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建成“两化一型” 城市的文化追求

2015-04-10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深圳国际化建设

张 军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28)

深圳建成“两化一型” 城市的文化追求

张 军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28)

深圳市第六次中共党代会提出努力建成“两化一型” 城市,发展定位与过去提出的“三化一平台”概念有所调整,本文主要从深圳文化发展角度入手,对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文化追求与实践提出设想。

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2014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GDP)达16001.98亿元,人均GDP2.4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深圳已经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深圳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再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量,而主要依靠提升它们的质和提高它们的配置效率,也就是主要依靠创新驱动。

在速度取胜之后,深圳又敏锐感觉到了转变发展理念的必要性,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标任务。当前中国经济渐渐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深圳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有所放缓,过去那样追赶速度难以保持,追赶上领先者的进度或许没有过去预期的那么快,深圳通过追求质量型发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创新驱动能力更为强大,已经成功地适应和引领了经济新常态。

1 新常态与“两化一型”城市定位

新常态,新在有异于旧势,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与过去3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中国将从速度时代迈向质量时代,追求质量型发展是新常态下的必由之路。

2013月12月26日召开的深圳市委五届十八次全会首次概括提出“三化一平台”的概念,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战略平台,提出要在“三化一平台”上实施重点攻坚,牵引和带动全局改革,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使深圳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三化叠加”的新优势。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要求深圳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坚持“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创造新业绩。广东省委要求深圳继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深圳市第六次中共党代会提出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两化一型”(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定位与过去提出的“三化一平台”概念有所调整。“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近年来,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要求深圳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的背景下,在深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水平日益提高、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以创新为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两化一型”城市正当其时,全市上下备受鼓舞。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深圳特区成长的历史选择,是特区鲜明特色的具体体现,是深圳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是深圳继续承担特区使命的动力源泉,是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的路径依赖,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民生幸福城市的基础要求。

21世纪以来,国与国的竞争更多体现为主要城市之间的竞争,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将为提高国家竞争力贡献力量。但是,如何强化深圳的创新基因、创新优势、创新能力,如何进一步提高深圳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成为摆在全市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化、现代化和创新问题上,三者融为一体、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两化一型” 城市内涵

“两化一型” 城市,就是深圳市第六次中共党代会提出的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2.1现代化城市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先进性居于世界前列的城市即为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首先,城市社会分工的高度分化。高度发达的分工与协作,不仅表现在各个产业内,也体现于庞大的社会中;不仅存在于城市内部,也存在于城市之间。其次,城市生产、交换过程和活动的高效化。再次,基础设施高能化。包括道路、交通(国内与国际)、通讯、供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相当灵敏、便捷和通畅,公用服务设施充足齐全,方便高效。第四,生态环境优质化。污染得到防治,绿化面积有保障,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市民生活在一个相对清洁、优美、舒适、宁静和无害于健康的空间环境。第五,城市管理工作高水平化。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服务、劳动就业、治安、防灾、市政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实现科学管理。最后,精神文明高尚化。城市主流文化先进,市民主导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城市开放、包容,有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文化胸襟与气魄。

2.2国际化城市

跨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流数量居于世界前列的城市即为国际化城市,尤其是指一座城市在国际交往中所发挥的对外交流功能比区域内其他城市要强大得多,并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核心枢纽作用。国际化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七个中心”: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中心、经营决策的国际管理中心、知识技术的国际创新中心、信息思想的国际交流中心、立体交通的国际贸易物流中心、旅游休闲的国际旅客中心、生态多元的宜居中心。国际化城市既有综合型与专业型之分,也有全球性、区域性之别。根据深圳的城市特点,我们认为深圳应该建设成为一座“专业+综合”型的国际化城市,并努力从“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向“全球性”国际化城市发展。

2.3创新型城市

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城市即为创新型城市,即城市能够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并让它们相互衔接和配套,形成强大的创新活力,产生丰富的创新产品,并以此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创新型城市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在城市发展的模式上是以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为价值取向的。二是,强调城市创新的各要素、各环节、各种成份的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三是,追求创新的集成效应、系统效应、整体效应,而不满足于城市经济、社会某一方面的单一突破与创新。

“两化一型” 城市内涵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创新文化占据主导。创新文化不仅是创新型城市的精神支撑和内在驱动力,而且是一切创新源泉涌流的深厚沃土。“崇尚个性、鼓励创新、宽容颠覆”几乎成了硅谷的城市文化符号。世界主要创新型城市都特别重视营造“尊重探索、尊重首创、敢冒风险、宽容失败、兼容并包”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让“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城市的社会风尚,使创新文化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

从上面分析可知,在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这个概念中,现代化既是一座城市永无止境的奋斗目标,也是建成国际化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和手段;城市国际化是建设现代化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载体、平台,是城市现代化、创新发展的催化剂;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对于已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城市来说,创新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

3 建成“两化一型” 城市的文化追求

文化是“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战略部署,必须加快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强化城市文化创新基因和创新优势,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下面主要从深圳的文化追求、发展与实践提出设想。

3.1深圳文化追求新目标

作为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率先提出并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文化事业不断进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得“设计之都”、“杰出的发展中的世界知识城市”、“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等国际荣誉和一系列国家级奖项,基本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但与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城市未来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在原特区外地区文化设施、文艺院团数量和质量、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学术影响力、文艺精品创作、媒体创新发展等方面,仍然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不相匹配,有待进一步提升,亟需以创新举措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精神气质和良好市民素质,文化创新引领潮流、文艺创作精品纷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功能完备、文化服务优质便捷、文化传媒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兴盛发达、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人才群英荟萃的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

3.2建设深圳现代化城市的文化实践

3.2.1建设“公共文化新地标”,打造城市文化核心区

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一批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文学艺术中心,开工建设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文化馆新馆、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加快推进中国设计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深圳歌剧院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有效整合和连接各类文化空间,逐步形成2-3处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文化核心区。加快龙岗书城、光明书城、湾区书城、龙华书城等体验式书城的规划建设,鼓励支持建设创意特色书吧,形成“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格局,打造“书香之城”。推动区级规划建设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展览厅等功能一体化的文化综合体,支持安托山博物馆群等依托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形成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设施群。

3.2.2认定“文化+”示范企业,推动业态融合

支持奖励“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示范企业和优秀项目。对跨界融合发展文化创意项目的制造业、金融业、建筑房地产业、软件业等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对传统制造型文化企业提高创意研发环节比重和水平的给予奖励。建立创意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制度,制定鼓励版权输出的扶持政策。

3.2.3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推动文化创意集群发展

进一步完善“设计之都”品牌及形象建设,引进设计智力,走出创新产品。充分利用移民文化优势和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本土有限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运用国内外文化资源,引进、创意、包装、转换成“深圳设计制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启动“智造深圳”计划,重点通过技术、设计的创新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智造深圳”计划可汇聚和整合深圳产业界、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内容涵盖制造业、文化创意、旅游乃至地方资源开发等的各个领域。实施过程中,积极展开海外宣传、展会及交流活动等,以期将世界各国的优秀创造人才、信息和资金引入深圳,培育“创造力”、促进深圳从“加工制造”文化产业链下游低端位置向“研发创意”上游环节靠拢,进而探求新产业发展模式的可能性。

3.2.4完善国家级产业服务平台,集聚盘活文化市场要素资源

深圳文交所搭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版权登记平台和交易平台,创新开展市场化交易业务,拓宽文化投融资服务领域。完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服务机制,建设文化科技产业“硅谷”。建成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一带一路”专业服务平台。建成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深圳园区,形成国内领先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推动在前海设立首家文化银行,建设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新增投资支持5家以上深圳文化创意企业。依托国家级平台举办文化创意产业高端论坛、信息发布、认定评选等权威活动。

3.3建设深圳国际化城市的文化实践

3.3.1推动城市国际营销,组织重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

打造国际化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配置齐全、设施一流的公共文化场馆;二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利用前海歌剧院、安托山博物馆群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邀请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参与设计建造高规格文化标志,通过全方位宣传形成深圳城市意象及标识。重视充实与加强文化设施的内容与功能,推动大型“参与型”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大型文化活动不仅成为市民的文化狂欢节,而且成为吸引广大旅客深度旅游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推进文博会、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扩大市民参与面及增强吸引外地游客的魅力。利用前海政策优势组织国际性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举办C20城市高峰论坛;建立国内第一个建筑与艺术国际基金,开展前海文化艺术设施、公共建筑等设计竞赛,筹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海国际规划建设成就奖和前海命题创作大赛,提高前海国际影响力。

3.3.2改进文博会办会办展机制,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展会品牌

着力提升文博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不单一追求扩大规模,不再公布文博会总成交额和出口额。结合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每年突出办好1至2个特色主题展馆,更好地承担加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责任。按照国际一流展会标准,建立完善文博会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摆脱对政府组展的依赖,更多借助行业协会和专业招展机构,实现招商招展全市场运作。完善“1+N”模式,利用好文博会资源举办系列文化创意专业展会。强化海外招商,探索设立文博会海外分会场。实行文博会分会场考核末位淘汰制,提升分会场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质量。支持文博会公司探索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与国际、国内品牌会展机构开展合作。

3.3.3建设“文化自贸区”,构建对外文化交流新阵地

利用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以深港合作为核心”的定位,加强深圳与香港在文化创意设计及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搭建“蛇口滨海深港创业创新产业带”,集成蛇口网谷、南海意库、海上世界、邮轮中心等核心载体,并集合太子广场、V&A博物馆、创意岛、潮人码头、价值工厂、大成艺术中心等特色节点,辅以生活居住、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综合配套,通过各核心要素的集成,以文化为根基,以资本为纽带,以信息为依托,形成功能完备的产城融合的创业创新产业带。支持国内外文化领域专业机构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邀请国际文化组织和世界文化名城政府与机构来前海蛇口自贸区举办活动,逐步引导部分国际性品牌文化节展赛事活动汇集于此,使其成为深圳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阵地。开发前海蛇口自贸区文化休闲与商务旅行线路。

3.3.4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建立开放的国际化市民教育体系

以国际发达城市为标杆,制定教育普及的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努力使深圳市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城市水平,建设成为教育国际交流区域中心城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0%以上,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80%以上,建成高水平人力资源强市和学习型城市。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机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市民终身学习卡”、“个人学习账户”等学习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及多元化的社会化教育网络,整体推进市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支持建设金融、商业、艺术、网络等特色学院,形成公、民办自主办学,市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共同发展的局面。鼓励创立多学科创作和教育混合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美术馆及文化艺术教育机构,以此汇集国际文化艺术人才,以事业和平台促进人才集聚。支持深圳现有高校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国际能力培养,提高国际化课程比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支持职业教育借鉴和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推进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3.4建设深圳创新型城市的文化实践

3.4.1制定“城市文化菜单”,凸显城市文化魅力

构建以国际先进创意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策划创办和继续办好关爱行动(1月)、国际旅游文化节(2月)、文明生活行(3月)、外来青工文体节(4月)、文博会(5月)、社科普及周(6月)、国际动漫节(7月)、流行音乐周(8月)、国际科技影视节(9月)、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10月)、读书月(11月)、创意12月(12月)以及孔子文化春会、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深圳国际时装周等品牌文化活动,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积极引进中国交响音乐季、中国国际合唱节、“简单生活节”等国家级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落户深圳,争取联合香港创办音乐节(榜)。建立文化活动“点单制”,以市民受众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品牌活动形式和内容。

3.4.2培育“深圳文化创客”,做强做大市场主体

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以产业投资基金、众筹、P2P等多种形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支持个人工作室、独立策划机构、“文化创客”等小微创意企业加快成长。建立挂点联系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创客商业

化及社会化孵化机制,完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众筹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专业、更精细的资源和服务。重点支持30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争取有1-2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有2-3家企业入围全国“文化企业30强”。

3.4.3实施“大项目驱动”行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一区一项目”的原则,市、区联动推进潮人码头(南山区)、国际艺展(宝安区)、大芬油画产业基地(龙岗区)、华强文化创意园(光明新区)、华谊兄弟文化城(坪山新区)、前海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前海蛇口自贸区)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统一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博会分会场标识系统,提高园区软硬件建设标准,鼓励园区围绕创业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新建2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增3-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基地。

3.4.4制定先进质量标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布实施《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和《深圳市公共文体设施配置标准》,按每10万人拥有一个街道级公共文体设施、每3万人拥有一个社区级公共文体设施的标准,探索行政区域型与功能区域型相结合的文体设施配置模式,重点推进新区、新建街道、社区文体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实施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制定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考核指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实施公众满意度指标测评,推动网络大众点评和大数据分析等评估方式创新。

3.4.5以“特区立法”优势加强文化方面的立法意识以“特区立法”优势构建文化法律体系,为形成“以需求者为中心的文化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和基础。下一步在推进文化法律制度的建设上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立法:一是根据国家的文化立法规划,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基本公共文化保障法的制订实施工作。二是抓紧出台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做法的相关法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法治化运作。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确立为国际惯例法定机构,以法律形式规定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责。

[1]陈晓薇 ,崔霞. 深圳改革主攻“三化一平台”[N]. 深圳商报, 2013-12-27.

[2]严圣禾. 厉以宁等专家纵论“新常态与发展质量”[N].光明日报, 2015-09-14.

[3]马兴瑞. 解放思想 真抓实干 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深圳特区报,2015-06-16.

[4]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第11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满意度评估报告[M]. 2015(5).

Cultural pursuit of Shenzhen in constructing the city of being modernized, internationalized and innovative

ZHANG Jun
(Institute of Culture Studies, Shenzhe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enzhen 518028, P.R. China)

The Sixth Congress of Shenzhen Communist party representatives has proposed to build Shenzhen into a city of being modernized, internationalized and innovative, which seemed to an adjustment in some way in contrasting with the previous proposal of constructing Shenzhen a city of being marketized, legalized and internationalized as well as establishing Qianhai as a strategic platform. Based on this new concep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cultural development, tries to bring forward some ideas about the cultural pursuit and practice of Shenzhen in constructing the city of being modernized, internationalized and innovative.

Shenzhen; being modernized; being internationalized; being innovative

G127

A

1672-6332(2015)04-0001-06

【责任编辑:夏晋祥】

2015-10-25

张军(1956-),男(汉),湖北襄阳人,文学硕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深圳和香港文化。E-mail:jksny@sina.com

猜你喜欢

深圳国际化建设
聚焦港口国际化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