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替身演员到功夫明星摔摔打打是家常便饭 元华:包租公的武术情缘

2015-04-09白鸽

北广人物 2015年30期
关键词:元华洪金宝陈凯歌

白鸽

我是看着周星驰电影长大的一代,对于元华的最初印象也是由于《功夫》这部电影。2004年,身为“七小福”成员的元华凭借“包租公”一角一举成名,获得第24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完成了从幕后到幕前的成功转型。很多人不知道,上世纪70年代,元华曾参演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并有幸被选为李小龙的替身。之后便追随师兄洪金宝、成龙在香港电影圈打拼。如今,元华已年过六旬,身体依旧硬朗,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自己的武术情缘。

回忆起来,元华的好动和谦和在采访中也是少见的。有工作人员打趣道,元华老师很像《七龙珠》里的龟仙人,元华便学年轻人时髦玩起了cosplay,又是戴墨镜,又是戴帽子,然后摆出龟仙人同款造型,任我们拍个够。如此一个豁达乐观、童心未泯的老顽童,让我对这位年过花甲的功夫演员有个新的认识。

陈凯歌:元华前辈谦虚得像一支麦穗

暑期档电影《道士下山》口碑虽然褒贬不一,但上映首周已经突破3亿票房,刷新了陈凯歌导演单片最高票房纪录。如此强大的吸金能力自然离不开众主创的尽心付出,香港功夫前辈元华在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透露,此次《道士下山》的拍摄对他是一个挑战,导演对动作戏的要求远高于自己以往的经验。

导演陈凯歌在微博中写道,“元华老师,你是前辈,却谦虚得像一支麦穗。你在电影中是杀手也是慈父,为了儿子,杀不死仇敌就杀死自己,怎一个酷字了得。记得你那天受伤,血溅片场,回来时间你,你一笑,只说:这不是头一次。”回忆起片场受伤的经历,元华笑言,本来没有头撞门那场戏,就是为了配合自己的伤口,临时加了这么一个动作。“当时那场戏是我去道观里见郭富城,他给了我那本猿击术秘籍,但是我扔到火里烧掉了,王宝强要去拿那本秘籍,于是和我对打起来,由于威亚没有配合好,我直接倒立着脑袋就奔桌子角撞上去了,一流血,大家都慌了。后来去医院洗了洗伤口,确定只是皮外伤,第二天我又继续拍戏了。可是脑门上有伤口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就临时加了一个头撞门的桥段,继续拍下去了。”

在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道士下山》里,元华饰演的彭乾吾是一位心胸狭窄的掌门人,表面上是武艺非凡的一代宗师,实则心狠手辣笑里藏刀。作为戏中关键的反派人物,元华以极富个性的文戏还有武戏为电影增色不少。“彭乾吾在原著里确实是心胸狭窄的那么一个人,但他这种狭隘多是出于门户之见,还有爱子心切。虽然他总是一脸阴鸷,但也有严师慈父的一面,不然也不会培养出赵心川(陈国坤饰)这样一身正气的弟子。如果没有师门绝学与权力之争,或许也能成为德艺双馨的一代宗师。这个人物很有意思,有一场戏被郭富城打的前后长衫都破了,站起来以后还要撑起一把伞,走出大门扬长而去。”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元华也会时不时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最后有一场重头戏是张震他们在外面打,我在车里等着,车子又那么闷,我就一边扇扇子一边等,就是很有高手的那种感觉,表现得沉着淡然。其实那把扇子是我自己的,然后导演觉得这个小动作很好,又让道具组改天专门买了一把扇子给我当道具。”

身为威震香港功夫片的“七小福”之一,元华坦言,武打戏拍摄时的辛苦付出是观众所看不到的。“我记得拍摄难度最大的那场戏就是我和陈国坤在篮球场雨夜过招,属于实打实的暴力美学。当时一千人的摄制组专门从上海转战到余姚,光这一场戏就拍摄了一个月。本来预计拍一个多礼拜的,但是那场戏是在空中对打,两个人要踩在电线杆上打来打去,又要与摄影师机位和威亚师配合,弄不好就甩下去了整个人。所以我要跟陈国坤相互配合,一起找重心保持平衡,而且每招每式必须都带着狠劲儿,在演员的体力上也算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了。”

年幼调皮捣蛋:射伤洪金宝“偷袭”李小龙

8岁那年,因为太过调皮,元华被妈妈送进了中国戏剧学校,“我是家中的老大,可是我最调皮,经常逃学闯祸,有一次几乎把别人家给烧了,老师都管不了我。一放假,我们就跑去山上跳水玩,就在悬崖峭壁边上,往下面的水潭跳,那时候也不知道危险,就觉得好玩,也不害怕,所以说从小胆子够大,适合进武行。我记得有一回,我还把炮仗埋在屎堆里,后来‘哐的一声炸的满天都是,反正是闯了很多祸。所以还没毕业,我妈就把我送去中国戏剧学校练功了,想让师父管束管束我。调皮捣蛋了,师父就会打屁股。最难熬的就是每天练功的时候,扫堂腿先练一百下,站起来以后腿都是软的。然后还要双手撑地倒立一个小时,有时候熬不住了,头就会顶到地上,师父发现了,就会往我们两个手之间放一盆水,头放下去就淹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生活没有压力,比现在还开心,几个师兄弟也经常打架,我记得有一次,我拿那个雨伞做了一个弓箭,到处射着玩,然后就射到我师兄洪金宝了,因为这又打了一架。有时候谁在外面被人欺负了,几个师兄弟会一起上,到了警察局,人家说怎么又是你们七小福啊。”

在香港电影历史上,武侠、功夫片一直是最重要的一支。早年的香港影坛把出身武术行当,后参与电影拍摄的武师叫做“龙虎武师”,到后来逐渐变成了“武术演员”或“武行”。他们常以明星的替身身份出现,吊在半空飞檐走壁,从高空跳下等高难度动作。在电影《龙争虎斗》中,李小龙扮的角色有这样的一场戏:一个空翻把对手踢倒在地,这个动作就是由元华来完成的。“武行头跟我说,李小龙找我替他做一些动作,我当然很开心。我记得他跳舞很棒,可能是因为从小在美国长大,他很有音乐天分,随便什么音乐,都可以跳起来。私底下我们也会和他聊聊天喝喝茶,探讨一下功夫。我记得有一次准备要开工了,我在他进场的时候,想从身后偷袭他一下,刚要去抱他那个腿,他拳头已经在我脑袋旁了,很尴尬哈哈。他说你干吗,我说试试看你有没有那么厉害。”

从武行转型做演员为拍《功夫》疯狂减肥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名噪一时的“七小福”成员之一,元华既亲历了香港动作片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动作片的没落。“遥想香港武侠、功夫片辉煌的年代,武行演员很多,但是每个人天天都有工开,忙得不得了。我师兄洪金宝是最早进入电影圈的,然后他就把我们一个个都带进去了。那时候,武行头会安排我们一天赶好几组戏,真的是可以赚到很多钱,甚至可以买房买车了。但是现在由于传统动作片的没落,内地武行的崛起壮大,行业不规范等桎梏,香港武行已经走下坡了。我们以前武行是要论资排辈的,你有多少能耐,你能做到什么动作,你就能拿多少钱。我刚进行时候就是一天70块,我们分小武行、中武行、大武行,你一定要拼命努力,学更多东西,做到人家做不到的动作,才能拿到120块。但是后来都是一样价钱,实行同工同酬了,做也拿那么多,不做也拿那么多,一样的价钱干吗那么辛苦,所以大家都开始混日子了。”

年复一年,元华开始思考,武行毕竟是吃青春饭,能摔能打的年数有限,“小时候觉得武行很好玩,那时候出去拍戏就好像表演一样,赚了钱都给师父。年长一些,就开始思考将来的路要怎么走,还继续做替身继续打下去吗?”于是,元华决定往演员发展看看,“刚开始转到演员这个职业,会非常不习惯,自己给自己很大压力,怕不被认同。但是演着演着就不紧张了,战胜了自己的心魔,就能放松地表演了。”2004年,凭借《功夫》包租公一角,元华获得第24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从一名幕后武行成为一名“露脸”的演员。“当时接到包租公这个角色的时候,周星驰让我减肥,希望我瘦成排骨,然后配上胖胖的包租婆才有喜剧效果。那時候我在加拿大,真的天天有餐单给我,但是我当时已经很瘦了,减了很久才减了5斤,最后没办法我找了一些黑的东西往腮帮子上抹了抹,打了点阴影,然后拍了一张照片给周星驰,他一看就笑出来了,说你有没有搞错。”元华强调演员是比较被动的职业,但既然选择这行,就要尽量做到导演想要做到的那个程度。

猜你喜欢

元华洪金宝陈凯歌
女儿歌
诗书画苑
陈凯歌 大师下山了
只因多说了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