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以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为例
2015-04-10奚雯
奚 雯
(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16)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以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为例
奚 雯
(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16)
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长距离引调水工程建设,作为战略性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水利水电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必然性认识,结合具体引调水工程实例,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利弊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长距离引调水;生态环境;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以发电、防洪、供水、灌溉等为目的的综合性工程,往往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成为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与群众生活的关键要素,对于人民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因此国家在大力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关系尤其关键和重要。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利弊权衡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以下从这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本质是除害兴利,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其积极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水质。从当前我国河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知道,我国大部分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的河道淤积,大大影响了水的质量。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地构建蓄水水库,对河流的水资源进行污染的清理,进而自行进行水量调节,给城市或者乡村起到供水的作用,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对河流的水资源进行调节,进而缓解河道淤积,降低水流的浑浊度,给河流内的藻类植物提供清洁的生长环境。2)减少洪涝灾害。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防洪,因此具有减少洪涝灾害的作用。我国河流的发展存在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状态,某些区域水资源枯竭,而某些区域则洪涝灾害多发,这与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就是实现水量的调节和利用,在洪涝多发地区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对河流洪涝期进行储水,从而在枯水期提升河流流量,这样就能增强该区域的抗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就能减少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并且还能实现灌溉的作用,为农田提供充沛的水源。3)节能减排。水力发电产生的电能是可循环的清洁能源,避免了火电燃煤产生的污染排放、电煤大规模开挖、运输造成的环境破坏与污染。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要对原自然环境进行调整、干扰,因此对生态环境必然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土流失的出现。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设置临时取土场和材料,这些取土场和材料对工程基地周围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材料堆积造成的地表受损等情况。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废水和废气以及各种化学类污染物,基于以上两点,周围的草丛或者农田势必受到污染,从而导致植物死亡或者变异。2)水库富营养化。水利水电工程形成的人工湖主要是通过蓄水来达到调水的目的,因此当水库的水储存到一定范围后,由于水库的水不是活水,因此水的质量会逐渐下降,这样一来,水库中有沟壑的地区就会出现富营养化或者水华现象,造成整体水资源净化程度不高,大大影响了水利用质量。3)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还会对河流中的鱼类产生影响,河流中的洄游鱼类的繁殖会受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的影响,从而出现鱼类数量变少的情况,这就大大影响了生态环境生物的多样性。4)河道径流的原有自然特征受到干扰,有的河道由于过度开发可能出现断流或长时间生态基流得不到保证,生态环境出现灾难性破坏。
以某省重点水利建设工程为例。该项目主要任务是为特大型省会城市开辟第二水源。事关 800万人口供水稳定、安全、生活健康品质提高。由于该城市位于咸潮河口下游,污染、咸潮及突发性事件频发威胁水源安全,项目在保护本地水源基础上,长距离(100km)上移生活用水取水口到上游源头水库,采用全程封闭隧洞输水,实现与本地水源互为备用、分质供水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该工程浩大(投资逾百亿元),影响面广(沿程百多公里,涉及大江大湖的原生态调整),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特别是妥善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事情成败的关键。
该工程做法:1.科学确定引用水量:以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以下游受益区生活用水为主,尽量少引水,低于原状态下为保证下游供水实际下泄水量,实现分质供水,多水源互为备用,既提高了水源安全与品质,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2.最优工程技术方案:全程采用封闭输水隧洞,利用上下游水位差重力流输送。由于隧洞全程均位于山体和地面以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占用土地、干扰生态环境;重力流输送使运行成本降低,大量节约提水泵能。建设过程合理布置堆碴场,做好土石方平衡,及时复垦覆绿,减少水土流失;3.着力研究消除减轻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可能因引水工程造成上游水源水库的水位变化和下游河道下泄水量减少,以及因此引起的水生态环境变化等。应对措施是通过优化水源水库优化调度,减少丰水期发电,加大枯水期发电,使工程实施后水库平均水位与现状相比不降低,枯水期下泄流量不低于现状 95%的控制目标可以实现。通过客观、科学充分论证,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该项长距离引水的战略性重大民生工程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公众幸福感受的满意平衡。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人类的发展必不可少,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的责任。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兴利除害最大化,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最多数群众幸福感受的科学平衡。以下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治理
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或者相关奖励政策等手段,来规范或者鼓励施工方自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严格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科学评估的前置程序,对项目建设及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影响形成全过程动态监督,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到实处。
(二)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到项目目标中去,因此,工程设计方需要对建筑所在地的水域情况以及生态情况进行调查,从而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在具体施工中,也能避免施工方对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
(三)建立相关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监测技术的应用是一项较为庞大的过程,费用也比较高,但是其作用是比较显著的。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可以通过对中小流域试点监测的方式来初步应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从而达到保护的作用。
三、结束语
生态环境是人类与生物共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的综合,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因此,生态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决定着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尽管如此,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进程中,国家不仅要注重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密切关注其生态环境效益。在各方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科学平衡。
S210
B
1007-6344(2015)08-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