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西都护府第一次晋升为大都护府时间考

2015-04-10李大龙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安西史书王朝

李大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005)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边疆问题,其中唐王朝在边疆治理方面取得了为后人普遍称道的效果。唐王朝在边疆治理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绩,除具有富强的国力、统治者开明的民族观等因素之外,有效统治机构的设置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唐王朝将西汉王朝创设的都护府建制推广到了整个边疆地区,先后设置过东夷、安西、燕然、瀚海、单于、安东、保宁、安南、北庭等诸多都护府,后经过改名最终形成了以安西、安北、安南、安东、单于、北庭等6个都护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应该关注的是,在众多的都护府中,虽然同是都护府,但由于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存在差异,因而也存在级别的不同。以往,学界对都护府的级别差异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1],也影响到了对相关史实的认定,如学者对安西都护府的认识,或认为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后就晋升为大都护府了,或认为安西都护府治西州时的最后一位都护也应该称之为大都护,存在明显歧义。笔者在查考有关史书记载时,发现这些观点和史实仍然存在出入,故撰此文略述拙见,以求教方家。

关于都护府的划分,《新唐书·百官四下》有明确记载,都护府分为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两个层级:大都护府:“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七品下;参军事三人,正八品下。”上都护府:“都护一人,正三品;副都护二人,从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上;参军事三人,从八品上。都护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又载:“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护,皆亲王遥领。两府之政,以尹主之;大都督府之政,以长史主之;大都护府之政,以副大都护主之,副大都护则兼王府长史。其后有持节为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者,正节度也。诸王拜节度大使者,皆留京师。”但是,依据史书记载,唐王朝在设置安西、安北、安南、安东、单于、北庭等大都护府、上都护府的同时,还设置过保宁都护府、昆陵都护府、濛池都护府。

保宁都护府设立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据《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载:天宝八年闰月己丑,“剑南索磨川新置都护府,宜以保宁为名”。《新唐书》卷67《方镇四》也载:天宝八年“剑南节度增领保宁都护府”。另据《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八年六月条载:该年六月,唐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并取得了初步战果,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并防御吐蕃的进攻,唐王朝在该年的闰月乙丑对边疆的防御设施进行了调整,“以石堡城为神武军,又于剑南西山索磨川置保宁都护府”。赤岭在今天青海省西宁市的西部,即今日月山;石堡城位于今青海湟中西日月山脚下,后唐王朝在此设置了振武军。由此看,唐王朝对吐蕃的进攻选择的是由鄯州(治所在现西宁市)通往吐蕃的传统交通路线,这里也是吐蕃对唐王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产生直接威胁的主要地区之一。吐蕃对唐王朝边疆地区造成威胁的地区还有剑南道,故唐王朝在剑南索磨川设置了保宁都护府。

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同时设置于显庆三年(658),并见诸于多部史书记载。《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载:显庆“三年……二月丁巳,车驾还京。壬午,亲录囚徒,多所原宥。苏定方攻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贺鲁及咥运、阙啜。贺鲁走石国,副将萧嗣业追擒之,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甲寅,西域平,以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复于龟兹国置安西都护府,以高昌故地为西州。置怀化大将军正三品,归化将军从三品,以授初附首领,仍分隶诸卫。”同书 卷40《地理三》也载:“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分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新唐书》卷40《地理四》载:“显庆二年平贺鲁,析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分种落列置州县,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又徙治高昌故地。”同书卷218《沙陀》也载:“永徽初,贺鲁反,而硃邪孤注亦杀招慰使连和,引兵据牢山。于是射脾俟斤沙陀那速不肯从,高宗以贺鲁所领授之。明年,弓月道总管梁建方、契苾何力引兵斩孤注,俘九千人。又明年,废瑶池都督府,即处月地置金满、沙陀二州,皆领都督。贺鲁亡,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次伊丽水,而处月来归。乃置昆陵都护府,统咄陆部,以弥射为都护。”

依据这一记载,大体可以做出如下判断:都护府划分为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是和“亲王遥领”相联系的。虽然副大都护是大都护府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且兼任“王府长史”,主管兵权和日常工作,但大都护和亲王遥领制度出现的目的很显然有两个:一是唐王朝有意识加强对部分边疆地区的控制,以维持唐王朝的统治,安西都护府晋升为大都护府很明显体现了唐王朝的这一意图。二是在增加大都护权力的同时,为了便于控制大都护府,唐王朝又确立李氏亲王任大都护的方式,只是最终形成了形同虚设的亲王遥领制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过,从史书的记载看,都护府等级差别的出现和亲王遥领制度并不是初期就形成的制度,那么,唐王朝的大都护府建制最早出现于何时?笔者通过对众多史书的检索,认为大都护府建制最早出现是在麟德元年(664)。据《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麟德元年正月条记载:“春,正月,甲子,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旭轮为单于大都护。”《资治通鉴》的这一记载得到了《旧唐书》的支持。《旧唐书》卷4《高宗上》记载:“麟德元年春正月甲子,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官品同大都督府。二月丁亥,加授殷王旭轮单于大都护。”此记载不同于《大唐六典》和《通典》的记载,不是笼统的概述,不仅有具体的改革年代,也有改革的具体机构和任职官员的名字,可信程度要大。其他史书所记载的“大都护”或“大都护府”的出现时间没有一个超过此年。因此,大致可断定唐王朝都护府的分级以及亲王遥领制度是形成于唐高宗时期,而且从大都护府的分布看,地位的重要性是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区分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有些都护府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大都护府的,安西都护府的情况就是如此。

至于保宁都护府则未见有分级的记载,似乎应该是属于一般都护府,而濛池、昆陵二都护府更多是具有羁縻府州的性质。据《新唐书》卷43下《地理七下》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由此观之,昆陵、濛池二都护府的这种组织方式和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以边疆民族部落为基础设置的羁縻都督府的组织方式则基本相同。大概也正是因为昆陵、濛池二都护府与其他都护府具有不同的性质,所以包括两唐书在内的众多史书都没有将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列为唐朝都护府的正式编制。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史书中所谓濛池、昆陵二 “都护府”之“都护”是“都督”之误。

安西都护府是唐王朝为管理西域而设置的机构,在其设置期间几度晋升为大都护,为巩固唐王朝对西域统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关于安西都护府第一次晋升为大都护府始于何时,史书记载却存在差异。关于安西都护府第一次晋升为大都护的时间,仅见于以下两部史书记载:《大唐六典》卷30有:“皇朝永徽中,始置安南、安西大都护。”《通典》卷32《职官》有:“大唐永徽中始于边方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大都护。”两部史书明确记载安西都护府晋升为大都护府是在永徽年间。永徽是唐高宗的年号,始于公元650年,终于公元655年。也即是说依据这些记载推断,安西都护府第一次晋升为大都护府当是在公元650-655年之间。

对于上述记载,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赞同。如刘松柏在《安西大都护府历任大都护考略》即以《通典》卷32《职官》的记载为据认为:“移设龟兹后的安西都护府应称为大都护府,所任都护应称大都护 ,安西都护高贤是为安西大都护。下述诸任都护亦然。而且高宗永徽年间,安西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当于此时升置为安西大都护府。故府治在西州的最后一任都护区麴智湛(651·1-658·5)亦当谓安西大都护。”[2]其二是认为不可信。如薛宗正在其所著《安西与北庭》[3]中认为“考稽其他史料,这一记载并不可信”,并列举了两条理由加以辨证:“(1)所谓‘四大都护’之说查无实据,且无一创立于永徽年间者。据《旧唐书》卷39,安东都护府创于总章元年(668)九月,《新唐书》卷40,安北大都护创于总章二年(669)八月,《旧唐书》卷41,安南都护府创于调露元年(679)八月,皆非同时。(2)‘两大都护’之说属实,但名单与上引史料不符。依《唐六典》,两大都护府乃安南与安西,其实应当是安西与安北,足以说明史料记载多误。但是,上引史料也未必尽误,它至少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安西大都护府乃高宗朝所置。依笔者判断,‘永徽中’应为‘显庆中’之误,更确切地说,乃置于显庆三年(658)。这是因为唐王朝国势在西域的扩展,这一变化不可能发生于彼时而只能发生于此时。”此外,又依据唐王朝在显庆三年设置昆陵都护府、濛池都护府,认为“如果安西都护府依旧保持都护府的建制级别,则同级军府,难以统帅,进而确证安西大都护府确乃创于显庆三年(658)”,并进一步推断领兵平叛的杨胄“所领官号非安西大都护莫属”。

安西都护府是都护府还是大都护府,如上述不仅关系到机构的级别、官员的配备,而且也关系到都护府在唐王朝统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唐王朝对西域的政策,并非简单地名称问题。然,史书对此记载矛盾之处甚多,学者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孰是孰非自然需要进一步辨证。

对于第一种说法,即安西都护府治西州时期的最后一位都护也应该称之为大都护的观点,因为没有对相关记载进行考证,盲目信从史书记载,自然缺乏说服力。实际上上引薛宗正先生的考述已经对此进行了回答。笔者赞同薛宗正先生关于《大唐六典》和《通典》记载不可信的观点,但认为其“安西大都护府确乃创于显庆三年(658)”的说法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因为安西都护府虽然是在显庆三年(658)迁往龟兹,但其建制并没有因此马上晋升为大都护府,晋升大都护的时间不会早于麟德元年(664)。理由如下:

(1)唐王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大都护府最早出现于麟德元年(664),安西大都护府也不会早于此年。大都护府的建制改革是唐王朝边疆管理机构的重大变革措施,并和李氏亲王遥领制度的确立密切相关,目的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但对于这一重大事件,史书记载颇不明确。查考诸史书的记载,尽管上面所引述的《大唐六典》和《通典》记载中说永徽年间唐王朝设置了大都护府,但在其他诸多史书记载中我们查找不到具体的都护府改为大都护府的实例,相反正如薛宗正先生所言唐王朝的几个大都护府“无一创立于永徽年间者”,因此我们有理由对这一记载进行怀疑。但是,如前所考,大都护府体制形成于于麟德元年(664),唐王朝的“大都护府”的设置时间也不会早于此年,尽管史书所载的大都护“无一创立于永徽年间者”,但并不妨碍其由都护府晋升为大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应不属例外。

(2)高贤不可能是第一任安西大都护。经过众多学者的考证,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后见于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个都护是高贤,此人两唐书无传,但《新唐书》卷3《高宗本纪》记载其官职是“安西都护”:龙朔三年十二月“壬寅,安西都护高贤为行军总管,以伐弓月。”这一记载也见于《资治通鉴》卷201龙朔三年十二月条:“以安西都护高贤为行军总管,将兵击弓月以救于阗。”高贤不可能是大都护的原因是明显的:一是没有史书的明确记载。二是升高贤为大都护不符合唐王朝设置大都护府的意图。从上述所引大都护府设置的记载看,唐王朝设置大都护府的意图是加强对边疆的控制,也有遏制边疆官吏权力过大的企图,并为建立李氏亲王的遥领制铺平道路。高贤是高昌人,唐王朝晋升安西都护府为“大都护府”目的是给予其更大的权力,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其人选即使不是李氏亲王,也应该是唐王朝统治者信得过且文韬武略过人的官吏,任用当地民族的成员,而且是唐王朝很不容易才统一的高昌国的降将担任“大都护”是难以让人理解的,可能性较小。

(3)裴行俭才是第一任安西大都护,时间是在麟德二年(665)。高贤的继任者是裴行俭。裴行俭史书有传,据《旧唐书》卷88《裴行俭传》记载“麟德二年,累拜安西大都护”,其官职变为了“大都护”。这也是关于安西都护府上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的最早记载,其和上引史书关于单于都护府改为“大都护府”时间记载正好相互印证。

唐王朝将安西都护府晋升为大都护府,目的是为了巩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但实际上随着西域局势的变化,安西大都护府并没有来得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其治所就被迫又迁回了西州,而且也恢复了都护府的建制。这一时期,见于史书明确记载的安西大都护仅仅裴行俭一人。据《旧唐书》卷88《裴行俭传》载:“裴行俭,绛州闻喜人。曾祖伯凤,周骠骑大将军、汾州刺史、琅邪郡公。祖定高,冯翊郡守,袭封琅邪公。父仁基,隋左光禄大夫,陷于王世充,后谋归国,事泄遇害;武德中,赠原州都督,谥曰忠。行俭幼以门廕补弘文生。贞观中,举明经,拜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甚奇之,尽以用兵奇术授行俭。显庆二年,六迁长安令。时高宗将废皇后王氏而立武昭仪,行俭以为国家忧患必从此始,与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褚遂良私议其事,大理袁公瑜于昭仪母荣国夫人谮之,由是左授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累拜安西大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降,征拜司文少卿。”

基于此,笔者认为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往龟兹后并没有立即晋升为大都护府,晋升为大都护府的时间不会早于麟德元年(664),那种认为在西州时最后一任都护也应该称之为“大都护”的观点更是错误的[2]。

[1]李大龙.都护制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23-38.

[2]刘松柏.安西大都护府历任大都护考略 [J].西北史地,1989(3).

[3]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边政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78-81.

猜你喜欢

安西史书王朝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汗青”原来是史书
为小人物喝彩
要钱还是要命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王朝梁研究员
“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