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金之鱼”沉没真相

2015-04-09

华夏关注 2015年26期
关键词:分体舰长面罩

1992年,俄国3名海军上将联合撰写了《危险的史诗》一书,并由法国拉封出版社出版。书中透露了苏联几艘核潜艇遇难的情况及秘密处理过程。其中,最近的一次为“康索莫莱号”的沉没,发生在1989年4月,它不仅反映了苏联战舰的质量问题,也说明了船中自救能力不足。该潜艇现仍躺在巴伦支海1500米深的海底里,其核反应堆外壳随时有被海水浸蚀而破裂的危险,成为北欧的“海底切尔诺贝利”。

“黄金之鱼”——康索莫莱号

苏联潜艇史上最触目惊心的事件莫过于K-278型“康索莫莱号”的沉没。该潜艇长122米,宽11.5米,自重达9700吨。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钛质外壳使其潜水深度可达100米,这在潜艇史上未有先例。正因为如此,西方将它放在神奇的高度。

该潜艇的制造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并且耗资巨大,故有“黄金之鱼”的美称。由于钛质与其他金属绝不相容,技术人员在衔接过程中采用了全新的技术,焊接工作是在特殊的气体环境下万分小心地进行的。

由于“康索莫莱号”比商业性货轮或客轮快速,比航空运输安全,此外又不受季节与天气变化的影响,人们将它设想为未来海下航行的最大商业性旅行物。K-278显然不乏其军事使命,它配备有导弹及装备有核弹头的鱼雷发射舱。它不用于进攻目标,而主要用来充当敌方的“城市杀手”的角色。

险情突发

“康索莫莱號”服役6年后的一天,即1989年4月7日,潜艇经过极其寻常的浅深度巡航后,行驶在返回基地的途中。远航任务即将结束,船员们似乎已经沉浸在即将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之中。

11:00,第一组替班船员睡醒,第二组人员准备用中餐。值班官亚历山大·维莱斯可夫严格遵守规定,汇集各舱情况报告。

7号舱(反应堆舱)只有一名值班人员,名叫布克尼加维利。这位大胡子水手对着话筒平静地汇报:“7号舱检查完毕,隔热强度与空气成分正常,未发生异样情况。”

11:03,值班机械师伊乌迪纳的控制台上突然发出信号:“7号舱温度超过70℃!”

机械师立即通知舰长。警报在各舱拉响;高级官员迅速涌进指挥舱。

舰长瓦尼纳连续向7号舱呼叫:“7号,回答!”对方毫无反应。

伊乌迪纳建议:“舰长,须立即向7号舱灌注氟利昂!”

瓦尼纳沉默。氟利昂为一种混合气体,能扑灭大火并阻止火势的蔓延;但是,一旦使用,处于附近的生灵必死无疑。7号舱值班人员始终毫无反应。瓦尔纳咬牙发令:“灌注氟利昂!”布克尼加维利此时此刻已无生还的机会,大家希望着他将是惟一的牺牲者……突然,一股强烈的电弧击断了充斥压载水舱的压缩气管。7号舱顿时成了一座大火炉。

几秒钟后,大火喷进6号舱。值班人员尚未来得及戴上面罩,6号舱眨眼间也成为火炉。

船员们关闭了右舷的涡轮发电器,左舷发电器也自动关闭。核反应自动保险装置已接合上。潜艇自动停止。类似潜水状况比飞机发动机故障尤为危险,因为飞机在此时此刻尚存滑翔的可能,而潜艇则只能垂直下沉。

火势蔓延

“救火!救火!”5号舱传出警报,4号舱内的一名水手对着话筒高呼:“降温泵异常脆弱,发出危险的‘劈啪声!”不一会,潜水舵被卡住,舱与舱间的电话联系中断。

船员们忍受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机器大暴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频频触发机械故障。一切似乎已失去控制,最坏的情况发生了!潜艇在150米处突然停滞;在上下水层的夹击下,潜艇失去了活动能力。烈火发狂似的继续在3个船舱内逞威。由于5、6号舱内水手正在奋力与大火搏斗,因此无法往那里喷射氟利昂。电缆纷纷起火,配电板相继爆炸。船中水手只得切断接线处以避开火源。

务必使潜艇浮出海面,否则无法向基地或其他人求救。指挥舱内聚集着海军上校E·瓦尼纳和B·高利亚达、机械工程师V·巴本可和V·作乌迪纳及水手V·托卡切5人。69名船员的命运将掌握在他们手中。

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任何极细微的操作失误都可能葬送全体船员的性命。在未知潜艇能否上浮的情况下,海军上尉、遥控队和奥尔罗夫奉命关闭核反应器,去除补偿电路,并保证船员活动区内降温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样避免了切尔诺贝利悲剧的重现。

K-278奇迹般地从157米深处渐渐上浮。二级准尉符拉迪米尔给主压载水舱充满了空气;充气管道因受到严重损坏,随时有可能破裂。由于潜水舵被卡,潜艇摇摇晃晃地呈螺旋式上升,犹似一条巨大的醉鲸。快接近水面时,值班大副爬到舱面室观察,以保证潜艇出水时不与其他船只相碰撞。潜望镜率先钻出水面,身处进出口舱附近的符拉迪米尔听到“啪啪”的水声,潜艇渐渐显露。这时船钟指向11:14,离事故发生仅11分钟。

K-278此刻已无法航行,升降舵也无法使用。这时,海军上尉威莱斯高夫朝船尾望去,他被所看到的情景吓呆了那里,厚厚的橡胶保护层已被熔化,船体裸露,海水与灼热的金属船体接触后立即蒸发成一股股白烟。显然,船尾舱正处在熔熔烈火之中。

11:27,新的火源在机器控制台上出现:“指挥舱受气体污染,能见度降低。”技术人员立切断电气装置,并用泡沫灭火器喷射火源。浓烟继续充斥指挥舱。舰长决定驱散剩余船员,并与他们一起上甲板透气。舱内抢险人员都带上与压缩空气总导管直接相联的面罩。船医L·扎依亚茨突然发觉一丝甜味渗入口中。他立刻取下面罩,并命令船上化验员化验空气。化验结果发现,二氧化碳成分极端过量!

原来,7号舱内的高气压使二氧化碳渗透进自动供氧体系。全体船员被迫卸除面罩,其中3名已中毒船员被紧急带上甲板。舰长在日志上写下:“11:45止,已发3次遇险信号,未回复。”按规定,这一绝密潜艇不得发出“SOS”国际求救信号,而只能通过国内频率发出译码信号。

海军上校伊乌迪纳和二副A·特里梯亚可夫自告奋勇前往查看。两人带着面罩,借助于微弱的手电光摸索前进,如同进入布雷区。每走一步都有可能受到火焰、热蒸气或电路的袭击。由于面罩内的氧气几乎耗尽,他们不得不退出。

求救无援

“截止12:10,发出8次求救信号,仍未有结果!”直到12:25地面基地接到信号,而初次联系则是13:27。对4号舱进行通气后,救护人员按规定打开5号舱。因为在事故发生时,船员离舱之前必須使之保持密封,“宁死也不能让大火蔓延到邻舱”,这是K-278的船员们都必须遵守的铁的命令。

伊乌迪纳率领志愿人员钻进5号舱。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幕幕恐怖影片镜头:舱内的水手们被烧得面目全非,胳膊的皮肤如破布般悬挂着,脸上的面罩被熔化……伤员们被迅速带上甲板,船医为他们紧急包扎。接着,伊乌迪纳打开6号舱。舱壁呈白热状态,温度超过100℃。就在打开减压室门的一刹那,一股黑色浓烟直扑他们脸部。氟利昂未能扑灭里面的大火,救护人员被迫重新关上闸门。

舰长继续在日志中写道:“14:18,通过调频与一架飞机取得无线电联系,14:40,探测到位置;14:41,辨别出飞机型号为Ⅱ-38;15:18,向飞机员发出‘来进水,正在救火,并逐一密闭舱室信号。飞机回答:‘渔船将前往救险,估计于18:00到达。”

营救船只正在接近,水手们的心觉得宽慰了些。最坏的情况似乎已避免,局势已得到控制,燃烧中的6、7号舱充满了氟利昂。其他火源已被隔离,世界上最坚不可破的钛质船壳也一直挺了过来。这一切似乎都说明没有必要向巡逻在附近海面的挪威军舰求援。所有在甲板上喘息的船员都已将潜游设备丢在浓烟滚滚的船舱内。

厄运难逃

然而,悲剧并未收场,船员们依旧生死未卜。

16:24,船壳受到强烈的内部爆炸的震动,二氧化碳处理箱一个接一个地因高温而爆裂。

几分钟后,不可想象的事情发生了:钛质外壳出现裂口,海水涌进艇尾二舱!顷刻间,K-278的尾舱陷入波浪之中。舰长飞奔入室催促船员迅速撤离。甲板已严重倾斜,船员们纷纷跳进冰冷的波涛中。

17:08,“康索莫莱号”带着6人在海上消失。6人中,海军军士长维克多·斯利乌萨兰可奇迹般地得以幸存。当听到“全体人员上甲板”的呼叫后,维克多随手抓了两套救生衣,跑进指挥舱。分体舱为潜艇内一个相对独产的密封小间,出现险情时能容纳全体船员,并紧急脱离潜艇而直升海面。

维克多被汹涌而入的海水挡住去路,已无法拉近伊斯潘可夫。无奈,他竭尽全力逼近分体舱。

分体舱内聚集着舰长瓦尼纳及伊乌迪给、克拉斯诺巴耶夫、切尔尼科夫4人。深度卡尺指针指向50米、100米、200米……潜艇在急剧下沉!

“轰隆”一声巨响,分体舱挣脱潜艇体直射向海面。当它到达海面时,伊乌迪给和克拉斯诺巴耶夫已失去知觉;这时,天窗盖飞脱,切尔尼科夫和维克多·斯利乌萨兰可被抛进大海。分体舱带着伊乌迪给、克拉斯诺巴耶夫和瓦尼纳3人转眼沉入海底。

维克多在-2℃的海水里困了40分钟后被救;切尔尼科夫则被活活冻死。18:20,“阿莱克西·科洛比斯朵夫”号基地救护舰共找回30名脱险者,其中3名死于运送途中。

69名船员中,4名死于火灾现场,38名因冷水刺激性昏厥而淹死,在冰水中得以幸存的均严格遵守了诸如曲膝、两腿紧贴胸腔、双臂抱住躯体使下腹保持足够的热量等自救指令。这些措施通常能使遇难者在低温的海水里坚持15分钟左右。

当然,如潜艇指挥人员不服从有关保密规定,而求助于外国船只的救援,即在潜艇浮出海面时,马上用国际频率发出“SOS”求救信号,那么,38条性命就有可能得救。(据《科学之友》)

猜你喜欢

分体舰长面罩
LED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罗斯福”号航母四个月三换舰长
上校的命令
CJ/T256—2016分体先导式减压稳压阀
“蛟龙”大战“鹦鹉螺”
这是谁的照片
无边框全面屏 乐视发布高端Unique分体电视
分体设计更贴心
LED矩阵面罩
身边的便携式火灾救生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