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记忆中的年味

2015-04-09吴松刘晓夫张欣男

汽车生活 2015年2期
关键词:年味小孩家人

吴松 刘晓夫 张欣男

成都,一个自古就深具包容精神的城市,容纳了南来北往的客,留下了东西南北的情。

成都车市作为中国车市的重要一镇,也接纳了中国汽车圈的众多精英,他们来自上海、江西、安徽……这些籍贯外省的汽车人为事业留在这里打拼,因为汽车他们跟成都接上一段缘份。

新春将至,思乡愈浓。尽管越来越多地听到朋友们抱怨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但对于“年”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还是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本期汽车生活出版正逢春节这个中国人共同的节日,我们就请这些在成都打拼的外乡汽车人讲一讲家乡的过年习俗,忆一忆那些难忘的故事,一起摆一摆过年的龙门阵。

从吃什么到跟谁吃

李剑波住在一线城市广州,而他的童年,在较小的城市南宁度过。

对于李剑波那一辈人来说,童年通常不富裕,“小时候平时没肉吃,过年过节才有,尤其是春节。”拿李剑波的话来说,就是“吃一餐大的”,“北方包饺子,我们是包粽子,个头很大,至少两斤重;鱼一定是要有的,年年有余嘛;还有白切鸡,壮族特色菜。”

“年夜饭在家里跟父母和爷爷奶奶吃,初一跟朋友同学上街踏青,初二去母亲那边的长辈家。”说起踏青,李剑波回忆道:“我跟着一帮小孩子在商场门口看舞狮,舞完之后上去拿利是钱,也就是红包,我还去敲过鼓。”

儿时的春节,李剑波觉得“年味特别重”,“平时没这么多吃的、穿的和利是钱,春节才能有。”对比现在,李剑波有两个感触,一是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每天都像是在过年;二是心情不一样了,“以前是拿利是钱,现在是给。”

李剑波早已不用等吃一餐大的,而是在等跟家人吃这一餐,等跟家人多吃一餐——在异地工作,跟家人同坐一桌的机会并不多。

对于现在的李剑波来说,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吃——跟家人一起吃的味道,便是年味。

永远的小孩

在父母眼里,每个人都是彼得潘——永远的小孩。

这一点,李剑波深有体会,“今年过年应该是在外面吃,因为父母年纪大了,我不希望他们再为我做饭。父母永远把我当小孩,不管我多大。”而在采访的前段时间,李剑波父母来成都陪了他两个月,要知道,老人是难以适应异地生活的。

因为工作关系,李剑波2014年年初来到成都,其实20年前,李剑波就因出差来过成都,对比前后,李剑波感慨成都的速度,“当时同学在川大,我住春熙路,我觉得相隔很远,现在不一样了,成都长大了。”不止是城市发展,李剑波认为成都人工作、走路都比从前快了很多。

但成都再好,对李剑波来说也是异乡,他坦言更喜欢广州,“广州习惯了”。而由于将长期驻扎成都,李剑波也有在成都买房的打算,“现在成都放开了外地人买房的条件。”

远离家乡的人,更能体会家乡两个字的分量,也更能明白过年的意义。

猜你喜欢

年味小孩家人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馒头里的年味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海坛年味
云小孩(上)
懒小孩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