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习仲勋陕北革命实践探析
2015-04-09刘斌
刘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抗战时期习仲勋陕北革命实践探析
刘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抗战期间,习仲勋在陕北地区的活动集中在关中分区和绥德分区。在分区的革命实践中,习仲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革命发展现实,围绕民主政权建设、干部队伍培养、文化艺术发展、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等部署,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工作实践所体现出来的坚持政治路线、筑牢群众根基、弘扬统战团结、扎实调查研究的作风对于我们当前开展工作具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习仲勋;革命实践;探析
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生涯跨越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本文主要对其抗日战争时期陕北革命实践进行梳理和探析。其革命实践所体现出的坚持政治路线、筑牢群众根基、弘扬统战团结、扎实调查研究等作风,对我们当前开展工作具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习仲勋同志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和创建者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在陕北地区的关中分区和绥德分区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活动,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一、关中分区的革命实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担任关中特委书记和游击队政委的习仲勋同志获知消息后,备受震撼。随着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和中共中央抗日宣
言的发表,国内要求抗战的热情日益高涨。习仲勋同志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抓紧动员全区部队和群众开展军政训练、发展生产,为奔赴抗日前线杀敌报国奠定基础。9月20日,在全国抗日浪潮的影响下,国民党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从政治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特区的合法地位,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为了配合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改名为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10月,在中共关中分区代表大会上,习仲勋同志当选为中共关中地委书记。会议对党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并讨论关中统一战线以及苏区转变为边区问题事宜,产生了关中分区委员会和相关组织机构。此时的习仲勋同志充分利用陕甘宁边区的和平环境,积极开展分区民主建设、军事动员、发展生产等工作。为进一步团结社会各阶层共同抗日,他在关中建立了关中分区工会、分区青年救国联合会、分区妇女联合会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
(一)发展党员,团结抗战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提出的“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而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1]的要求,习仲勋同志主动协同关中分区委员会,积极而慎重地在工人、雇工、青年学生和战士中吸收了一批党员,为分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重视做好国民党武装力量的统一战线工作,通过与国民党民团首领谈话、通信,有效地实现了对他们的团结。在抗战的严峻局势下,这些国民党民团首领大都为抗日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多民团首领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和习仲勋同志的争取下,纷纷投奔关中分区,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
在民主政权建设上,习仲勋同志注重紧密结合形势,安排当地知名人士和有影响的人物在民主政权中任职,以此发挥他们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作用。他强调:“事物是发展的,人的思想也是变化的。我们要具体人具体分析,不同事不同对待。”
(二)干部培养,军队建设
西安事变后,习仲勋同志抓住国共两党合作的有利形势,加快发展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壮大抗日武装力量。随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开始采取“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企图封锁陕甘宁边区,习仲勋同志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坚决有力的反击,粉碎了国民党的封锁。
在根据地军队建设中,习仲勋同志十分重视战时军队的发展和建设工作。在做好各级政权建设的同时,强化军队组织建设。将有战斗经验的基层干部调配到民兵队伍中担任领导职务,积极开展战术训练;将年轻有为、觉悟高、斗争坚决的群众调配到民兵队伍中,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承担阻击敌军、护送伤员、运输粮草等重要任务。习仲勋同志十分注重对干部的双重培养,一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二是在各级党校中培养。他着眼于党的政治路线教育,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革命理论,树立群众观念,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依靠群众,循循善诱地帮助干部锻炼成长。对于干部群众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总是积极地进行教育引导。在长期的干部培养中,他逐渐形成了看大局、观主流、看德才、不盲目护短的风格。
二、绥德分区的革命实践
1943年2月,习仲勋同志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区和独一旅政委。在此工作期间,他着手绥德地区的民主政权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等工作,为边区的持续发展和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民主政权建设
绥德地区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三三制”政权政策试行地区之一。早在1940年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就以人民直接选举的方式建立了统一战线的县乡政权。习仲勋同志担任绥德地委书记期间,正值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落实与党中央“三三制”实施阶段。党的政权建设和统一战线政策的落实关系边区的未来发展和党的存亡,他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和当地政权“三三制”建设。经常提醒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与党外人士多沟通联系,建立友谊。“要求各机关干部要注意听取民主人士、党外人士对中共组织和政权机关的建议,不断巩固和完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每逢参议会开会,他均和参议员一起讨论,广泛听取意见。他也常常请民主人士到绥德地委座谈交流,让他们对全区工作建言献策”。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习仲勋的努力协调,极大地调动了边区民主人士和开明绅士的抗日积极性。许多民主人士深明民族大义,将子女送往文工团或前线,用自己创办的企业支援前线,缓解资源缺乏。
1944年冬,绥德分区6县先后进行了选举,许多地方知名绅士、知识分子被选为议员或担任政府机关各部门要职,如国民党八十四师旅长刘杰三连任三届边区参议员、知识分子姬伯雄成为米脂县县长、地方绅士霍祝三担任了绥德县县长。这样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士进入机关工作,对于调动各个阶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边区建设、团结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化艺术事业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习仲勋同志的支持、协调下,地委和专署决定成立绥德分区文工团,以此探索文化教育的新形式。为了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习仲勋专门从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调配学生,从鲁艺调配专家进行文艺宣传活动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绥德文工团的演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受到群众的欢迎。他在文化教育方面还充分利用群众的空闲时间,对创办冬学给予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全区文化教育水平,在他的大力支持下,1943年绥德分区创办了900多所冬学,参与学习的干部达到20715人,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提高。1944年,《毛主席关于文化工作的指示》发布后,习仲勋同志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文化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举措,他提出“教育要将当前和长远相互结合,理论教育、学校、科技、文化、艺术等教育要多措并举,教育要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办学”,提出要“重视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创办民办小学、冬学、业余学校、夜校和短期训练班等多种学制形式,并创造读报组、读书会、黑板报、幻灯、连环画、秧歌队等教育形式”。为了进一步通过典型示范推进教育文化方针的落实,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他亲自撰写了《开展冬学运动应掌握的方针》,对创办冬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进行了简洁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并提出了创办冬学应坚持的几项原则:一是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二是冬学运动要和群众冬季生产相互结合;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四是注意团结冬学中的积极分子;五是对于冬学学员的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创造;六是在运动中建立重点,而不平均分散力量。这些思想经验随后逐步在绥德地区推广,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
1940年后,受边区自然灾害及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的封锁,边区经济陷入困顿。为了战胜困难,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发出了开展全民大生产运动的号召。根据毛泽东所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习仲勋同志认真研究了绥德地区的财政问题。为了获取绥德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他亲自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农村调研经济,通过调查研究,他要求各地制定分区发展农业的措施和创新农业耕种的方法,在农业贷款、土地租赁关系、妇女纺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的建议。他指出:“绥德地区不像延安地区那样可开垦的荒地充足,由于自然条件差,绥德辖区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生活贫困,而此时提高绥德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办法不是进行大规模的开垦,而是组织有效的耕种,调动充分积极性在改革创新农业耕种方法上下功夫。”
在绥德分区经济发展中,习仲勋同志不仅重视在农业技术改进,而且倡导节约。他号召全区干部群众厉行节约,机关干部要勇于走出机关,参加一线生产劳动。不仅帮助农民群众生产,而且每个人都安排一定量的生产任务。通过开展农业生产和毛线纺织劳动,既为群众树立了典范,又解决了干部自身的困难,绥德分区的生产困难得到较大缓解,至1944年底,分区基本实现了丰衣足食。在年底边区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他带领绥德分区70多名劳模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37年以后,中央减租减息政策逐步推行。受国民党顽固势力的侵扰,绥德地区减租减息政策推行缓慢。加之绥德分区地少人多,土地集中,大部分农民无地可种,不得不忍受高租重税和高利贷的盘剥。1943年习仲勋同志担任地委书记后,利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有利时机,逐步推动减租减息工作的开展。面对种种阻力,他灵活地处理协调各方面矛盾,充分利用宏观形势加大减租减息工作力度,将其发展为普遍的群众性运动。通过成立农会、减租会等形式,推动减租减息的全面开展,绥德地区减租减息获得较大进展。1943年后,绥德地区全部土地的50%~80%卖给了农民,土地所有权由集中实现了分散。在这一过程中,他特别注意防止“左”的行为出现,定期组织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极大地改善了贫雇农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兼顾了地主富农的相关利益,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习仲勋陕北革命实践的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习仲勋同志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紧紧围绕党中央的部署,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军民团结一致抗日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革命实践为当前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鲜明启示。
(一)坚守政治路线本色
政治路线是党的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抗战时期,习仲勋同志坚持党的政治路线,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担任关中分委书记期间,面对国民党的摩擦、挑衅,他坚决予以回击,及时向边区政府汇报反摩擦斗争情况。在实际斗争中,坚守边区政府底线,将来犯之敌赶回原地,为巩固和保卫关中分区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同时,他积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在反摩擦斗争中,提出与友党和友军交朋友的工作思路,为争取多数、孤立少数,打击顽固分子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筑牢群众路线的根基
习仲勋同志革命实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群众路线,他被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在民主政权建设中,他努力将群众路线思想融入政权建设,要求机关工作人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过延安整风和西北局高干会后,他特别重视对群众意见的掌握,多次提出“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切工作应对人民负责。既要服务上级指示,更要倾听人民的意见”。在1944年绥德分区司法会议上,习仲勋同志发表《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向》的讲话,强调“把屁股端端的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司法工作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不当官和老爷”。这充分体现了他一贯的群众工作作风。他生活特别艰苦,始终严于律己,同机关干部一样,每月按规定领取日用品,从不搞特殊化,对于群众的冷暖时常挂在心头,对身边工作人员关怀备至。
(三)弘扬统战团结的情怀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党领导抗战的坚实基础。习仲勋同志陕北革命实践体现了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重视。他尤其重视听取地方士绅和有名望、有影响的群众代表的意见。对于非党人士的联络工作亲自部署,进行团结。努力解决统战对象的生活、工作、家庭等问题。在民主政权建设中,他特别重视贯彻落实“三三制”政策,同党外人士加强沟通、密切协作。他以身作则、与人团结、推心置腹的作风受到民主人士的欢迎。日常生活中艰苦朴素、平等谦虚、随和自然的作风也让他结交了众多的民主人士和各行各界的精英。这种统战团结的情怀对于统一战线建设和党的事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扎实调查研究的作风
调查研究工作是应对复杂问题、贯彻落实政策的前提,也是克服主观主义、做到实事求是的基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多重封锁下经济低迷。为了克服经济困难,1942年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各地纷纷掀起了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的热潮。担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在传达学习中央会议精神、总结绥德地区财经问题后,立即带领干部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密切结合绥德地区实际的农业发展规划。在调研过程中,他十分重视提炼典型,针对绥德县郝家桥村在组织生产中的突出成效,系统地对郝家桥村发展生产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召开会议研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其经验。他通过调查研究注意到了绥德地区与延安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之间的差异,为绥德地区制定了周密的生产计划,创造了多样化的生产形式和生产举措。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时期,习仲勋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立足本职工作,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革命实践。这些革命实践充分体现了习仲勋的个人品质和风范,如坚定的政治觉悟、深刻的群众根基、浓厚的统战情谊、认真的研究态度,等等,均是做好党的工作、当好“人民勤务员”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推动党的工作全面开展、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基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深刻领会、认真学习并付诸实践,为新时期党的各项工作贡献力量。
[1]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习仲勋革命生涯编辑组.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叶介甫.习仲勋:统一战线工作者的楷模[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3.
(责任编辑白继英)
刘斌(1987— ),男,汉族,山东潍坊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D616
A
1008-9012(2015)02-0016-04
201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