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政治权力的目的性与工具性
2015-04-09陈成
陈 成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
国际政治权力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观察和解读国际政治现象重要维度。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行为体追逐的核心目标,而国际政治权力则是国家利益维护和获取的重要工具。当前,各国竞相发展包括经济力、文化力、制度力等方面的综合国力,实质是国际政治权力竞争。国家利益的背后,隐藏的是政治权力的角逐。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界定了国际政治领域权力和利益的关系,认为“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帮助政治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道路的主要路标。”[1](P29)其实质说明,以权力界定利益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古典现实主义“权力学说”深深影响了后继的国际关系理论,并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中得以应用和贯彻,以“权力”为核心概念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一、政治权力概念与权力来源
政治权力的定义。“权力是理解和实践世界政治的核心和关键。”[2]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早期,权力只是政治哲学概念,直到被引入国际政治学科,国际政治权力才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众多学者在政治权力研究方面作出有价值的探讨,并从不同角度阐释权力的内涵与概念。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雷蒙·阿隆认为,“某个人的权力,是他以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行动去影响他人行为与情感的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可以把权力定义为某一政治单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政治单位的能力。”[3]汉斯·摩根索认为,“政治权力是权力行使者与权力行使对象之间的心理关系。前者通过影响后者的意志而对其某些行动有支配力量。”[1](P56)卡尔·多伊奇指出,“权力是一国对另一国在冲突中获取优势和克服障碍的能力。”[4]约瑟夫·奈则认为权力不仅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硬权力”,而且还包括强文化、政治价值观、国民凝聚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等方面的“软权力”。“软权力”通过精神文化、道德价值、民主理念,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同意或追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拥有“软权力”一方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国内国际关系理论学者李少军认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概念,体现的是政治语境的互动关系,指国际行为体为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而施加的影响或施加影响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体现为强制方式还是非强制方式,最终都是要使他者的意志发生改变。”[5]上述定义表达各异,但均强调权力是一种互动性的社会关系,体现的是某一政治行为体对其它行为体意志和行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国际关系中,政治权力的行为体是国家,国家通过施加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力量,影响和控制其他政治行为体,即是权力产生的过程。
政治权力的来源。政治权力的来源比较广泛,可包括自然属性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能力、军事能力,也包括社会属性的人口规模与结构、民族性格、国民士气、政府素养、文化制度等,即所谓的“硬权力”和“软权力”。广阔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一国经济和军事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资源,是构成一国经济和军事能力的基础。经济能力则为军事能力提高强大的物质供给和科技支持。在国际体系中,一个政治行为体对另一政治行为体的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能力增强了国民财富,强化与各国的经济联系纽带和相互依赖,是提升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主要途径。军事力量却一直被视为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权力来源,几近成为权力的代名词。“军事力量权力化的倾向使得“国际政治权力=国力=军事力量”的公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6](P294)军事能力主要体现为威慑力和控制力,是直观性的政治权力。历史上的王朝战争与政权更迭,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初的反恐战争,均表明军事力量是维持和塑造政治秩序的重要工具,是政治权力的重要来源。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国力强大雄厚,不管是经济、军事方面的“硬权力”,还是文化、价值观、政府素质乃至国际规则与制度塑造能力等方面的“软权力”,美国都具有政治权力方面的优势,对全球秩序影响力巨大。而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虽然自然资源、人口、军备等方面的“硬权力”不具优势,但新加坡在国民性格、政府素养、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软权力”优势相当突出。新加坡的“软权力”弥补了新加坡“硬实力”方面的缺陷,提升了新加坡的国际地位。所以,“硬权力”和“软权力”在不同国家环境中,影响力和控制力不一。
除了“硬权力”和“软权力”两种显性权力外,国际社会还存在若干隐性权力。隐性权力不像“硬权力”那么直观和物质化,而是体现为政治行为的施动效应,如操纵“权力平衡”、实施“叛逆性行为”,也是获取权力的重要来源。在国际政治环境中,有些国家既不具备强大的“硬权力”(如工业经济能力、资源能源储备),也不具备占优的“软权力”,却能够利用特定领域里“权力”,平衡大国权力,甚至获取大国的权力援助。“弱者的权力主要来自大国彼此间的竞争关系。因为即使对于大国而言,权力也是一种需要节制使用的稀缺物品,当大国之间陷于冲突和竞争时,它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彼此的争斗上,从而为弱国在与强国的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7](P101)最典型的当属在大国强国之中操纵“权力均衡”的朝鲜。朝鲜正是利用了它在地缘政治上的特殊地位,成为相关大国(中美日俄韩等国)竞相拉拢的对象,并从中获索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权力和利益。“政治行为体的叛逆性行为”,也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途径,是权力来源之一。“政治行为体叛逆性行为”,是指政治行为体有意违背其他行为体的利益,通过非合理性(非法性)行为潜在地危害其他行为体利益,实施“政治威胁与敲诈”,平衡多方行为体权力,提高政治行为的议价能力,提升外交行动的主导力。朝鲜开发和试验核武器,是一种“政治行为体叛逆性行为”,“政治威胁”相关利益国家,提高政治谈判与利益获取议价能力,平衡多方权力,提升自身权力。
二、问题的提出与困惑:权力是政治目的还是政治工具?
汉斯·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一旦他们力图通过国际政治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就必定参与追逐权力的斗争。”[1](P55)那么,国家寻求和保持权力的目的是什么?权力本身就是政治目的还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呢?古典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标及手段,目的与手段合而为一。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虽强调权力的工具性,但也认为权力也是一种目的,相比较而言是次要目的。
1.权力是政治行为体寻求政治目的(利益)的工具。经典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所界定的利益,主要是指国家安全。利益是判断和主导政治行为的永恒标准,利益是政治的实质。政治行为体寻求最大限度权力(武力),维护自身安全。在经典现实主义理论中,国际社会是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政府可以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没有一个中央政府可以约束国家,而国家的目的又是为了求得生存,因此国家就必须通过追求无限大的权力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导致一种霍布斯式的各国竞相追逐权力的无政府状态。权力成为政治行为体寻求安全的工具或手段。在所谓“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秩序,权力的实质即是武力(军事力量),国家只有不断增加军事力量,才能增强实质抗衡力量和心理威慑力。国家通过扩张政治权力(军事力量),在全球拓展资源能源、寻求商品市场、推广价值理论等,提升国家在全球的权力等级地位。汉斯·摩根索认为,“寻求权力的模式有三种,即保持权力(现状政策、维持权力分配)、增加权力(军事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显示权力(威望政策、显示威望)。”[1](P77)冷战时期,美苏在全球争霸,竞相开发核武器、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展开军备竞赛,军事上严重对抗。两国竭力扩大军事权力,目的是争夺势力范围,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所以,美苏两国极力扩张的政治军事权力,是其争夺霸权、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冷战后,美苏两大阵营间基于意识形态、军备竞赛、势力范围的竞争业已终止,武力扩张不再是寻求国家安全、拓展政治利益的唯一手段和方式。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为综合国力的提升。各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的传统线性的竞争关系,或“零和博弈”游戏。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强化,合作交流成为国与国关系的主流。同时,诸如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威胁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相互交织和影响,弱化传统权力(武力)运用广度和深度,提升非传统安全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拓展权力的重要途径。国际社会日益减少军事行动的频率,转向融合军事权力、经济权力、外交权力、文化权力等方式,共同合作应对安全挑战。在此国际情境下,弱化了军事权力的工具,而强化了非传统的经济与文化权力。经济权力、外交权力、文化权力日益成为实现国家政治目的和国家利益的工具或手段。如不丹、梵蒂冈等地区性小国,国家的存续和发展也是其国家核心利益,但它们并非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实现和维护利益,而是通过和平手段寻求性非传统性权力,如生态保护权、宗教自由传播权等。
2.权力是政治行为体本然所追逐的目的。权力是政治的目的。通过权力的实施与扩张,一方面,对其他政治行为体产生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提升自身权力运用能力,展示权力的影响和声望。汉斯·摩根索认为,“权力展示,如威望政策的目的,是使别国对自己国家实际拥有的权力,或它自认为拥有的权力,或想使别国相信它拥有的权力产生深刻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使用两种具体方法:广义的外交礼仪和炫耀武力。”[1](P110)权力是政治行为体本然所追逐的目的,即维持、提升影响力,显示威望和权力,而不全然是实现利益与安全的工具。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维护商船航行安全,其施行的政治权力是一种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中国海军护航,演练了舰队的作战能力,展现海军威慑力和国家影响力,提升权力的运用能力。这表明,权力不仅是工具或手段,权力本身也是目的。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其表层目的是:寻求石油安全、维护中东局势稳定,深层目的是展示美国权力,强化对中东的影响力,提升美国权力威望,显示美国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全球利益的能力与决心,强化权力的存在与运用能力。美国能源的来源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并不是很高,中东石油供给并不影响美国能源安全。所以,美国的发动海湾战争,直接目的并非是为了石油。武力的威慑和使用,更大程度上是维持和提升美国政治威望和全球影响力,权力本然即是美国所追求的目标。
小结
国际政治权力是政治目的性与政治性工具二者的统一。权力是国家追求的政治目的,也是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工具。权力的运用,一方面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是用来显示权力和展示国家威望和信心。战略利益是政治行为体追求的目标,战略能力决定了政治行为体权力追求的手段。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生存和发展利益是有共性的,但利益的实现的手段是有差异的,因为实现利益的手段是有战略能力决定。国家强盛的标志是,国家行为体的政治、军事、经济在全球渗透的深度与广度,即权力的维持与扩张。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第七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Robert Lieber,Theory and World Politic,Winthrop Publisher,1972,P.29.
[3]Raymond Aron.Peace and War——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Garden City,NY:Doubleday&Company,1966,p47.
[4]Karl W.Deutsch,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3n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8,p.20.
[5]李少军.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是什么?[M].欧洲研究,2011(2):1.
[6]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M].新华出版社,1999.
[7]阿诺德·沃尔弗斯.纷争与协作——国际政治论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