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期那些事儿(三)

2015-04-09冯素艳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情绪青少年家长

冯素艳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关键时期,也是情绪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要对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否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

青春期情绪状态的特点是:热情与冲动、细腻与粗暴、坦露与掩饰心理逐步形成等;情绪体验的特点有:孤独与寂寞、忧虑与不安、苦闷与忧郁、憧憬未来而获得体验。因此心理教师在辅导这部分学生时教育要针对其特点,要提高其认知水平,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构建宽松和谐的情绪围氛,同时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把学生向良好的心境引导。

案例1

“不知从哪一天起,忽然发现自己变了,变得少言寡语,也不再爱玩闹了,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沉迷于自己的遐想之中。一回到家里,就走进自己的房间,或者看书,或者躺在床上想事情,或者是不停地写日记,或者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呆呆的,任由自己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再愿意和其他人在一起,觉得很多人不懂自己,家里大人更是不理解自己,妈妈开始变得絮絮叨叨起来,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这常常使人感到厌烦,有时实在忍不住会顶撞几句……我这是怎么了?”

这是一位初中女生写给心理咨询老师的一张纸条。

分析: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有这样一种体验: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在心中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就连平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说。进入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的少男少女们经常感叹:“没人理解我!”“我好孤独!”

家长们常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像一只小鸟似的对家长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可是长大后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待家长没有话说,守口如瓶、难得讲几句心里话。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青春期心理的闭锁性特征,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自我封闭、情感不轻易外露,和成年人特别是长辈在一起感觉孤独,但也有开放性的一面,渴望有同龄人理解自己,能懂自己。

为什么进入青春期后会感到特别孤独呢?因为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须要经过不断思考,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

这个过程一开始,少男少女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不仅要作为子女,还要当学生,在同学中,想成为被人接纳和喜爱的人,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对于少男少女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他们又想表现得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特别须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又不愿意敞开心扉。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这种孤独感正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青少年会逐渐获得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有把握的感觉。这时,既能够独立思考,也会乐于与人交流了。

这时期的孩子心思敏感,甚至有点脆弱,所以这时候的孩子父母最好不要管教太严不让他们交朋友,他们已经长大了需要有自己的朋友。

长期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环境里,由于没有机会向外释放身心成长中的能量和情感,也没有机会接受外来的冲击和考验,自然就会变得孤僻和不合群。会逐渐变得郁郁寡欢,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热情与朝气。青少年自身要明白这一点,努力改变现状。所以给学生的建议如下:

1. 学会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班集体是由几十个同学组成的“家”,朝夕相处的男女同学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家”里,如果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伸出热情援助之手,如果经常这样做,其他人也都会乐于同你交朋友,当你有困难时,他们也会“投挑报李”,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此时,你定会领悟到:“帮助别人,原来就是帮助自己”。

2. 学会与同学合作。一个集体中,既需要分工又需要合作,只要是为集体事业的成功,你就应当去做哪怕自己并不习惯做的事。

3. 善于选择知心朋友。兴趣和爱好相投,往往能架起同学间友谊的桥梁。谁都有自己的课余爱好。假如你喜欢滑冰,课余或周日你可以主动邀约几个滑冰爱好者一块儿去溜冰场,这样既安全又扩大了交往面。

4.克服自卑心理,大胆与同学交往。你也许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但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不如别人。不要总用放大镜看别人的长处,用显微镜看自己的不足。何况中学生,一般都是心地单纯、善良的,同学们绝不会因为你有某方面的不足而瞧不起你,你也绝不要主观认为同学都很势利。

如果你丢掉自卑的包袱,并抛弃猜疑心,以真诚的言行去面对同学,那么,你就会得到许多同样真诚的朋友。

案例2

“上了初三之后,特别是这学期感觉越来越严重,经常我觉得自己特别难看而且愚蠢,脸上也经常长痘痘,在班级常常不自在,总觉得自己是班级最丑的。除了我,别人看起来都有很多优点。我讨厌自己的眼睛,讨厌自己的鼻子,讨厌自己的头发,还有讨厌自己的衣服……讨厌自己身上的每一样东西。经常心情烦躁、烦得不得了,有时控制不了自己时,用刀子在手臂上划,划出一道道口子,这时心情能平静下来,否则我不知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我是不是有问题?我需要帮助吗?”

分析:

每一个人都时不时地会有这样的想法,特别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情绪会像过山车一样起伏。有时这些情绪的高低起伏是由激素的变化引起的。这会影响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一种能使你对自己的相貌感觉更好的办法是养成良好的卫生和健康的习惯。感觉有魅力还来自于自信。发展你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才干,关注于你喜欢自己的那些正面的事情。寻找欣赏你这个人而不仅仅是你的长相的朋友。

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要培养自己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的,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进取,永不失望,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持这样的乐观态度往往会产生积极情绪。二要适当地发泄积存在心中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向知己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忧伤等。这样做,有助于消除心中的烦恼、压抑,从而达到心平气和。这种发泄对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三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和热情。紧张是一种情绪,它能维持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如考试时产生的紧张情绪,能使大脑功能达到最高效率状态;平时上课或做某件事,也须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张弛调节适度,就会使生活更有节奏和情趣。四要善于理智控制自已。青少年的种种要求和愿望,都应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否则就要用理智打消这种念头,不能苛求社会与他人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这样做对维持心理平衡,培养健康情绪有好处。多运动,多参加学校、班级的活动,多交几位知心朋友,多和老师谈心。endprint

案例3

为什么孩子的脾气“一点就着”?

学校的运动场上一班和二班的学生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篮球比赛,场上形势异常紧张,比分相持不下。此时,一班的队员因为急躁做出了几个犯规动作,二班队员愤愤不平。场下的学生更是群情激奋,其中二班学生小明激动地面红耳赤,跑到场上要与犯规学生理论,被体育老师制止,小明气得青筋暴起,嘴上骂骂咧咧,拿球掷向了体育老师……

事后,学校要求小明向老师道歉,小明不但不答应还和学校的领导差一点起冲突,学校找到家长,家长也无奈,说小明在家里经常不服父母管教,家长说教一句,小明会有十句在那等着,真是一个让家长、老师、学校头疼的学生……

分析:

小明的这种超常态的心理防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别人,一味地盲目自尊、自大的行为实际上是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要想克服这种“一点就着”的心理,首先应该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尤其要合理地评价自己的缺点。此外再遇到有激烈冲突的场合,一定对自己说:“要冷静!要三思而后行。”

青春期的情绪调控,情绪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对身心健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学会自觉地调节和控制情绪,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带有情感色彩: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会感到喜悦;失去珍贵的东西时,会感到惋惜;如果愿望一再受妨碍而达不到时,则会失望甚至愤怒;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感到局促不安甚至产生恐惧等。这些喜悦、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活动,都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科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绪,如愉快、欢乐、适度的紧张,对人体有好处,它可以引起心脏输出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振作,大脑工作能力增强。而伤心、悲痛、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于人身体是不利的。如机体长期处于这些不良的情绪影响下,往往会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胃溃疡以及心理障碍等。因此,青少年应该懂得情绪在保护心理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

很多青春期男孩早恋、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认为这才是一个男人应该拥有的荣誉和品质。他们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听话,也越来越难以沟通和教导,不仅有事情不再愿意跟父母说,而且就算父母跟他们沟通也常常会触到“地雷”——他们变成了一个个“炸药包”,一点就着。这让父母们左右为难,打不得,骂不得,却又不能就此放任不管,针对青春期男孩特点协助青春期男孩的“危险期”变成“创造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案例4

“这孩子是怎么了,非要和我对着干,发起怒来人事不懂,是不是得了精神方面的毛病呀?”

一位家长妈妈见我就激动起来:“这学期暑假非要我给买phone手机,但学校不让带手机上学,但他说学生都有,并说就想有一个像样的手机可以帮助学习,有了手机就能学习了,否则,天天想手机根本学不下去,知道孩子是不讲理但想到有了手机能学习了,就给买了,但有了手机之后天天玩,父母发现批评就辩解说是查资料或查英文单词,还说父母是在监视他,不让父母进他的房间,否则就不学习,最近学校要有模拟考试,想不考,理由就是考也考不好,不如现在好好学,下次再考,并要求我替自己和班任撒谎请假,经常闹情绪,只要我对他的不学习状态有微词,孩子就说父母不信任自己,不想上学了,想离家出走,想打工去……我说做这个事情他就偏做另一个事情。”

看他母亲的样子要崩溃了,他母亲也说以前孩子不这样,自从上高中不是要这就是要那,经常以不学习为要挟。有几次母亲都气哭了,但他还是无动于衷,让母亲伤透了心……

也和孩子谈过一次,孩子就说:“烦死了,现在就想离开家。妈妈总管我,好像我是个小特务,总干坏事,那我就干坏事给你看,就不听你的话……”

孩子和家长给我的感觉说的就是都有道理,但都太情绪化,每个人都激动得不得了……

分析:

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突出。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拿出自己的一套自认为无懈可击的理论来说服父母。这时候的父母要做的不是厌烦和恼怒,而是借此来了解孩子的自我意识状态。

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令人烦恼的过渡年龄。父母若指导不当,会严重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其实,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得那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渡过这一危险年龄的。下面是专家们提供的一些有益建议。

一、不要抱有成见。预想青少年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父母若强行压制,那么一场大冲突在所难免。

心理学家告诫家长,实际上并不存在青少年行为的必然模式,也没有所谓的典型的十几岁少年。你的孩子长高了,长壮了,成熟了,你若不用有色眼镜看他,而是认为他生来就是这样,那么你的儿子或女儿就会按照已培养起来的行为方式去做,成为你的好孩子。

二、保持作为家长的地位。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但这种友谊不应包括地位的“平等”。你仍应是一名船长,你可以听取船员的意见,但最终决定航向的仍是你。

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一个13岁的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玩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父母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上床睡觉,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这样便突出了重点。

三、把握重要问题。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划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一位家长说:“我总是问自己,这对我14岁的女儿要紧吗?如果不要紧,我便让她自己决定。”

四、不要盲目责怪孩子。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总是在周日早上9点钟做弥撒。一天,16岁的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弥撒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和宗教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人便把做弥撒的时间改为上午11点。

五、建立统一战线。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你们的决定。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逆反心理当然不止是女孩会有,男孩也一样,针对这一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使孩子健康的渡过逆反时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绪青少年家长
青少年发明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家长请吃药Ⅱ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