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平实中蕴含大智慧

2015-04-09

全国新书目 2015年1期
关键词:总书记习近平语言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是2014年高校主题出版项目的重要成果,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思政课教师等联合撰写。该书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语言风格入手,辑录了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引文引言,共70个词条,进行简明扼要的阐释,对其进行语境、语源分析,并阐述其思想内涵、现实意义与社会反响,旨在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读本。

《平易近人》主编陈锡喜表示,该书开篇是“中国梦”,本身是一个比喻,而主体部分的三篇,分别是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和诗文引用篇,基本能涵盖习近平语言风格的全貌;而每篇引文的排列,又按中宣部所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框架,使读者在读完全书后,不仅能读懂习近平每一引文的意思,而且能从中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

出版说明

语言这东西,有种神奇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

比如“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既形象又深刻,引来百姓一阵叫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简洁到位,生动有力!习近平总书记还经常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来阐述他的治国理念,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他用“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来描述亚太共同的发展未来,用“虚谈废务”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诗文引用篇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出自《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意思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宋代苏轼所著《范增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意思是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习近平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警示腐败是党和国家灾难的重要源头,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务实清廉,才是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基础。《劝学》是《荀子》的首篇。“劝学”乃鼓励学习。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语出《管子·牧民》,原文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习近平意在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

提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家有希望也有担心。目前,首先要把这一步继续抓好,起“徙木立信”的作用。这件事情要牢牢抓住,善做善成,才能做其他的事情。

——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徙木立信”讲的是商鞅变法时的一个故事。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人非议自己,于是在法令拟定尚未发布时,为取信于百姓,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立起一根高三丈的木柱,以十金招募能把这根木柱从南门移到北门的人。百姓没有一个人敢去搬木柱。于是商鞅又说:“能够搬走这木柱的人,奖赏五十金。”有一人就来搬了木柱,商鞅立即奖赏五十金,以证明自己有信用,不会欺骗百姓。“徙木立信”就被用来表示发布政策要说到做到,取信于民。

形象比喻篇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把制度比喻成“笼子”,意在强调制度之“笼”对权力,尤其是对一切滥用权力行为的约束与监督。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和“人治”色彩浓厚的国家。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30年有余,但上述传统思想及其影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殆尽。正因为如此,权力滥用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而法治的权威性受到伤害,腐败现象也由此生发。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屡禁屡发,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就是直接佐证。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借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作喻,意在强调我们党持续深入抓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突出表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做事一抓到底的狠劲和韧劲。

这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八个字,是习近平敢于负责、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最好诠释,凸显着一股力量,展现出一种刚强,凝聚着一份真情,张扬着一腔正气,既充满底气、彰显决心,又情真意切、恰到好处,可谓字字千钧,精炼而传神。

俗文俚语篇

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的讲话

现在流行的几档娱乐节目,如“艾伦秀”、“百变大咖秀”、“80后脱口秀”、“爸爸去哪儿”真人秀,等等,红遍大江南北,广受观众欢迎。由此可见,“秀”是被大家喜欢的。但是在“秀”前面加上一个动词“作”,便有了生硬、刻意和很强的目的性,大家就不喜欢,甚至厌恶了。

习近平引用这一俗语,是批判性的,旨在反对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提倡领导干部要切实走好群众路线,对待群众决不能虚情假意。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陈锡喜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313122339

2014-11

30.00元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本书辑录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理念关键词,将其分为形象比喻、俗文俚语和诗文引用等四个篇章,对其进行语境、语源分析,并阐述其思想内涵、现实意义与社会反响,旨在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一个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读本。

作者简介:

陈锡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等。

猜你喜欢

总书记习近平语言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