢用顶真手法,头尾蝉联,连续顶针,便于循环重唱。如《月阿月》【月阿月,担田园。田园壳,担菱角。菱角种,担鸡种。鸡种啼,担笊篱。笊篱弧,担夜壶。夜壶蒂,担高致。高致花,担西瓜,西瓜红,担火笼。火笼烧,担吉焦。吉焦括,担虼祟蚤。虼祟蚤壳,担菱角……】

这样的顶真熟语,往往带来语气的前后贯通,语音的轻重顿挫,在内容上也凸显事理或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双关的辞格,可收到含蓄、简洁、风趣的表达效果。尤其是歇后语中不少用的是双关手法,例如:

【鸭母——蜀身都是脉路】语义双关的歇后语。鸭子全身都是血脉,所以捉鸭子必须提脖子。用双关手法,表面上指鸭子,实际是讽刺某些人身体娇贵,不能轻易碰触。

【棺材里拍算盘——死算】语义双关的歇后语。在棺材里还打算盘,讽刺那些拥有愚蠢的想法人的行为。

【六月菜头——冇心】菜头:白萝卜。冇心:糠心。语义双关,表面上指糠心的萝卜,实则是指某些人心。

(五)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其结构特点是词、短语或句子在言语中有规则的复现。主要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莆田莆田,钱加骹臁】“莆田莆田”连续反复,强调莆田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突出家乡在莆田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骹臁:小腿。此句大意是莆田人认为如果有本事,肯用心,在家乡就可以赚到很多钱,不必跑到外地去谋生。

【大乡大乡在,布政那蜀代】“大乡大乡”连续反复,强调了乡村人代代平凡。布政:旧为一省长官,布政使。那:只。乡村永远都在,但当大官却只一代,不可能世代承袭。

【老爹老爹讲】“老爹老爹”连续反复。老爹:老爷,旧时对县令的称呼。意思是当官的横竖有理,百姓只能听从。这种精短的主谓格式熟语,通过对主语称呼的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这类熟语还有以下一些,例如:【番囝番囝做】番囝:洋人,指华侨。用反复的手法强调违反常规的怪做法。【乞食乞食凉】乞食:乞丐。凉:开心。意思是人穷但乐观。【硬柴硬柴櫼】硬柴:硬木。比喻硬碰硬。【走贼走贼弄】走贼:逃避盗贼。比喻躲来躲去躲不了祸害。

熟语中使用反复手法,达到强调语义重点,抒发强烈情感,增强语言的音响效果。

(六)借代

熟语中借代的使用,能抓住事物最显著的表征反映事物,使表达更具体形象、生动风趣。这种不直接说出人或事,而是借用与人或事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的表达方式叫借代,也叫换名。[7](P196)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或代体。例如:

【雷敲秋,铺袋企颠丢】这里的“铺袋”是麻袋的意思,借装粮食的麻袋代指粮食,属工具代本体类。秋天打雷预示着干旱,粮食就没办法收成了。借代可以引起人的联想,农民看到麻袋就会想起粮食,“铺袋企颠丢”即粮食减产。

【七月半,公妈热】公妈:祖父祖母,泛指祖宗。用“公妈热”借代“秋老虎”节气特点,是借天气特征代替天气。七月半为传统鬼节,迷信以为祖宗阴魂都回家过节,所以天气更加闷热。

(七)对偶

对偶,又名对仗。它有严式和宽式两种。宽式只要求大致具备前面的几个结构特点,对平仄、重字等无严格要求。而严式力避重字,而且对字数、结构、词性、平仄等都有严格规定。

莆仙方言熟语中以宽对的对偶句居多,譬如:【春雨寒(kua),冬雨暖(nua耷)】【六月无好风(puai),七月无好雨(hou)】【小暑北风水流柴(鬗h鬑),大暑北风天红霞(耷鬑)】【日出刮无风(puai),日落落无雨(hou)】等等。

莆仙方言熟语中的对偶句,句子音节整齐匀称,声音和谐,展现出熟语句子的均衡美和音乐美,便于记诵。另外,相关和相对的内容平列在一起,这种凝练的表达方式也能增强熟语的表现张力。

(八)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一般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春壶公戴笠,夏笔架缚腰】“壶公”“笔架”都是莆田的山名,使用拟人手法,把“山”当作人来写,既可“戴笠”,也能“缚腰”。春天壶公山把云雾当作斗笠戴,夏天笔架山将白云束在腰间,这两种情况都是要下雨前的征兆。

【六月风台生九子】“风台”即台风。“台风”能“生九子”是拟人化的手法。意思是六月份刮台风,那么后面便一连还有几个台风出现。

莆仙方言熟语中的比拟大多是拟人,把事物描绘成人的性状特征,赋予事物人的形体、动作、思想和行为,增强了熟语表达的形象色彩。

(九)对比

对比也叫“对照”,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家富囥两犁,家败讨两妻】家庭生活类熟语,将“两犁”“两妻”在家庭所引起的作用进行对比,家里有两张犁可多打粮食多致富,而家里讨了两个老婆,必然会使得家庭衰落。此谚语用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应该勤劳致富,不要贪图奢糜的生活。

【面头前叫阿婶,背后抡后枕】将某些人“面前”与“背后”的两种做派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凸显出他们两面三刀,口蜜腹剑的恶劣品质。

【做好无赏,拍破有赔】惯用语。这里通过对比的手法,说明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十)层递

根据内容的逻辑顺序来排列三个以上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叫层递。

【一脰二骿三腿箍】此句物产美食类熟语。从层递的手法,排列出羊肉脖子部位的肉为上等,胸胁部位的次之,而腿肉又次之的顺序。

【田三厝四媒侬五】钱财生计类熟语。这是莆仙介绍人的佣金定律。即介绍田地买卖的佣金为百分之三,介绍房屋买卖的佣金为百分之四,而媒人的介绍费为聘金的百分之五。

【一菜溪,二麦斜,三九鲤,四天马】仙游地区的“四大景”,即菜溪岩、麦斜岩、九鲤湖和天马山。用层递辞格来例数家乡美景,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气势也逐步增强,家乡自豪感流露其中。

【蜀代亲,两代表,三代了】亲戚关系会因为儿孙代数的增加而逐渐疏远。“亲”指的是亲姑侄,“表”指的是表兄弟、表姐妹,“了”指的是基本没什么关系。通过数字的递增和“关系”的递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感。

这些熟语中多采用数字层递或序数层递的方式,借形式的特征表现语义的层层递进,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十一)反问

反问又叫“激问”,也是无疑而问。

【无芭蕉扇,敢过火焰山?】此句大意是没有真本事的人,难过生活中的难关。在《西游记》中,因为没有借到芭蕉扇,唐僧一行没能过火焰山。运用反问使语气更强烈,更有说服力。

【溪船顶庐鼠——看汝卜走行倒落?】惯用语。此句大意为河船上的老鼠想要跑到哪里去?当然是哪里都去不了,只能束手就擒。用反问手法,句子坚定有力,很有气势。

反问这种形式在莆仙熟语中虽不多见,但其增强语气和气势,使观点有说服力的特点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十二)夸张

【芒种落雨火烧溪,夏至落雨烂草鞋】此句是关于气象节令的熟语,用“火烧溪”这样夸张的手法来夸大了天气久旱的特征;用“烂草鞋”极言下雨下到能把草鞋都泡烂的程度。

【爱食一碗丸囝汤,映阿天勿会光】物产美食的熟语。冬至节前夜要搓汤圆,早上煮来吃。写小孩盼吃汤圆,感觉冬夜漫长总等不到天亮,用夸张的手法,将孩子那种难捱的心情和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来。

【肩头做大墿(路)】这里夸张手法极言用肩膀当大路的挑夫的生活艰辛。

显然,这些夸张手法的熟语,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征,表达了人们的某种心理体验或思想感情。

(十三)回环

回环,也称“回文”,就是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串连在一起,造成一种循环往复的修辞格。例如:【日做冥,冥做日】把白天当作夜晚,把夜晚当作白天。用回环手法形象说明了日夜颠倒的生活习惯。语句整齐匀称,循环往复,精辟的语意揭示出事物间的辩证关系。

(十四)辞格综合运用

【春雾无过午,夏雾曝死虎。秋雾水流厝,冬雾雨去厝】这句是排比、拟人和对偶的兼用。从句式上看是排比格,四个分句间又两两相对,是对偶,“雨去厝”则是拟人手法。

【酱虾坐横头位】这句是拟人和比喻的兼用。把“酱虾”(海里的一种小虾)当人来写,说它坐在“横头位”(首席尊位),是拟人的手法。全句是一种借喻,比喻小人物自高自大,不知趣。

【钱财如粪土,情义值千金】这是明喻、对比和对偶的兼用。这则为人处世类的熟语,将“钱财”喻为“粪土”,是明喻,“钱财”与“情义”进行对比说明事理,同时,两个分句又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

这些熟语,辞格兼用,互相补充,增强了熟语的文彩和感染力。

三、熟语修辞方法的审美:用典通俗,内涵丰富

用典即用事。《文心雕龙》对“用典”的解释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古抒怀,以古比今,以古证今。用典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用典之功用,其一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观点。其二委婉表意。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其三减少语辞之繁累。其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和丰富的内涵。

莆仙方言熟语的内容不少出自典故《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说岳》《杨家将》等,也有一些当地民间故事。这些内容大多改编成莆仙戏在民间流传,因此熟语中的用典通俗易懂,内涵又极为丰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用典出自《三国演义》的熟语

【食曹操厄饭,算刘备厄计】出自莆仙戏《许母骂曹》。许庶被曹操骗到许昌后,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吃里扒外。

【厮拍(打架)水浒,算计(玩计策)三国】莆仙民间对《水浒》《三国》戏的通俗概括。因为《水浒》中多是打抱不平的故事,《三国》多是斗智斗勇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改编自三国故事的历史剧本,多加入莆仙地域特色元素,将典故与地域文化元素相融合。比如:

【刘备分状元香】“状元香”,即莆仙的特产——荔枝的名种之一。将地域特产的元素融入熟语,凸显当地特色。此熟语也说成“刘备分荔枝”,出自莆仙戏《甘露寺》。剧中周瑜定计让孙权假意把妹妹许配给刘备,骗刘备到东吴,再扣下刘备,换回荆州。刘备依诸葛亮之计,坦然渡江。一到东吴就命军士到处分发“状元香”荔枝,以张扬结亲之事,迫使孙权弄假成真,无计可施。比喻制造舆论,促成事实。

关于三国故事的熟语,还有如【烧死司马懿亦好,烧死魏延亦好】【孔明祭灯,偏遇魏延】【曹操歹笑,刘备好哭】【小船不堪大战】等等。

(二)用典出自《隋唐演义》的熟语

【程咬金,三下斧】程咬金,《隋唐演义》中唐太宗的盟兄。程咬金头三斧威力非凡,过后就不行了。后以“三下斧”讽喻某人虽有技艺但并不精通。

【逐个姓罗,我偏偏姓程】出自莆仙戏《隋唐演义》。比喻硬充好汉,或坚持己见。

【三鞭回两锏】出自莆仙戏《十八条》(也即《隋唐演义》)。比喻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三)用典出自《封神演义》的熟语

【封神榜,无人见】莆仙戏《封神榜》指古代小说《封神演义》。小说描写的人物能呼风唤雨,但是这些神奇的人物没人见过。讽喻某人所言乃无稽之谈。

【姜子牙封神】莆仙戏《封神榜》。武王封国以报功臣,而姜子牙则登台封神以报功鬼。其所封之神达三百六十多位。比喻尽封死人官衔。

【士行孙遇着张奎】莆仙戏《封神榜》。比喻钻空子的伎俩更胜一筹或强中自有强中手。

(四)用典出自《西游记》的熟语

【须菩提教孙悟空法术】莆仙戏《孙悟空》。比喻暗示要走后门。

【猪八戒落八蜡爷池】莆仙戏《西游记》。比喻忘乎所以,不知死活。

【铁扇公主食茶】莆仙戏《三借芭蕉扇》。喻指被打进内部。

(五)用典出自民间传说的熟语

【扌马也十八,捧也十八】莆田民间传说,宋代长乐县女子钱四娘来莆田筑木兰陂,四娘每天负责发放工钱,为节省时间,就用篓装钱,把它放在工地上,规定每人每天自取铜钱十八枚。百姓对四娘很尊敬,不敢多取。据说有一后生,因母亲得病,想多取些钱给母亲买药。他在领工钱时,趁别人不注意,就双手捧了一大把,装入怀里。可回家后一数,捧来的钱仍只有十八枚。由此就产生了这个谚语。后比喻使用手段或方法,而收获却一样。

(六)用典出自当地莆仙戏剧目的熟语

【有侬救刘锡,无侬救华岳三娘】出自莆仙戏《华岳三娘》(《刘锡乞火》)。三娘救了刘锡,却无人能救三娘。比喻自己救了别人,却无人来救自己。

【素梅家事価】出自莆仙戏《江素梅》。価:方言字,多。素梅是剧中的主人公,热情好客,所以往来家事繁多,频于应付。比喻红白喜事太多,穷以应付。

熟语中莆仙戏剧目还有不少,其中以《目连救母》戏中的熟语居多,例如【目连娘奶食乌饭】【目连娘奶大叉】【目连囝三步蜀拜】【目连囝担经册】【起夭使面】【夭使十八乓】【会郑安人,勿会郑夭使】【食茄捻蒂】【蜀样生,百样死】【做七天目连,那超蜀身目连奶娘】等。

莆仙方言熟语,犹如颗颗珍珠,凝聚着莆仙文化的精髓,传递着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修辞审美特质,是不可多得的地域文化产物,它将日久弥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王丽.莆仙方言熟语及其地域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9).

[2]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莆田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3]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莆田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仙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仙游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

[5]刘福铸.莆仙方言熟语歌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增订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林泓)

The Rhetoric Beauty Appreciation of Puxian Dialect

WANG Li
(Sch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

Abstract:Idiom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local heritage. Puxian idiom mainly includes proverbs, idioms, twisters and children's songs, which has a characteristic of rich connation, concise dictation, fixed structure and vivid form. The harmonious rhythm and a large number of vocabularies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classical allusion as well as wide rhetorical forms highlight the colorful aesthetic qualities of Puxian dialects, which is a valuable and significant research.

Key words:Puxian dialect; idiom songs; rhythm; rhetorical forms; classical allusion

作者简介:王丽,女,吉林省磐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方言语法、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200)

收稿日期:2014-11-16

doi:10.14098/j.cn35-1288/z.2015.01.015

文章编号:1673-4343(2015)01-0077-07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H177

猜你喜欢

修辞格用典韵律
春天的韵律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韵律之美——小黄村
习近平用典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漫谈诗词“用典”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韵律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