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习近平文化观最鲜明的特点
2015-04-09吴桂韩
吴桂韩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文化自觉:习近平文化观最鲜明的特点
吴桂韩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1000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在继承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文化自觉是习近平文化观最鲜明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多向度观照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基、大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上。
习近平;文化观;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觉悟。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文化自觉既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历史影响、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上,也体现在对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清醒认识上,还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担当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在继承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邃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和辩证的理性思维。文化自觉是习近平文化观最鲜明的特点。
一、多向度观照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所展现的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文明不仅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且影响深远、贡献卓著。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优势、不足及在人类文明中地位的认识是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既有历史回顾、现实考量,也有未来展望,既有中国情怀,也有世界眼光,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一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历史贡献及发展前景的全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5000多年文明历史”、“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等角度,深情阐述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根基及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他深刻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还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多次使用“不可磨灭的贡献”和“重要贡献”来高度评价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基于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缘由并突出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优势和存在不足的清醒认识。保持文化自觉,必须对民族文化的精髓、精华、糟粕、不足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每一个民族对待历史文化,既要看到长处和优势,又要看到不足和缺点。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他反复强调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并在多个场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深刻论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他列举了以下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他还阐述了中国“和”文化,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当然,他也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正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传统与现代不是割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在现实中也具有独特优势和突出作用。就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他还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世界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他指出:“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四是对民族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相互关联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类优秀文化具有传承性,先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是文化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指出:“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因此,他强调“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基于此,他在国家外交上还提出,要看待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他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五是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必须大力弘扬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当代价值。他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时,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基所展现的文化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制度选择、理论选择,更是一种文化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由独特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角度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一是突出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是突出强调中国道路和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道路的选择与中国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要准确理解中国道路,必须把握中国的文化传统。他指出:“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探索找到的,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牢牢立足于本国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走中国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突出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具有爱好和平的传统文化基因。他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列举了“国虽大,好战必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众多关于爱好和平的箴言,鲜明指出崇尚和平的理念,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因此,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他还结合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深刻指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结合历史潮流,指出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在当今世界是走不通的。基于此,他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同时,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
四是突出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也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也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五是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及国家治理必须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他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
六是突出强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他还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习和借鉴历史文化,强调“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同时,还提出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当前,“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三、大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所展现的文化自觉
文化历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没有世界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要发展,都需要从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中吸取有益养料。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中,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出发,强调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是提出了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应该注重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坚定共同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是阐明了中国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当前,“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面对和破解的发展难题依然很多,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当然,“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是强调了要大力开展中华文化和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和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他强调,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炼和阐释,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坚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着力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重视公共外交,广泛参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责任编辑白继英)
吴桂韩(1983— ),男,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博士,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基本原理、文化软实力。
D616
A
1008-9012(2015)02-0005-06
2015-05-12