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巷歌谣浸儒风
——两汉谣谚中的儒学人物评论浅疏
2015-04-10黄有年
黄有年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里巷歌谣浸儒风
——两汉谣谚中的儒学人物评论浅疏
黄有年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两汉时期,谣谚中关于儒学人物的评论非常之多。虽然这些评论的起始形式各异,但它们的评论内容无一例外,皆是针对儒学人物而言。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评论统称为儒学人物评论。儒家的经典成为了里巷歌谣中的儒学人物评论的取舍的标准和趋向。
两汉;谣谚;经学;儒学人物评论
一、人物评论现象的渊源及其界定
人物评论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存在由来已久,我们莫究其所来何自。起码在有文书记载以来,人物评论这种文化现象就被流传下来了。《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1]359周公勉励康叔对周王朝负责任时追溯了文王创业的艰难,同时也是对文王的评论。《诗经·国风·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303-305这是当时下层受剥削的百姓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不顾劳动人民死活而实行繁重的税收制度的讽刺和评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61这是孔子对鲁国执政季氏僭越行为的一种愤慨评论。《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冯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妒忌。”[4]16这是屈原对当时误国群小的评论。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流传下的人物评论。以上引述的人物评论中既有具体的评论对象,也有比较模糊的评论对象;既有后人评论前人,也有当时人评论当时人。
迄至汉晋之世,人物评论的内容蔚为大观,前辈学者对此有所着力。盖汉晋之时士风大变,文物制度迭出,先是察举制、孝廉制和举谣言制,后有九品中正制,是以人物品题风气勃发。前辈学者心有所思而能够留意于此,并且大有成就。不过在什么是“人物评论”这个问题上,大家似乎无意深入地去追究它。
我们认为,人物评论具有十分宽泛的内涵。就人物评论的发出者而言,可能是具体的,也有可能是抽象的;就人物评论的对象而言,可能是某个人的言,也有可能是他的行,还可能是某一事项——因为事项的背后隐藏着人;就人物评论的真实性而言,有的人物评论是合乎事实的,有的则与事实相去甚远。但是不管如何,在对人物评论的考察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被评论的对象,也会看到人们情感的抒发,同时还会伴随着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物评论是评论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特定时空内的评论对象的言行、事项进行某种情感表达的话语叙说方式,而且在这一话语叙说的过程当中,评论者往往会流露出自己一定的道德、价值、审美和文化倾向。这种话语叙说方式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在此,我们将针对儒学人物而做出的评论则统称为儒学人物评论。
如果这样的认识不会被讥为大失偏颇的话,那么我们从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谣谚对两汉儒学人物评论进行研究也是不至于贻笑大方的。因为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谣谚中保留着非常丰富的关于儒学人物评论的历史内容。而且我们通过这些谣谚中的儒学人物评论,可以一窥当时一般民间社会对儒学、经学和儒学人物的看法。当然,井鱼所见者不过方寸之天,蔽眼之处尚祈方家不吝指教。
二、两汉谣谚中的儒学人物评论
两汉时期,谣谚中关于儒学人物的评论非常之多。虽然这些评论的起始形式各异,例如存在着“诸儒为之语曰”“邹鲁谚曰”“关东号之曰”“乡里为之语曰”“京师为之语曰”“时人称曰”“京师号曰”等诸般形式,但它们的评论内容无一例外,皆是针对儒学人物而言。
“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5]2913-2914汉元帝好《梁丘易》,要考其异同,就令五鹿充宗与诸《易》家论。史载当时的情形是:“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5]2913后来有人推荐朱云跟五鹿氏辩论,朱氏“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5]2913。这场关于《易》的辩论最终由朱云胜出,并且由是成为了经学博士,迁杜陵令。在这场关于《易》的辩论中,五鹿氏的“鹿角”终为朱云所折,故而时人对朱、五鹿两人有这样的评论。
“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5]3107史载:“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兼能《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5]3107此外,韦贤以经学传家,最终让两个儿子分别当上太守和县令,少子玄成以明经历位至丞相。这正所谓“黄金不如黑金贵”,“书中自有黄金屋”。
“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5]3331这则谣谚评论的是匡衡在《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史载匡氏幼时家穷,白天替人放牛劳作,晚上凿壁偷光学习,其在经学方面有这么高的造诣实属不易。
“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5]3352这则谣谚是以经学家张禹为评论中心的,人们认为当时讲《论语》最好的经师就是张禹。《汉书》:“初,禹为师,以上难数对已问经,为《论语章句》献之。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5]3352张禹师从各大名家,最后撮为己旨,所以他在《论语》方面成就这么突出。
“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6]883这则谣谚的评论对象是鲁丕。元和元年,鲁丕拜赵相,史载门生来就学者常有百余人,故而有如此之评论。
“乡里为之语曰:‘道德彬彬冯仲文。’”[6]1004冯豹,字仲文。冯氏一生雅好儒学,以《诗》《春秋》诸经教骊山下。这位冯豹平时为人及教授生徒之时行为不逾儒家规矩,故能得此评语。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6]1759人们在这则谣谚评论中将杨震誉为孔子那般人物,实在是赢得了儒生最高的荣誉,因为儒家心目中的圣人只有孔子。 据史所载,杨震少时非常好学,他从太常桓郁门下精学《欧阳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大概而言,杨震既有很高的儒学造诣,又能够按照儒家的传统行事,所以人们才会这样评论他。
“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6]1235这则评论的对象是贾逵。史载:“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穀梁》之说。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身长八尺二寸。”[6]1235这则谣谚一方面评论了贾逵的好问——“问事不休”,因其“不通人间事”也;一方面评论了他的身高——“贾长头”,因其“身长八尺二寸”也。
“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纵横周宣光。’”[6]2023史称周举虽然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是其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正是因为周举才学博洽,深通经术,才赢来人们这样的评论。
“时人称曰:‘欲知仲桓问任安。’”[6]2551当时又有谣谚评论在民间流传说:“居今行古任定祖。”[6]2551这两则谣谚评论的都是一个人,也即是任安。任安曾经跟同郡人杨厚学过图谶,究极其术,所以人们说“欲知仲桓问任安”;而任氏年轻时曾经优游太学,受《孟氏易》,而且兼通数经,故在儒家经典的熏陶下,其行为举止颇合儒家风范。
“乡里号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6]2573本条谣谚评论的是召驯。召驯,字伯春。史称驯自小就精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闻。显然,人们的评论是针对召驯“博通书传”和“志义”来展开评论的。
“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6]2614这则谣谚评论对象是黄香。史称黄香自幼失母,从小就孝敬父亲。他夏天在睡觉之前先用扇子为父亲的席子扇风去热,冬天则用自己的身体将父亲的席子暖热。史载黄香年长一点之后,通博经典,究精道术。显然,这则评论是针对黄香的品行和学问做出的。
两汉谣谚中关于儒学人物评论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解经不穷戴侍中”[6]2554*史传戴凭经学造诣很高,在一次关于经学的辩论中夺得五十余席。、“说经铿铿杨子行”[6]2551、“《五经》无双许叔重”[6]2588、“《五经》纷纶井大春”[6]2764……这些谣谚评论都是说某人在经学上的造诣是如何了得,兹不一一列举。然而也有一些例外,譬如有一些儒生生于乱世,就显得不那么走运了。献帝时,就有这么一群人被评论道:“长安中为之谣曰:‘头白皓然,食不充粮。裹以褰裳,当还故乡。圣王愍念,悉用补郎。舍是布衣,被彼玄黄。’”[6]374-375
以上材料显明,作为民间社会产物的谣谚在臧否儒学人物的时候,往往会遵循着一定的尺度。一些儒学人物凭着自己精通儒家经典而得到民间社会的高度评价,许多人更是由此步上了“干禄之途”。这些人有的精通一经,有的则是兼通数经,他们在经学上的造诣确实非同凡响。还有一些人一生在儒家经典当中涵泳,坚持这些经书中所教导的安身准则,同样得到了民间社会的普遍赞誉。
三、余论
谣谚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我们通过这些谣谚可以了解和认识到当时一些具体的潮流风尚和社会人心。清人刘毓崧云:“《虞书》曰:‘诗言志。’《礼记》申其说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大序》复释其义曰:‘诗也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观于此,则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乃近世论诗之士,语及言志,多视为迂阔而远于事情。由是风雅渐漓,诗教不振。抑知言志之道,无待远求。风雅固其大宗,谣谚尤其显证。欲探风雅之奥者,不妨先问谣谚之途。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7]1*周绍良先生点校《古谣谚》时并没有使用现在所通用的标点符号。周先生使用的是老式的方法,也即是只断句读,没有标点。笔者在参酌周先生点校的句读的基础上,对所引用的材料进行了现在通用的标点。如果标点出现错误,一概由本文作者负责,与周绍良先生的点校工作无关。依刘毓崧所言可知,我们在谣谚里是可以看到其中所表达的“言”与“意”、“下情”与“上德”的。总而言之,谣谚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历史诸相的载体,而两汉的谣谚自然可以成为我们了解该时期社会诸相的载体,包括当时的人物评论以及其中所表达的历史内容。
我们从上面的论述可知,两汉时期人们对经学人物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学问以及道德方面,而在学问和道德的下面还有许多子条目。但是不管怎么样,人们关注和评价经学人物的时候,儒家的经典是最为看重的,某一个人一旦在经学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往往会赢来人们的高度评价,而且也往往会使其踏上仕途的门槛,乃至于飞黄腾达。盖自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经学思想就笼罩着学人。一方面,这是王朝统治阶层进行上层建筑的一种设计;另一方面,儒生们也是秉持着明经致用的目的投入到经学学习和研究当中来。而两汉太学的建立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样在民间社会和儒生学子中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班固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5]3620毫无疑问,这样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评论人物的取舍标准和价值标准。这样说并无过分,在中国历史上,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的明显。《论语·子张》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儒家的意识里,“仕”与“学”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两大关键。就两汉而言,政治影响了经学,经学同样对政治施加了一定的作用。这就是“仕”与“学”在现实当中最为明显的交互作用。正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里巷歌谣对儒学人物的评论才会产生这么普遍而广泛的反映。我们可以说,两汉时期的尊经思想对人物评论——特别是对儒学人物的评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过去在研究魏晋南北朝人物评论的时候,学者们往往借助《世说新语》一书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而忽略掉了谣谚中的部分。事实上,肇端于两汉的谣谚中的儒学人物评论现象一直存在下去。可以这样说,即便是玄风劲扬和梵音缭绕的魏晋南北朝,当人们对士人进行评论的时候,经学依然是人们做出评论的重要标准。
[1]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 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蒋天枢.楚辞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 杜文澜.古谣谚[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责任编辑 林东明)
Folk Proverbs and Confucianism :the Study of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Huang Youn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Xi'an 710069,Shaanxi)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 character comments' ethos is very common , which also contains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 Although these comments starting form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 but their comment without exception , all are in view of the confucianism in terms of character . Based on the fact ,such comments can be referred to as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 We will be observed that the main standard and trend of the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is confucian classics .In any case , this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 Folk Proverbs ; Confucian Classics ; Confucianism Character Comments
B222
A
1008-293X(2015)06-0077-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6.014
2015-09-25
黄有年(1989-),男,又名黄立智,广东雷州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