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承古创今思想
——致中式建筑

2015-04-09赵乘风

四川水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式建筑师园林

赵乘风 王 维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0)

当代承古创今思想
——致中式建筑

赵乘风 王 维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0)

由于诸多的外在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日渐缺失,而建筑更是止步不前,造成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形成了很大的跳跃,更是使得今天很多中国建筑师盲目的追求西方的建筑风格。而现,中国应如何在各种新型的建筑思潮中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传统优势。

在各种主义流行的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筑应该“神形具备”的对传袭传统。

传统建筑 中式建筑 建筑现代化 传统再生 承古创今 天人合一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渊源历史的古国,传统的精髓已经渗透了建筑学领域。回首历史,无论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还是西方文艺复兴岛现代主义,现如今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经任何改造的复古建筑空间已经不再适合居住,就好比曾经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也只能成为今天游者脚下见证历史的古老磐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将这些在古老中沉睡的思想翻页,随着生活的进步及民族的赤诚之心执着,不少现代中国建筑师提出了中式传统建筑精神的匡复,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吹即散的复古流行风,是长期以来国人内心深处民族情结的汇聚,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契合的呼唤。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产物,具有十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更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高度协同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写意的江南水榭,还是老北京四合院,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中式建筑的精髓在于“形神俱备”。立足于传统建筑发展演变的时间轴上,我们可以发现“形”总是环绕着”神”的。建筑是百艺之首,它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地域的差异等因素变幻万千。

中国传统建筑是空间和时间的集合体。

在空间轴上南有水榭园林,北有窑洞合院。中国的园林建筑曾取得世人公认的成就,无论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还是玲珑精致私家园林都借助山水地形、草木花草、庭院廊桥等使得建筑于山石生情,于流水喻景。这些都深受儒家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修养身心的影响,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便是这种人与园、情思与景境的高度融合。而相较于西方的园林,更能彰显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园林表达的是理性的文化传播,甚至只是一个脱离了建筑的观赏区,而中国园林则是真正的将抽象具体化,从观者的感受和尊重自然的角度出发的建筑景观设计。相对园林以观者感觉造园的主旨,传统的北方四合院则更加注重人文和建筑的结合。熊梦祥的《析津志》曾记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指的是传统四合院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无论建筑展示于人的是怎样的千奇百态,也是为了诠释中式建筑“天人合一”的核心,这是一个形散神不散的过程。

在时间轴上,中国传统建筑由原始社会时期,到近代时期,古建的精髓已经无形的渗透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鸦片战争后的长期社会动荡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散盘,建筑领域也止步不前,所以现在所说的传统建筑大都与此前建成的。

然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外在原因造成的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完全脱节,从“师夷长技”到“德先生赛先生”,数百年里,我们的建筑师始终在摸索着,总希望能从优秀的西方作品中谋得破解现实困惑的力量,于是促成了如今泛滥了的追崇西方建筑风格。然而,在笔者看来,在国人梦寐以求的“先进的西方建筑风格”面前,我们的建筑师们汲取的似乎只是它们华丽的外表。然后成就了现在这般尴尬的图面——我们的建筑师们打着“东方巴黎”、“东方威尼斯”、“东方日内瓦”等遥远而神秘的旗号,强硬的把中式的思维装进了西式的外盒里,借口“师夷长技”,却是一步步逼近无可逃避的复制噩梦。带着对西方大城市的憧憬,这些复制品将组成“现代城市”——“特大城市”——“世界级城市”,于是,不久的将来连续而单一的城市就是我们的家园。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现代和传统互动的意识传统是不能简单的“继承”的。人们忘了过去的建筑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中,在各地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已经发展得丰富多彩,不是仅仅用单一元素就可以囊括的,粉白的方格子是主流、大片的玻璃幕墙是现代化却并不适合手到擒来,盲目随从。同理,中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北方传统官式的“大屋顶”常称为“中国民族形式”的标准符号;白墙青瓦的组合就是具有现代化气质的徽派建筑再生;水榭山亭碧莲映天再现传统江南风情......种种类似于此数不胜数。这些形似而神散的历史衍生物的诞生,是因为设计者往往忽略了中国历史、宗教、习俗等多反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只是东取西借的利用各种古老的中国符号,拼凑出一个似旧而新的非历史性的“中国传统”。

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著有《Vers une architecture》一书,在中国被译为《走向新建筑》,然作者原本想法是Toward an Architecture——走向一种建筑学,并没有特意强调某一种“新”的建筑,也就是说,在柯布西耶看来建筑是不能简简单单的被“新旧”这些形容词区分的,我们不能随意的划一道分水岭,将此前的建筑定义为旧建筑,此后为新,更不能由某一特有标志来区分它们,因为本质上,它们存在着联系。在此书中,柯布西耶曾把富有古希腊气息的神庙和极具现代化风情的汽车并排,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其实最大程度上诠释了柯布西耶对过去建筑和现在建筑的理解。古典的神庙虽然已经不再具备以前的使用功能,并不代表发达的现代技术已经抛弃了古典的神庙,而是借助这种新的技术让传统的历史遗产更充分的散发它们的魅力,现代化只能是促进传统的传袭和完善,而不会淘汰和遗忘。

王澍先生作为本土建筑师,专研于传统建筑十多年,一直努力于如何借用环境和空间传达他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央美院象山校园作为王澍的代表作品,很形象的向世人展示了他一直支持的传统文化观。他曾梦想让学生能重温水滴檐下的场景,而在象山校园的设计里他达到了,这些有着上百或上千年历史记忆的废弃瓦片在他的建筑中重新被赋予了使命。象山校区秉着“风景如画”,“独石塑造”的逻辑,将几百万块的旧砖和瓦片化整为零,既营造了建筑空间的通透感,又能利用同一元素将整个校区的建筑系为一体。废瓦的利用恢复了传统中国特有的民族气息,在这里,可以看到苍老的瓦片上青苔碧绿、屋檐雨滴、竹栏细雨......你能是否也品出了传统的味道?这就是王澍先生深远、精致的传统建筑思想。

时代是不断前行的,所以从来就不存在绝对新的现代建筑,历史是时刻被记忆的,所以彻底旧的传统建筑也是不存在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的渊源历史的古国,从古至今我们的先辈们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而这些具有古老记忆的经验之于我们,并不是一个“弃旧迎新”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必须通过对自己国家传统的辩证的认识,悠远的历史积累、现代科技的发展、进行传承和转化。

结语:中式建筑的承古创今,在于传袭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理性的结合现代思维和理念。所以我们需要融会贯通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古老的中国符号,换句话而言,只有将建筑的外在形式抛于脑后,才能真正寻得建筑背后的真谛。如果只是预先模仿的给定一个范围,从已存在的建筑物上寻求灵感,这样无形中已经固化了自己的思维,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想构思出具有概念性的、自己特性的、创造性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要想达到“得其意”必先“忘其形”,这样的中式建筑才能达到形神具备。

[1]陈曦.《寻找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唐鸣镝 黄震宇 潘晓岚.《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TU7

:B<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007-6344(2015)05-0213-01

猜你喜欢

中式建筑师园林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胖胖的“建筑师”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当建筑师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